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建筑 ,作者张光玮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原文刊载于《新建筑》2024年第6期



文章摘要


文章选取厦门、青岛两地建于19、20世纪之交和20世纪3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几处近代建筑遗产,就其建造过程、技术措施、工艺材料等实施细节,探察这些案例中体现的建造技术逐渐演进的痕迹。同时,分析技术策略与其背后的文化选择及社会动因之间的关联,从演进的技术看现代性逐渐形成的表征,进而试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作为当代文物保护实践对象的近代建筑遗产在建造维度的深层价值。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张光玮/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0 引言
将历史建筑认定为文物或将其“遗产化”的过程,赋予了它作为某一类公共历史记忆载体的“神圣性”——也可称之为“价值”。当代遗产保护基于包容而多元的价值评估,也受制于大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趋向甚至参与到具体环节中的个人的价值观

建筑的外观与空间所构成的美学价值,建成前后丰富层积的历史、人文与环境变迁,是解读遗产内涵的重要方面。而19—20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正是从传统建造体系中跳脱出来,吸纳更为先进的西方技术与材料的时期,建造之时的意图和技术策略往往隐藏在显性的建造结果背后。

在建造维度下,并非每一处近代遗产采取的建造技艺都具有代表性,但如若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演变过程进行横向比较,却能交织出一幅立体的图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与鲜活的人的活动,我们得以窥见身处“现代化”这场漩涡边缘的近代中国,建筑与城市映射出的历史潮流的涌动。

厦门和青岛同为近代开埠城市,前者辖区鼓浪屿由多国在华势力与华人华侨以公共地界的形式共管共治,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较早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区建设;后者开埠较前者稍晚,但建设之初即定位为传播德国文化与技术的东亚桥头堡,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系统性,之后经短暂日据,主权回归,历届政府延续并发展了德占时期确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格局。本文试举这两地案例,因其有利于观察在新的建筑样式和建造工艺由不同渠道进入近代中国且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如何被吸纳到具体的建造行为之中。通过跨越时空的比较,从技术演进角度看现代性逐渐形成的表征,进而揭示个体的建造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关联,以期在建造维度获得更深层的建筑遗产价值认知。
1 技术决策——殊途同归还是文化选择?

1.1 外廊式建筑的滥觞

外廊式建筑,被认为是由西方殖民者最早在南亚次大陆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吸取当地建筑特色而产生的一种以带有休闲功能的、以外廊为标志的建筑样式。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种样式在中国早期开埠城市和租界地风靡一时。空间组织上,外廊最开始确实具有抵御日晒又兼具通风的实用性,因而拥有与室内房间相当的长宽比例和面积。鉴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下也有各种带柱的开敞或半开敞檐下空间,因此外观上的“洋气”恐怕才是近代以来建造者采用外廊样式的主要目的。在亚、非、美、澳等西方侵略者踏足之地被效仿建设泛滥之后,所谓“外廊式建筑”可能是任意形式的建筑加上西洋古典的外廊立面,即被赋予“英式”“西方”“高贵”“异国情调”乃至“买办”“殖民”的标签。


在本文讨论案例所在的两个地区——中国东南沿海的公共地界厦门鼓浪屿、以德国强租实占拉开近代帷幕的青岛胶州湾,都能看到早期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出现的不同样貌的外廊式建筑。由于“外廊”大多依附于建筑主体而非独立建造,本节无意讨论外廊本身的建造,而是关注一个具有外廊样式的建筑整体——从建造技术的角度,外来样式的外廊式建筑也并非必须完全依靠外来的技术才能建造。下面试举鼓浪屿两例建筑予以说明。
1.2 两种技术策略

1.2.1 外来技术

始建于1898年的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下文简称“日领馆”)的主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这个特殊的“公共地界”内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交流、交换、影响与融合的实证。从建造材料和结构形式上可见一二:主体建材为闽南传统的烟炙砖和花岗石,形式却是早期开埠城市流行的半圆拱券外廊样式与平面格局,内部结构以砌体墙承重,横向受力构件混搭了西式偶柱木桁架、工字钢或原木大梁加方料木龙骨,还有局部涉水房间采用了混凝土板,高大的落地格子玻璃门扇和百叶门是其时现代生活的标配,而装饰上既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壁炉,又有日式的和室,木板条吊顶中央亦设雕花大灯盘。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鼓浪屿日领馆鸟瞰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日领馆横剖面

