在最新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城市规划》学术指标持续提升,影响力指数(CI值)继续领跑。为使广大读者能快速了解本刊高被引文章,编辑部以中国知网数据作为统计源,整理了《城市规划》杂志2023—2024年度排名前20的高被引论文(截至为2025年1月2日),后附论文概要,部分文章点击标题即可速览。
| /
★

论文概要
01
产业振兴下的乡村产业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
王蒙 | 城市规划,2023, 47(03): 105-114.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空间保障。在城乡深度对话的新时期背景下,乡村产业存在跨界协同难、空间精准匹配难、产业落地生根难等困境。在产销一体化、高效科技化、管理园区化、服务总部化、品牌标准化的产业迭代趋势下,分析不同乡村产业形态的空间特征,提出“功能小镇-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协作园区”的三级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湖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单元构建、单元分解、弹性管控三大策略,探讨在田园功能单元内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村带园的“辐射带动-腹地支撑”良性循环。
02
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主城为例
管曼玲,孙世界 | 城市规划,2023, 47(12): 21-31.
摘要:从广义角度构建城市创新空间体系框架,提出南京主城创新空间格局呈现中心-边缘多核协同发展的趋势,三类创新空间呈三角结构关系。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1)在作用强度上,创新政策、百强高新企业布局、文化设施和餐饮服务显著影响南京主城创新空间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科研投入、休闲交流是次要显著要素;(2)南京主城不同片区(老城、主城和产业园)创新空间集聚主导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最后提出应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区域的主导影响因素,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创新政策,采用多样化土地供应模式,强调政府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支持创新活动发展。
关键词:创新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南京主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03
选择性激励视角下历史地段自主更新集体行动——基于南京市“小西湖”的实证
高煜,张京祥 | 城市规划,2023, 47(02): 38-48.
摘要:人本理念揭露历史地段更新改造中土地-产权、公共-私人、更新-保护、搬迁-留下等多组冲突集合,暴露出以往城市更新政策与经验的局限,新路径亟需探索。基于南京市“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更新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理念下历史地段更新需同时具备民生改善、历史保护和自主更新的三重使命。在项目实施中,政府、产权人、项目方和社会各界形成往复博弈的集体行动,取代了“增长导向”下规避博弈的机会主义运动;构建搬迁、利益引导与自主更新“小利益群体”和物质与非物质组成的“选择性激励”,渐进地化解各类冲突,推动更新政策创新与各类项目落地,形成有章可循的历史地段自主更新路径选择,并突出新路径中探索经营性空间长效运营与统筹分配的策略重点。
关键词:历史地段;城市更新;集体行动;选择性激励;自主更新;运营
04
土地混合利用及其规建管一体制度创新
唐爽,张京祥,何鹤鸣,王逸然,陈江畅 | 城市规划,2023, 47(01): 4-14.
关键词:土地混合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政策;规划管控;治理创新
0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区三线”的基本考虑
孙雪东 | 城市规划,2023, 47(06): 51-56+88.
摘要:“三区三线”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回顾了原“多规”并行下的分区与控制线划定、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和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中“三区三线”划定等实践探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区三线”的内涵界定、划定意义、思路转变进行再认识,并结合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系统总结了“三区”和“三线”的内在逻辑、划定方法,以及两者的关系,最后对“三区三线”的实施管理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三区三线;战略格局;规划分区;用途地类
06
城市用地的财务属性——从用地平衡表到资产负债表
赵燕菁,邱爽,沈洁,曾馥琳 | 城市规划,2023, 47(03): 4-14+55.
07
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城市更新
丁志刚,张京祥,关心,司马晓,汪亮,刘岩,周岚,张鑑,尹稚 | 城市规划,2023, 47(11): 40-45.
08
从自治走向共治:新时代“乡村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李雯骐 | 城市规划,2023, 47(04): 93-100.
