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国家都面临重大挑战,必须确保国家卫生和社会系统为充分应对人口结构的这一转变做好准备。——WHO
———— 01
关于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两个指标翻番(即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的时候,则认为该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的时候,则认为该国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经达到2.1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5.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抚养比为22.5%,大约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要承担1名老年人的抚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1],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28%。
———— 02
深圳有多少老年人?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市(不含深汕合作区,下同)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94.07万人,其中65岁以上为56.52万人,占比分别为5.35%和3.22%。另据市公安局和民政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138.29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95%。尽管从比例上看深圳仍然是个十分年轻的城市,但老龄人口的增长却非常迅速,3年间增长了47%;而且绝对数量庞大,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因此,城市有需要及早做好应对,积极谋划老龄化的建设需求。

———— 03
深圳的老年人都在哪里?
老龄人口的“向心”化。深圳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都分布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和光明五个区,但这五区也是深圳相对“年轻的区”,除龙岗区以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都在5%以下。而原二线关内的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的老龄化比例都在8%上下,四区的老龄人口占全市接近40%。
细化到街道层面,深南大道沿线基本串起来深圳最“老”的街道,其次是莲塘片区、蛇口片区、大鹏片区等老城区。最“年轻”的街道在光明区的玉塘街道,60岁以上人口仅占2.1%,最“老”的街道是福田区的莲花街道,60岁以上人口占11.8%,相差超5倍。

———— 04
深圳已形成“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为特色的养老设施体系
深圳市在2020年之前即开始谋划城市的养老相关规划,《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草案)等先后出台,基本建立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了以养老院等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为主体,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设施为载体的多层次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未来,深圳将继续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居住社区为中心,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构建老年友好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以适宜老年人的就近养老观念和医疗康复需求为主要原则,引导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结合老龄人口分布与养老需求较集中片区布局。
———— 05
养老机构,总体均衡
根据深圳市民政局网站的数据,截止2024年8月底,全市养老机构共计82间,提供养老床位14452张,与2025年2万张的规划目标[2]仍有不少的差距。其中市级养老机构2间,区级养老机构80间,70%以上的养老机构及养老床位集中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南山区和罗湖区,与老龄人口的分布情况总体匹配。东部的盐田区和大鹏新区拥有漫长的滨海休闲岸线,环境宜人,以老龄人口人均水平计算,聚集了较多了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多数位于轨道交通沿线,超过70%的机构都在轨道线1公里范围内。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大多布局在西丽、龙华北、石岩、坪山等山林生态资源丰富以及盐田、大鹏等滨海地区。
养老机构目前的运营模式有三种,半数以上都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1/3为民办,其余为公办。以南山区为例,根据区政府官网的南山区养老服务机构[3]的相关信息,目前公办养老机构以及公建民营机构中的政策性床位的价格,根据护理需求的不同,大致在2000-5000元/月/人;民办机构以及公办、公建民营中的市场性养老床位则价格区间较大,多数在6000-12000元/月/人区间。

———— 06
日间中心,区际差异
深圳未来要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实现“以居住社区为中心,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保障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方便可及、普惠共享,塑造社区归属感、家园感”[4]。根据深圳市民政局截止2024年7月份的信息,全市共有256间老年人日间中心[5],按照各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核算,福田区、盐田区和大鹏新区的人均拥有量超过4间/万人,而龙华区和龙岗区则不足2间/万人。

深圳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依托社区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设立,可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文体娱乐、助餐配餐、照护培训等普惠性养老服务。社区中心的性质多数为公建民营或公办,占80%以上。
考虑到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目标,将日间中心的1公里半径覆盖的范围,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的居住片区进行叠加,大约46%的规划居住片区都在现状日间中心的覆盖范围内,其中福田、罗湖的居住片区基本全覆盖,南山区、盐田区和宝安区覆盖率也较高;而龙华区和龙岗区仍然大面积的居住片区未有日间中心覆盖。

———— 07
健康老龄化:消除年龄歧视,提升健康预期寿命
健康老龄化概念最初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内涵,即缩短老人带病生存期,延长老人健康生命,使其保持较好的身体机能状态直至生命结束;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老龄化”增加了“保障”和“参与”两个维度,并将其发展为“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在《2020-2030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是指发展和维持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功能,身体功能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能力(即人的所有身体和心理能力的组合)、他或她所生活的环境(基于最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包括实体、社会和政策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6]。

因此,对于老龄化的界定,不再只是单纯的以年龄为指标,而是综合评价个体健康水平,物质空间环境,社会参与能力。正如WHO在其官方网站上指出的:不存在“典型的”老年人。学术界更多使用健康预期寿命[7]来衡量个体的自理能力与老龄化程度。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目前媒体上也有关于“初老”、“年轻老年人”等概念的提出,比如广州提出的“初老”服务“老老”的社区互助模式[8],部分媒体会以60-74岁、75-89岁、90岁以上的年龄段划分“年轻老年人”、“老年人”、“长寿老人”[9]。
由于环境质量、医疗水平以及城市适老化建设的提升,60岁以上人口能够健康参与、生活自理的年龄在不断延长,在《世界卫生报告2020》中关于世界主要区域和国家2016年出生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情况中,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平均为68.7岁。假设平均60岁达到退休年龄,则平均每人在退休后有9年依然能有健康的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能力。