当然,留存至今的一切并非一次建成,比如环绕四周的外廊混凝土板及和室的部分即是后期改造而成。在建造之初的往来文书和最后与承建商签订的契约中,详细考量了造价及各主要部分的构造与用材,立志要建成“最坚固的、与帝国领事馆相匹配的当地头等建筑”。经费预算上,也是相当阔绰:本地建房只要七千到一万美金,日领馆有足足两万预算,还是在选用本地特产且“润泽”之红砖和花岗岩,控制了部分造价的情况下。而软装、家具等内饰造价并不在土建的两万预算之内。


如果抛开内饰不谈(实际上现已基本无存),和鼓浪屿岛上其他建筑——无论是公馆还是私宅——相比,这个四周环绕着砖砌半圆拱券外廊的建筑都是相对朴素内敛的,没有繁复的柱式线脚和券洞形式变化,仅有少量石材腰线、拱座和拱心石装饰,栏杆宝瓶亦朴实无华。那诸多从“英国、香港、上海等地进口”的材料在哪里?从与承建商王添司的合同中可管窥一二。其中详列了造价构成,主体结构的砖瓦石木灰及少量钢材约占费用的五到六成,门窗地面花去三成,五金(黄铜)约占一成,其余花费在壁炉、灯盘和菊花雕饰等装饰物。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日领馆承建合同中的费用构成

在后附的说明书中,除了设计图和费用清单中已约定的内容,还进一步列出了其他材料和构造做法。例如:木梁下应有石托,地板应以企口拼接,楼梯和扶手使用柚木,梯梁采用硬木,按详图制安门窗油饰四道并安装冕玻璃,所有金属配件应从英国进口,壁炉架使用广东产大理石,吊顶使用板条,等。


在2016—2019年开展的勘察修缮工程中,清源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文中简称CHCC)团队对该建筑做了详细勘察,发现用材和构件尺寸上略有出入,但总体原则基本相符。从木材的选用上看,基本上大木构件采用强度较高的杉、柏科(未采用合同约定的中国松),小木装修采用南洋硬木(实际选材比约定的要丰富)。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日领馆用材分析

再考察其屋架。合同中不厌其烦地将主要构件尺寸一一列出,并要求严格照图执行。伊藤聪(1993年)评价其“是西洋的双柱架桁架同中国传统屋架的折衷,可能是学习过西洋建筑技术的中国工匠设计的”。而实际建成的屋架比设计图更接近典型的偶柱桁架“Queen Post Truss”,杆件尺寸也略有放大。由于部分木材上有“植松製材”的厂商印戳,锚栓墨线标记为日文“ボールド”(bolt),推测实际建造过程中可能有日籍技术人员参与。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日领馆屋架图纸与典型的偶柱桁架比较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日领馆承建合同中屋架构件的规格约定与设计图和建成的比较

显然,这是一栋经过详细考虑、周密计划,寄托了建造者的政治野心且有着充足经费支持的建筑。主楼建造完成20余年后,在其旁侧还建造了具有装饰艺术特征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的警署和宿舍。若以今天的遗产眼光审视,日领馆有若干重要的价值积累阶段,贯穿了从前期筹划、始建之初,到后续使用中的重大变迁。另一方面,持续的使用、改造、材料老化和自然侵袭留下的物理痕迹,以及不同时期使用者和关联团体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与整个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叠加在一起,赋予了遗存更深刻的象征性内涵。不将建筑看作一个时期的一个状态,确保各时代特征及价值载体的保存和延续,是21世纪修复的理念。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警署外观

当初的建造方法逾百年之后成为一段可印证近代建筑技术阶段水平的证据。只是在复合、多元的价值体系下,技术和物质材料被稀释于其中,更像是服务于意志的上佳选品。要建造这样一个彰显革新态度的外廊式建筑,也并非一定要用到外来的技术。