09
增长转型最后的机会——城市更新的财务陷阱
赵燕菁,沈洁 | 城市规划,2023, 47(10): 11-22.
10
从管制到规制:详细规划的法治化方式探究
陈璐,周剑云,李建军,庞晓媚 | 城市规划,2023, 47(04): 4-14.
摘要:法治思想是实现规划法治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型中详细规划的法治化建设问题,对“以法”管制与“依法”规制的法治思想进行辨析,从权力、权利与法律的关系层面,深入剖析我国控规既往“以法管制”的规划实施困境。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详细规划的目标与地位,提出“用途规制分区”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阐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从“管制”向“规制”转型的必要性。
关键词: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管制;规制;分区;法治化
11
共商共治的实施性详细规划——北京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内涵思路与技术探索
赵勇健,徐碧颖,王若冰 | 城市规划,2023, 47(04): 15-24.
关键词:北京;实施方案;编管思路;多规合一;协商综合;实操性
1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匹配研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
冯君明,李翅,孙悦昕,吕硕,李玥 | 城市规划,2023, 47(05): 75-85.
摘要:通过IWOM数据量化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便民服务4类市场主导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同时构建基于NA-MCR模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需匹配框架,并以北京市回天地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需强度分布上,回天地区东西两侧各形成1~2处高强度供给区,需求空间强度分布相对分散;(2)在综合供需空间匹配上,回天地区公共设施的供需匹配度和匹配模式存在一定空间分异,该现象由高口碑分值设施过于集中的分布和低适宜性步行空间的负面影响所致;(3)在分类空间匹配上,除便民服务类外,回天地区其他3类设施在匹配度方面差异明显。
13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构建研究
王树声 | 城市规划,2023, 47(02): 4-9+37.
14
处理“六大关系”,营造“六个场景”——超大特大城市背景下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成都实践
谢瑞武 | 城市规划,2023, 47(03): 22-27+37.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乡村地区是与城市差异而等值的战略性空间,如何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成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实践,将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总结为对“人城”“人地”“人景”“人治”“人居”“人产”六大关系的处理,同时结合成都的实践探索,按照公园城市的场景营造理念,提出超大、特大城市乡村区域应营造“自然生态场景”“现代产业场景”“和美人文场景”“品质生活场景”“大美乡居场景”“社区治理场景”六大场景,推动乡村区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成都;城乡融合;现代化建设;规划建设
15
土地再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行动路径转变——城市企业主义下的广州旧村改造实证
何冬华,杜金莹,刘玉亭 | 城市规划,2023, 47(05): 34-43+120.
摘要:地方政府是土地再开发的最基本角色,呈现城市企业主义的运作特征。研究从分析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入手,探索地方政府在多方主体博弈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土地再开发的运行逻辑与内在机制。通过梳理广州市土地再开发历程,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影响下的土地再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政府主导下的激励模式、政府监管下的协调模式、以及政府运营下的联合模式。相应地,地方政府的城市企业主义行动路径表现为3个趋势,分别是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及由管制型向合作型转变。研究通过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对土地再开发成效的作用规律,在提升土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成效方面提供实证借鉴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市企业主义;地方政府;土地再开发;城中村改造;广州市
16
韧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社区演进研究——以莫干山镇三个典型村庄为例
陈晨,耿佳 | 城市规划,2023, 47(01): 86-93.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乡村社区如何构建韧性机制,即善用外部力量介入的机会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聚焦我国乡村民宿产业的发源地——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以3个代表性的传统乡村社区为例,揭示莫干山镇民宿产业在工商资本推动下不断升级的过程及其对本地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格局的作用机理。提出工商资本介入下莫干山镇传统乡村社区演进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并就传统乡村社区如何通过韧性构建促进全面振兴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韧性;乡村振兴;工商资本;乡村社区;政策建议
17
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视域、法律秩序与体系衔接
吕一平,赵民 | 城市规划,2023, 47(03): 28-37.
