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荐书丨《迈向低碳社会:城市规划新方法》


2025 年 2 月 22 日,中规院上海分院举办低碳城市研讨会,并隆重发布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迈向低碳社会:城市规划新方法》一书。

整场活动由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主持,吴志强院士为研讨会发表了题为“CQ城市碳商 智能诊断与精准处方”主旨报告。本书作者郑德高副院长为新书做了相关内容介绍,之后由各领域的专家围绕本书的阅读感受,开展了热烈的圆桌讨论。活动在中规院院长王凯的总结发言后结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欧阳东,华东分社副社长黎有为,编辑滕云飞一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书

介绍

推荐序(部分节选)


本书从人类历史的全局视角和全球城市的实践层面进行大跨度的纵览,提出了减碳技术的变革、人的行为方式转变、城市与自然的空间秩序重构这三种力量构成了低碳社会形成的原动力,这一高屋建瓴的论点在当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引性。这三大力量,既从技术角度出发,也聚焦于人的生活方式,落脚于城市空间的布局,为低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多维度的路径。


首先,本书强调了减碳技术的变革。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在某一环节施加技术创新,而是要更好地理解能源的生产、使用和管理,对整个能源流管理进行深刻的变革。这种全链条的技术创新不仅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次,人的行为方式转变被提出作为低碳社会建设的另一关键所在。这意昧着每一个人都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置身事外的看客,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不仅在个体层面产生积极效果,更会在社会层面形成了有益循环,书中强调了激发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全民共同参与的重要意义。


最后,城市与自然空间的重构是书中着力强调的另一主题,为城市未来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全新思路。读完这一部分,最深刻的感受是书中提出的+绿色、多样化、组团式、混合式、中密度、新基建、分布式、场景化、绿色出行和数字驱动的规划方法集成,为规划者提供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指导原则。这十大法则新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是在实际城市规划中得以验证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城区、片区、街区三层减碳单元的前瞻性应用与示范,为我们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日常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吴志强







PART.02

作者简介


郑德高

博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著有《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经济地理空间重塑的三种力量》《城市规划方案评价》等。


林辰辉

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城市绿色低碳规划相关研究,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PART.03

精彩内页


相关链接:

低碳城市研讨会暨《迈向低碳社会》
新书发布会成功举行

在气候变化与经济下行“双期叠加”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转型意义重大。2月22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组织召开低碳城市研讨会暨《迈向低碳社会》新书发布会,十余位专家学者、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在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共话低碳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谋低碳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共享规划建设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孙   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主持并做开场介绍。
热烈欢迎特邀报告嘉宾吴志强院士和各位圆桌嘉宾。无论是区域还是城市,都面临着平衡低碳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挑战,相信今天的研讨会将成为一次对行业、对专业、对城市发展贡献更多真知灼见的会议。


   嘉宾致辞 

欧阳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迈向低碳社会》是郑院长主持编写的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在书籍设计上,创新采用便携式设计理念,传达了环保节能的内容主旨。在书籍内容上,系统提出低碳社会规划的十大法则与三级减碳单元体系,为规划实践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技术标准,希望该书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的力量。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将持续联合学界推进低碳城市知识传播。

   主旨报告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吴志强院士发表了《CQ城市碳商智能诊断与精准处方》主旨报告。
从全球视野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碳中和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意义非凡。2006年,瑞典宣布要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不用石油的城市;随后,各国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也宣布了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但对中国来说,中国特色智慧创新的碳达峰路径不是两点之间直接达峰,也不是先降再升,而是加速排放然后达峰的精准曲线选择,从而争取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
我和团队实现了对世界各地每一平方公里、每一小时的碳排放进行精准诊断,并运用卫星影像识别技术精确计量碳汇,形成了一系列碳排、碳汇数字追踪产品。在此基础上,把城市作为生命体,创造性地提出了CITY-CQ“城市碳商”这一前沿概念,能够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碳耗的智慧程度,在创造社会、经济、文化文明价值的同时碳耗、碳排是多少。
2022-2024年,我和团队利用碳排、碳汇数字化追踪技术,对全世界设立碳中和、净零、气候中和目标的69个国家和地区及其700个城市进行了跟踪,并连续三年发布了世界城市CITY-CQ报告。其中,中国43个城市已达Alpha级(最高等级),177个城市CQ显著提升。
低碳数字化技术正在不断迭代,并逐步实现AI支撑精确诊断开出处方。与国际主流现有产品相比,目前城市CQ技术实现了精度从国家提高到城市,预测泛化度从52.32%提升至92.15%,关键要素分析从“产业大类”到“产业细类”,从“定性评价”到“以数明律,以律评价”。利用全球城市绿色设计智能平台,可以在灾后重建、选址推演等领域中予以实践应用,将科学辅助碳中和城市设计布局优化,更好地支持规划师的智能规划设计实践。