1.2.2 本土技术

鼓浪屿岛上和日领馆几乎同期建设的廖家别墅,房主为印尼华侨家族,信奉基督教,其外观也是外廊式建筑。该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主楼进深约18 m(主体13.3 m,加前后廊逾4.0 m),没有像日领馆(主体进深16.4 m,加前后廊7.0 m)一样用一个可以胜任此跨度的偶柱桁架,而是借鉴了传统勾连搭做法,用两个小的人字屋架组合形成前后两落歇山顶。内部可看到活用本地大厝建造经验的痕迹,如木结构用福建杉原木以钯钉相连,歇山山墙从平面升起,以硬山搁檩的方式承托部分梁架;楼檩同样用密集排布的原木承托楼板,在双层木板上铺设闽南建筑常见的红陶砖。相比之下,日领馆则采用了传自西方的组合H型钢承托长方形截面的木龙骨,除了木地面,更有新式的混凝土楼面。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廖家别墅整体远观(1903年前后历史照片)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廖家别墅横剖面与梁架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廖家别墅原木楼檩与日领馆组合H型钢比较
空间划分讲究对称,两房族人各居一侧,中部的厅堂作为礼仪性公共空间使用;长辈居一层厅堂两翼正房,后辈按长幼分布在厅堂后及二层各房间;仆人房、厨房等位于主楼主体以外的附楼,通过连廊相接。外廊包裹之下,是承袭自大厝合院的“三间张”布局,追求“纲常礼序”的尊卑、长幼、主仆层级关系,在外国人建造的外廊建筑中实属罕见。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外廊建筑的本地化路径

除此之外,这组建筑还采用了很多传统工艺和材料。有些用传统材料模仿西式建筑元素或采取中西合璧的做法,如砖砌墙体外饰调色抹灰并做出层层叠叠的水平线脚,在外墙转角、匾额、外廊墙面、室内墙裙、壁炉等处还可见到用调色石灰膏、墨线等做出的仿立体石材、云石纹、花岗岩,甚至仿空斗砖墙的装饰效果;另外,门窗装修采用格子玻璃加百叶窗的近代样式,而门槛则用传统的小竹片拼花装饰。有些则带有浓厚的传统意味,如曾作为家族子弟读书使用的立人斋二层,则被赋予了房主“诗书传家”之厚望,中央主厅按大厝厅堂样式设照壁和雕花笼扇,梁枋线脚、藤箍及扁托为髹漆贴金工艺;在外廊木装修走马板上,有山水博古彩绘;厅堂两侧房靠外廊入口上方,还有仙桃和石榴造型的灰塑,上面以小篆分别题书“御冬”“销夏”。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廖家别墅中西合璧的传统工艺

(上左:以抹灰做线脚及仿石材装饰;上右:立人斋二层厅堂设在外廊侧的笼扇装修(原始油饰彩绘被漆层覆盖);下左:入口上方的仙桃灰塑及“御冬”题字;下右:笼扇雕饰在微观显微镜下可见白漆下原有的朱漆地和金箔层)

虽然无法知晓当初建房之契约和有关结构、形式、材料之磋商细节,但从建造方法、工艺材料、细节处理以及空间布局来看,这栋采用了西式外廊样式的建筑应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此后二三十年,随着华人洋楼建设进入高峰,在鼓浪屿岛上逐渐发展出一种注重现代装饰表现与民族性、地方性结合的独特建筑样式,被称为“厦门装饰风格”(Amoy Deco)。这些殷实的华侨家庭部分成员谙习新式生活、接受现代居住观念甚至追随西方宗教信仰,建立家业时纵使不乏采用钢铁、玻璃、水泥、钢筋混凝土、水刷石等近代新式建造技术和材料,仍会不同程度地将本土和外来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广泛使用本地特产的烟炙砖;将大厝面墙上类似丝缝或干摆砌筑花砖的工艺运用到清水砖墙上;把传统民居入口内凹一个椽架的“塌岫”空间与矩形外廊结合。在1920年代前后建成的瞰青别墅、黄家花园、黄荣远堂、金瓜楼、海天堂构、番婆楼、榕谷别墅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的做法。

1.3 文化与技术之辩
近代建筑“遗产化”的过程,也是价值辨析的过程。当代遗产保护思想包容而多元的价值评估,加之不同社群的理解与诉求,赋予每例个案多维度的价值内涵。

聚焦到技术本身,如果抛却名贵选材和精工细作带来的附加价值,仅把技术演进所对应的科学含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尺,就会发现出于特殊目的或机缘产生的近代建筑中因超越时代平均水平而具有独立科学价值者实则凤毛麟角。在每个时代,技术创新通常不会是建设工程的主要目标,相反,采取适宜、经济、成熟的技术才是常规策略。如同上述两例,无论学习外来还是因袭传统,都可造出一栋彰显态度的外廊式建筑,在已有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中进行选择,并非唯一解。当我们谈论价值之时,建造的技术似乎退到了后场——它是时代背景、建造者和主人涵养的注解,其融合与借用往往可称之为“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一种手段协助完成文化意识的表达,成为支撑价值的载体,但它往往不是价值本身。