摘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重大部署以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在推进之中。本文基于法律体系化这一视域,研究《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定位、进路和模式,并讨论新法的法律秩序与体系衔接问题。首先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与法律衔接主题,提出为了克服以往空间性规划的体系复杂、法律之间不相协调等问题,宜单独制定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法律,并理顺各项相关法律的关系。然后论证《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进路、模式和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提出应首先制定空间规划的“基本法”,待条件成熟后再推进法典化,包括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与《国土空间规划法》作体系性整合。进而阐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空间规划治理法律秩序问题,涉及规划编制审批与事权衔接、规划监督和责任机制、公共利益与权利保障等内容。最后就《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和施行,从体系衔接和事项衔接两方面阐释与现行法律体系的具体衔接问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立法视域;法律秩序;法律体系衔接
18
城市更新中公共利益捕获与耗散的机制解释——基于产权“公共领域”理论的租差优化模型
梁印龙 | 城市规划,2023, 47(04): 86-92+114.
摘要:租差视角下,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利益可理解为一种公众委托政府代理而获得的公共属性租差。最大化捕获公共利益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但开发商主导的市场化更新却导致了公共利益的普遍性耗散。本文基于产权“公共领域”的视角对租差模型进行了优化,将产权界定、竞租主体纳入到租差模型中,构建了“产权界定-地租生成-租差分配-公共利益捕获耗散”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公共利益的捕获与耗散是产权界定、租差分配、政府干预的综合结果,其中,政府干预扮演核心角色。在城市更新产权的初始界定和增值分配两大阶段中,存在着非正规空间地租、公共利益、可释放潜在地租三大典型产权“公共领域”,政府通过对上述产权公共领域地租的差别化干预来改变租差分配,从而影响城市更新进程和公共利益的捕获与耗散。本文认为应加强对城市更新中产权公共领域的有效治理,从而保障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利益捕获。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利益捕获;公共利益耗散;产权公共领域;租差理论
19
城市疫情易感社区影响因素及其引致路径研究——一项定性比较分析
史春玉 | 城市规划,2023, 47(02): 75-82.
摘要: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24个社区为案例,基于韧性视角,通过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框架,探讨影响城市社区有效应对突发疫情的关键变量及变量间的可能性因果条件组合路径。研究发现,边缘性社区、陌生人社区和低效能社区的社区韧性较低。疫情最容易在缺乏空间韧性且弱势群体聚居区即缺乏资本韧性的贫困社区爆发,但如果缺乏空间韧性、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中产乃至富人阶层聚居社区也有可能成为疫情爆发地;而低效能社区的出现则表明即使社区充满空间韧性,又非弱势群体聚居区,如果缺乏充足的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集体行动效能低下,也会成为高风险社区。空间韧性而非资本韧性构成风险易感社区的关键影响维度,社会韧性和治理韧性的双重不足是这些社区的核心特征。
关键词:风险治理;易感社区;社区韧性;定性比较分析法
20
以活力为导向的第三空间城市设计模式研究——以武汉为例
罗文静,方可,吴啸,耿云明 | 城市规划,2023, 47(07): 64-75.
摘要: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表征。第三空间作为除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另一种空间形式,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街道可达性、充足的功能混合度及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等是产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基础。但是,现行城市设计中的第三空间布局往往是基于感性“设计思维”,缺乏对城市活力相关要素的理性分析。本文以武汉为例,探讨第三空间活力与哪些空间要素相关及如何相关等问题,进而构建以活力为导向的第三空间城市设计模式。研究过程:首先,建立与第三空间活力相关的要素库;其次,以武汉现状最具活力的地区为样本,利用多源数据量化要素库及第三空间活力,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提出第三空间布局的普适性建议,并归纳第三空间布局的量化方法,以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城市设计;第三空间;城市空间活力;空间句法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杂志2023—2024年度高被引论文榜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