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西部县域在工业化初期缺乏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支撑力不足。县域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如何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让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以下以位于大别山区的湖北黄冈县域为案例展开探讨。
2023年黄冈人口规模为省内第二,市域常住人口为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三分之二,中心城区只有约50万人。2010—2020年期间,全市累计外流人口146万人。黄冈不仅中心城区能级较低,其下辖各县城受限于交通距离和地形阻隔,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也非常有限。可总结黄冈是“小县城、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破局的关键在于增强县城的吸引力、集聚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
第一要解决“人从哪里来”问题。根据我们调查研究,黄冈市县域流动人口的居留概率随年龄变化呈现“U形”关系:在年轻人群的初期择业阶段,他们倾向于选择社会资本更具优势的县域;随着年龄增长,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资本积累的人群以追求学历、技术提升、更高收入为目的,流向资源配置更具优势的区域;但更年长的已婚、已育人群受住房、抚育后代等家庭综合因素影响,选择居留县域的概率呈上升趋势。迁入人口主要由周边乡镇进城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西部地区务工或外地创业者三类人群构成。
第二要解决“这些人因何而聚”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好高骛远、盲目跟风追求新兴产业与“明星产业”的情况,幻想短时间弯道超车,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认为,中部地区县域应重视本地根植性产业的拓展提升,重点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形成“劳动力蓄水池”。但是,区别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制造业,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更加贴近面向消费市场的文创、时尚、旅游等服务业。根植性产业与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高度适配,有利于县域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挖掘这类产业的新潜力。例如黄冈部分当地企业,围绕菊花和艾草两类地理标志性产品的供需两端进行创新,一方面推进从育种到加工全流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另一方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进品牌IP形象年轻化,颠覆了人们对农产品就是土特产的认知;从原产品生产慢慢拓展到了文创、康养娱乐和科教培训行业,生产出包括芳香疗法产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的衍生产品。
黄冈的案例引起我对县域规划、产业规划的反思。过去大多是以“悬浮”式的姿态进行规划,产业空间的组织、规划与布局强调“规模化供给”。随着“增长主义”的终结,可以发现,好的产业并不是规划引导出来的,有其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一些新业态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框架。所以要认知并顺应规律,研究什么样的空间供给模式与机制最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要精准匹配多类型人群的差异需求。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县域人口城镇化的“来路”与“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