当然,技术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个地域率先使用发源于另一个地域的某种技术和材料,会被认为是特殊而有价值的,而技术的流动亦无可避免地再次依附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将本地元素与外来技术融合的案例,更容易被认定为文化的交融而非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近代建筑营造的主理人从“匠师”过渡到“技师”,当受过专业训练的设计师参与到建造活动中时,其个人的求学经历会跨越地域、国界和文化背景,使得反映其个人特色的作品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作品成为设计师的注解。

又者,在融合西法的过程中,还留下了许多学徒般不成熟的建造产物,囿于时人对材料和力学的认识局限,在时间的作用下构成病害,成为今日保护工程需要进行修复的对象。例如,日领馆的外廊楼板在建造之初,采用更为传统的木檩木龙骨体系,后来于某个时期改为型钢砼梁配筋砼板,在鼓浪屿岛上尚属较早使用此类新法之案例。然而细观其成品,混凝土中掺红砖碎块为骨料,砂砾在使用前有可能并未清洗,过高的含盐量缩短了其使用期限,使其早早出现酥碱碳化,钢筋保护层也很薄。科学理性判断这是有缺陷的,在修缮工程中,也不会教条地依据四原原则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做法进行修复。事关结构安全,它只能被当作“有意思的现象”记录下来,而难以被作为“有价值的对象”千方百计地保存。

近代建造技术的价值何在?窗明几净的高楼、设施完备的城市,已然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传统建筑及其承载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去。技术进步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无形中也作用于文化蜕变。近代中国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始于技术的演进还是文化的交融,此中的蛛丝马迹在近代建筑中如何体现?带着与日领馆同样的困惑,笔者关注到几个位于青岛的案例。
2 演进的技术与现代性表征

2.1 建造、规则与时代 

青岛八大关荣成路19号是一栋造型别致的都铎式半木风格小别墅,其“请照”档案显示建筑曾几易其稿。落款时间为1931年1月27日的第一版图纸共两张,有多处红笔标记,分别指出应该在浴室、厨房位置做“钢骨水泥三合土地板”,同时将门窗洞口需要做过梁的地方一一标出。另外,针对梁架平面亦指出须分别绘制详图并标注尺寸;总图上则审核了道路倒角和围墙做法。自德占时期第一部建筑管理规定以来,建筑安全、防火、卫生一直是青岛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控制内容。此后在落款1931年3月27日、8月20日的十余张图纸档案中,可见针对上述问题的修改,另外还有诸多设计意图、平面布局上的调整。实际上在本案第一次提交申请三个月后,青岛市颁布了共计10个章节、236条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其内容详尽,综合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筑技术与规范等方面。在现存1930年代八大关的建设档案中,可以看到诸多在该建筑规则下的审批细节。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荣成路19号外观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荣成路19号第一版请照图局部
房主周钟岐曾留美,在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及铁路管理,自1921年归国后十年间,陆续供职于京奉铁路、胶济铁路、启兴洋灰公司、北京大学、岭南大学等。1929年再次回到胶济铁路任职,荣成路19号是他为家人修建的第一座住宅,倾注了极大的期望,材料和工艺都要求“上等”:除了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中常见的崂山花岗岩、美松、白松外,楼梯和重要门窗采用柳桉,主入口大门采用橡木制作,洋灰自然用房主供职过的“启兴洋灰公司之马牌洋灰”,窗户“用英寸3/32厚无水纹之上等玻璃”,油漆“用上等西洋材料由房主制定品牌”,五金“用上等西洋或本地制造材料”,浴室瓷砖产自德国,壁炉、浴盆、灯具等由房主自购。

从历次变更图纸档案中可以看到方案逐步深化推敲的过程。例如通过局部平面调整平衡体量关系、深化墙面半木细节的划分,而将东立面的门厅和客厅体量调整为城堡造型后,原客厅上方的露台本是在混凝土板边梁上直接做铁艺栏杆,变成用石材后荷载增加且需要外包遮挡砼梁,设计师随即变更了梁的高宽比例和配筋规格,其在工程技术的处理上显得颇为得心应手。相较八大关大多数建筑请照设计文件的通用制式,这个项目尤其重视细节,如砖墙的砌筑灰浆是传统的1∶3白灰砂浆,又特别指出门窗上悬要用“一份洋灰三份沙子”,如果图纸标注“洋灰过木”,则要用“一份洋灰二份沙子四份石子之铁骨混凝土”,另外要求“沙及石子应洗净使用”。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荣成路19号砼梁细节变更图纸局部
自1931年4月获得限半年内完工的营造执照后,房主又前后6次申请展期开工;至1932年10月开工后,又多次申请展期竣工,或因“公务羁身不克远离”,或数次调整方案从而导致图纸“赶制不及”,又遇“天冷停工”“经费困难”“订购材料未到”等,直至一年后才完工。

