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李志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最近十年我的部分研究关注了湖北的回流人口,主要是我的家乡湖北省天门市,包括下辖乡镇,加之长期对于社区问题的关注,想结合这些角度谈几点想法:

首先是关于“县漂”的概念讨论。“县漂”这个词挺有意思也挺火,但是好像目前概念尚不明确。在概念上,“漂”和“飘”经常混用;在指代对象上,有时指县城考公人员,有时指县城打工人员,但主要都是指年轻人。县城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原住民,很多是老师或者公务员;第二类是一老一小“漂”不动型;第三类是漂着的或者飘动型,这类群体代表一种新趋势——不想在大城市竞争的年轻人回到县城或乡镇工作,这种趋势近年来在湖北也是明显的。“县漂”的概念非常具有文化意义,反映出城市化和现代性变化过程中人的变化,特别是在都市文化或社会地位上相对边缘的群体回到县城的变化。这个概念饱含着眷恋故土又憧憬他乡或者城市的情愫。

其次是对于人口回流现象的观察,主要来自于我和团队对广州和武汉的调研。一个是广州大塘村,其有接近40万的服装行业从业人员来自湖北天门等地,最近几年许多人开始向湖北回流。另一个是武汉的汉正街,曾被称为天下第一街,集聚着湖北省各个县市做服装生意的打工人群,近几年也开始回流到武汉都市圈周边的汉川、天门、仙桃等地。地方政府对此非常欢迎,积极主动建设工业区,营造出亲商的环境,社会资本的力量在中间发挥了很大作用。互联网的作用也很关键,很多服装制造商都是在武汉或者广州积累了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再返乡创业。一定程度上,这对中部这些传统上缺乏发展动能的地方来说是一种希望,为当地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回流的正效应是明显的。县城出现了非常蓬勃的制造业兴起、新技术应用,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县域人口加快市民化,有效推进了“在地城镇化”进程,消费不断增长。当然也存在一些负效应,一方面,“县漂”回流的乡镇可能延续核心-边缘体系的大结构,县域承接的是相对低端乃至污染型产业,成为大都市圈核心地区城市化发展和现代性提升的“成本转嫁地区”;另一方面,表现为回流地的专业市场配套落后、回流企业对原流出地的高度依赖,直接影响回流地的发展,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违规、粗放利用等风险。

最后,回流现象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有部分回流者已经从湖北再次回到广州,乃至出现多次流出及多次回流。也就是说,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县漂”群体其实是不稳定的,存在多次回流以及在城乡间动态变化的选择性。他们具有主体选择性,同时企业也是具有高度不稳定性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不同尺度时空交汇的多种力量的综合影响。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4年第12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相关阅读   

【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县域城镇化如何回应青年诉求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两头不到岸?——对县漂城镇化的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