引导发言

郑德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副院长带来了《迈向低碳社会:城市规划新方法》的新书分享。
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愈发重要,在引领转型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在“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下,低碳社会的构建已成为破解当前城市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也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应立足于技术逻辑、行为逻辑与自然逻辑的三重视角。技术逻辑强调减碳技术的变革,在能源、建筑、交通、资源、智慧维度都在进行裂变迭代。行为逻辑强调人的行为方式转变,体现在居住、工作、出行、消费、休憩等场景和行为变革。自然逻辑思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未来城市空间布局走向城市即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基于这些理念,提出了城市规划新方法——十大低碳营城法则。并且溯源“城区—片区—街区”的“碳”不同,形成了一套“城区—片区—街区”三级减碳单元的体系。三级减碳单元的实践成果,展示了十大法则在城市规划中的集成应用与显著成效,不仅为城市规划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更为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林辰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研讨会下半场开启圆桌讨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林辰辉主持,十一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围绕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展开热烈交流。

   圆桌讨论 

欧阳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迈向低碳社会》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是一本帮助掌握规划新方法的工具书,为行业提供了可操作的转型路径。出版界也要与学界协同创新,开发更多“有意义、有意思”的双效科普图书,推动科学知识普及,为构建公平、创新、可持续的低碳社会凝聚共识。

黄建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迈向低碳社会》中提到了三重逻辑、十个法则、三级减碳单元,不仅有理论方法的贡献,而且有实践指导的意义。街区减碳的本质是空间组织效能和物质能量代谢的协同优化,规划的作用是把碎片化的技术转译成空间的秩序,把多学科知识转化为管控治理规则,通过功能重组、形态规划、空间治理实现系统降碳。减碳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聚焦空间、技术和治理的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匡晓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从上海中英生态城到成都公园城市,实践验证了规划技术逻辑与开发运营的断层困境,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规划编制与实施需全周期协同,建议通过“城市设计附加条款”强化管控,探索“建筑-规划-景观”一体化示范。要整合院校力量,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动低碳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突破,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彭   峰

碳中和行动联盟秘书长

碳交易作为一种政策性工具,通过配额管理和碳价机制,倒逼高排放企业减排,同时激励有减排效益的项目。我国碳市场将呈现四大趋势特点:一是构建全国-区域多层次减排市场;二是政策法规趋严,将立法强化高碳企业责任;三是碳金融创新加速,推动碳资产与资本市场联动;四是逐步走向国际化,探索全球碳市场互联互通。未来,碳市场发展需更高效、更具活力,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机制支持。

贾庆锋
长宁区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专委会主任
《迈向低碳社会》里面提到很多方法论,非常务实,有操作性、落地性。长宁区低碳社会建设实践中,充分运用政协特点推动低碳政策落地,同时借助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提升公众参与度。具体实践包括生境花园建设、无废社区理念推广、零碳电影院改造以及城市更新中的低碳应用等。最终“碳”的话题回到每个人,是有声有色的工作、有滋有味的生活和有情有义的交往。

张   俊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副秘书长
目前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已进入第二轮,但面临多部门推动、标准不一、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同时,产业园区的业态动态调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普及等也对传统碳排放模型构成挑战。未来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需推动规划-设计-运维全产业链协同,加强顶层设计与立法支持,完善跨行业研究,构建可量化、可追踪的低碳标准体系,为超大城市精细化减碳提供实践路径。

魏银锤
上海江海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从开发角度来看,低碳实践需要注重体验的舒适度、建设成本的可控性和使用成本的经济性。数字江海重点应用了四类技术,一是新材料应用,如聚氨酯门窗、新型保温材料、新型外墙材料等;二是综合能源利用,搭建智能微网实现用电峰谷互补;三是数字化治理,搭建感知互联的AI智能系统;四是低碳管理,创新覆盖“出行-消费-办公”的碳积分激励体系。

滕云飞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分社编辑
专业出版正从成果汇编向知识服务转型,希望学界以“文化产品”思维著书,借鉴国际经典,培育兼具理论深度与传播力的本土规划著作,助力低碳理念破圈。

   总结发言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祝贺郑院长《迈向低碳社会》新书发布,同时分享三点体会。一是绿色低碳是全行业任务,需从点滴做起,形成全社会行动;二是坚持长期主义,强调绿色低碳涉及多领域,需多维度研究与积累;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海南博鳌零碳改造为例,说明低碳理论方法需要经得住实践检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研讨会也是长宁区政协“与宁同行”品牌2025年的第一期读书会,长宁区政协委员朱小虎、李凌、陈玉屏、陈俊、史云平、金霞芳,长宁区政协联络科科长陆慧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东分社副社长黎有为,碳中和行动联盟企业代表等嘉宾出席本次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申客思享会.

上海低碳街区的技术实践——以数字江海低碳总控为例



中规院牵头编制的上海市《新城绿色低碳建设导则(试行)》发布



“双碳”目标下的规划技术探索——基于中规院上海分院相关科研与实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荐书丨《迈向低碳社会:城市规划新方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