1929—1933年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而国共双方处于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1931年,中国的白银货币对外汇率迅速贬值至最低点;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房主周钟琦之“公务羁身不克远离”和“经费困难”,何尝不是家国动荡、内外交困的时代投影。数易其稿应是其建设理想家园的决心;而有着留美学习经历、身怀工业救国之理想,自宅选择英式复古都铎样式,则大抵是其文化心态的表达。

2.2 工艺、技术与技师

档案显示,荣成路19号申请建设规模150 ㎡,造价从最初的九千元升至最后的一万五千元,由大中华营造厂承建。设计师王节尧,也是房主离青期间的事务代理人,时年39岁,任“胶澳铁路工务第一段正工程司”。建设各方的用心良苦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经得住考验的高质量建筑。在近年的修缮工程中,主体建筑基本未出现大的结构病害,仅辅助用房内砼梁存在局部酥碱脱落现象。

和王节尧一样出身于铁路系统的建筑工程师白纳德(外籍),碰巧同年也在八大关修建了自己的住宅——湛山四路5号。若将青岛两处住宅与鼓浪屿的日领馆和警署进行对比,从建设时间最早的日领馆、1920年代的警署,到1930年代的青岛八大关别墅,在骨料的选择、水泥性能、水泥与沙石的配比、钢筋的铺设方式和保护层厚薄等方面,工艺和技术的某种“进步”或“不同”是可见的。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湛山四路5号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四个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病害

(上左:日领馆;上右:警署;下左:湛山四路5号;下右:荣成路19号)
混凝土最初在建筑上的运用主要是金属构件的防护,以及工业建筑或局部特殊房间的防火、防水上。日领馆外廊上使用的还是较早的复合形态,即工字型钢外包混凝土再组合配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是作为独立构件来使用的。而其余三者将梁板共同配筋(湛山四路5号涉及梁、板、柱三者)反映了将钢筋混凝土作为“一整块石头”建造一个完整建筑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从钢筋混凝土的残损和留存状态来看,也许是骨料级配问题,也许是实施过程中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问题,也许是浇筑过程中捣匀压实不够,也许是没有像王节尧一般交代“沙及石子应洗净使用”,比起同年的荣成路19号甚至早几年的警署,湛山四路5号的工艺都要差一些。

但白纳德的工程设计能力是合格甚至优秀的。1932年,白纳德54岁,在19世纪末接受了德国的土木学科教育,而这个时期的钢筋混凝土先驱们大多数将关键技术作为商业机密申请了专利;比他年轻15岁的王节尧则在20世纪10—20年代的美国学习。从技术文件来看,白纳德应该通过某种途径更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湛山四路5号,一根6.05 m跨的主梁甚至采用了经过计算的双筋梁,并将其混凝土配比单独调整为1∶1.5∶3。而同时代大多数土木工程师仍然将配筋的主要作用视为抵抗拉应力而置于跨中底部并搭配数根端部弯起筋以抵抗端部形变;当然后来人们发现在支座铰接假设下梁端部因承载力产生的压应力,可以简单通过构造钢筋来包络,至于支座固接产生的支座负弯矩导致的压应力,则需要专门的纵筋通过计算来布置。白纳德能较早认识到弯起钢筋的非必要性,很可能因其与时俱进接受了西方业界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工作机理逐步深入的认识。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湛山四路5号请照图纸及计算书局部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图/欧洲早期钢筋混凝土主流配筋构造的演变情况

2.3 技术演进与现代性

19世纪上半叶,金属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在时人看来是毫无关联的,当二者逐渐被认识到在抵抗拉力和压力上具有互补性能后,西方各国前后出现了多位工程师和建造商对其开展不懈的实验与探索,并于19世纪末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的相关专利被陆续取消,这一材料开始突破壁垒,成为世人可共享使用的技术;欧美各国纷纷整合基于实验和计算的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标准化流程,使其逐渐成为具有诸多优势、被官方认可的、较为成熟的建造方法。