事实上,被称为“年龄的老龄化国家”的新加坡,2021年的时候65岁以上人口就占到了总人口的17.6%,应对这一局面,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成功老龄化”,促进“在充满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国家中有尊严和安全的老龄化”;政府鼓励“乐龄老人”(60岁以上退休老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通过就业的方式与社会保持有机联系和良好互动,以避免因退休后社会联系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身心问题。目前,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龄为63岁,返聘退休年龄为68岁;越来越多的新加坡老年人超过退休年龄后,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近年来,关于硅谷四五十岁的程序员仍在一线敲代码的案例比比皆是,“Hello World!”的开创者、80岁的布莱恩·柯林汉(Brian Kernighan)还在改代码;CSDN《2021-2022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30岁开发者占比,相较前两年整体数量正在下滑,反观30-40岁从业者整体数量逐年上升。
基于此,城市的适老化建设不仅仅是考虑高龄群体的照护和医养的问题,而是应以全年龄段的健康生活品质提升为宗旨,弱化年龄的分界,强化个体在不同年龄段都能更便捷的参与各类社会生活。
———— 08
深圳适老化建设的更多尝试
1

深圳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2021年《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施行。
2024年1月,《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正式颁布,重点关注老人、儿童、残疾群体,持续推动“全龄共享、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城市建设目标,适老化建设是无障碍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的无障碍建设以人的出行方式为视角,在各类生活场景构建无障碍通行流线。例如以居住社区为中心,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公共空间无障碍改造与提升,包括社区街道、公共设施和社区绿地等空间,建设连续、顺畅、便利、共享的社区无障碍环境。目标是“到2025年各街道至少实施1-2个无障碍居住社区改造项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便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一老一小”人群需求为重点,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因此,对于深圳而言,依托无障碍城市建设,从构建社区的“无障碍通行流线”入手,串联各类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有助于快速有效的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层面的适老化建设品质。

2

2023年6月,深圳正式实施《深圳市开展“0570”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办法(试行)》,通过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辅具适配等方式,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年人、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中度及以上失能的60-69周岁户籍老年人和7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资助[10]。2024年8月,深圳启动了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专项活动“惠民到家”,特别为60岁及以上的有需求和困难的老年人口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包括各种智能居家产品,如电子智能屏、高端按摩椅、电动轮椅、护理床和老年代步车等[11]。
利用大数据和平台技术提供个性化照护已成为老年人社区照护机构的发展趋势。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将老年人照护资源集中起来、供老年人根据需要进行申请的模式,通过搭载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系统,确保老年人的安全,提供预警和个性化支持,帮助老年人克服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以深圳的“福+颐养”试点项目,长者只需在家通过一个“平板”(即由项目免费提供的智慧终端)线上下单,即可享有远程诊疗、健康检测、紧急救助呼叫以及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居家照料服务。客服中心24小时专人在线,智慧养老平台还能够整合并管理老年人的各类信息,包括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更好地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具体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养老服务[12]。

图源:晶报
———— 09
适老化,保障深圳活力
深圳除了户籍老年人,还有大量非户籍的随迁老人,深圳的“老漂族”往往全年无休,负责照顾来深工作的子女乃至全家的饮食起居、日常家务,默默支撑着这个年轻的城市的活力供给。预计到2029年,深圳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占比将超过10%[13],从城市的空间发展脉络和布局目标出发,结合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以“全龄友好,健康参与”的目标,更多元化、多维度的研判人口结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前谋划适老化建设,更好的迎接“银发时代”,不仅仅是城市人文关怀体现,更是深圳迫在眉睫的基础保障。

工作日下午4点的大鹏葵涌公园(自摄)
–
近期阅读
–
作者 | 黄斐玫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三所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战略、人口、城市更新等研究。近年主要负责《<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 年)>近期规划实施评估》《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区空间规划纲要》《雅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国城乡人居品质提升和居住方式转型和国土空间应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等规划及课题研究工作。
注 释:
[1]https://www.who.int/china/health-topics/ageing?os=fuzzscanazstr038refapp&ref=app
[2]《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出的2025年规划目标。
[3]http://www.szns.gov.cn/bsfw/nsqyljgmc/index.html
[4]《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草案)
[5]备注: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未登记备案为养老机构的街道长者服务中心
[6]世界卫生组织《2020-2030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
[7]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是特定年龄的人群在完全健康状态下可能生存的年数。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使用该概念,2001年将其作为评价世界各国人口健康状况和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指标。
[8]https://www.hp.gov.cn/xwzx/jzdt/content/post_9843168.html
[9]https://baike.sogou.com/v60014989.htm#!#para2
[10]《深圳|“老”安心了——深圳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长者家庭超一万户》,2024.1.29,广东民政 微信公众号
[11] https://www.sohu.com/a/819026672_121798711
[12]《深圳,把养老院“开进”家里》,2024,5.8,深圳民政 微信公众号
[13]《深圳特区报》,2024,10.12
参考文献:
1.《2020-203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世界卫生组织(WH0), https://www.who.int/zh/initiatives/decade-of-healthy-ageing
2. 刘慧君,吴鹏. 中国健康老龄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及服务效能驱动研究 [J]人口学刊,2025,1
3. 崔志辉.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深圳社区养老设施满意度满意度评价与优化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23,4
4. 钟波涛 宋文恒 陈宇(通信作者)深圳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住区,2020
5. 蒋心悦. 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广州市“初老服务老老”模式研究[J].江南论坛,2022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适老化建设,年轻的深圳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