1931年的《青岛建筑暂行规则》第三章“设计准则”专辟五、六小结介绍“钢骨水泥三合土”和“钢铁工程”之技术要点,另外在其他章节关于防水楼板、排水、防火墙与防火构造、防火设备与材料、建筑荷载等也提及相关新式技术或材料。发轫于西方的技术潮流,包括部分技术演进的痕迹,经由白纳德、王节尧、周钟岐这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刻在了中国的近代建筑之中。虽然他们的国籍、文化背景和文化心态最后反馈在具体的建筑上,有着各式各样的风格和表征,但新技术所支撑的最朴素的观念,都是对建筑安全、防火与防水、健康与卫生的理性考量。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通过一系列的建筑规则和审批管理制度,将个人的建造行为与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材料标准化、商贸物流、国民经济等紧密连接。建造技术不断演进、普及,甚至参与到作为系统的近现代社会运行,从这一点来说,其价值超越了技术本身,具有了推动现代转型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经济活动,从依靠小范围人力与物资调动即可完成的手工业态转换到需要社会分工协作的半手工、半工业化产业,这个过程本身即是近代中国向工业现代化转型的一部分。从早期外廊式建筑的形态与外观开始西化,逐渐渗透到以建造技术、建造工艺、建造材料、建造程序和管理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的转型,引入和学习外来技术的过程伴随着科学与理性的认知,最终改变了近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列举的厦门、青岛几例建筑虽在近代建筑史中如沧海一粟,但从其建造过程这一线索中可以看到:单体的技术策略背后有着更广阔的潜在动因,在建筑本身历史文化信息所蕴含的价值之外,表征时代平均水平的建造行为也不囿于技术本身的价值评估,具有了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比较意义。在这个话题上,相信还蕴含着丰富的线索与资料,有待深入挖掘与研究。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查看):

[1] 修文文,冯江.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外廊样式的起源[J]. 新建筑,2024(2):65-71.

[2] 钱毅,任璞. 青岛德国近代建筑中来自殖民地外廊风格的影响[J]. 华中建筑,2014(10):19-24.

[3] 钱毅. 西方古典复兴建筑在鼓浪屿近代建筑中的影响[J]. 鼓浪屿研究,2019(2):25-49.

[4] 伊藤聪. 厦门日本领事馆的建设及台湾总督府在厦门的活动[C]//汪坦,藤森照信. 近代建筑总览·厦门篇.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3-18.

[5] 张光玮. 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建筑分析与研究:兼论建筑遗产保护实践[J]. 中国文化遗产,2017(4):44-

63.

[6] 在厦门领事馆新筑之件[Z]. 东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分类号:8-4-8-11.

[7] ALLEN J P. Pract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M]. London: Crosby Lockwood and Son, 1897.

[8] 张光玮. 原状的辨析和干预的选择:兼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实践[G]//吕舟.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研究文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39-176.

[9] MOHR F W. Handbuch für das Schutzgebiet Kiautschou[M]. Tsingtau: W. Schmidt, 1911.

[10] 青岛市档案馆. 胶澳商埠档案史料选编(一)[Z].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 [11] 韩倩男. 青岛近代建筑规则演变过程研究(1897-1937)[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12]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13] 破桥. 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路[M]. 周惠民,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14] 李洪梅. 近代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1840-1938)[D]. 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 [15] 王雅坤. 近代青岛德籍建筑师及执业实践研究(1897-1914)[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16] REHM J. Eisenbeton im Hochbau bis 1918 Dokumentation und Analyse realisierter Bauwerke im Raum München[D]. München: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München zur Erlangung des

akademischen, 2019.

[17] MOUSSARD M, GARIBALDI P, CURBACH M. The inven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1848-1906)[C]// HORDIJK D, LUKOVIĆ M. High Tech Concrete: Wher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Meet. Cham: Springer, 2017: 2785-2794.

[18] 钱毅. 青岛八大关与太平角近代建筑[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作者:张光玮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综合四所所长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

译作:《结构设计讲义》《再造历史街区》

主讲音频课程:《时代的侧影——中国近代建筑群》(该课为三联中读《访古寻踪——跟着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团队探访中华地标》第七讲)


清源-张光玮(2015-2020年)文章合集

祝贺 | 鼓浪屿日本领事馆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入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Open Door 项目

简讯|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开放仪式在京举行

推荐 | 科学实施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工程 创新打造首都红色文化新地标

学术分享 | 公众视界下的遗产保护

原文请查阅《新建筑》2024年第6期(总第217期)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全文下载链接。
本文内容版权系 新建筑杂志社 所有,欢迎转发。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形式。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学术分享 | 交织的时空——由厦门、青岛所见近代建筑遗产之建造价值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