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内容播报】2025年第 3 期目录





规划信息






空间规划体系


试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分层分类建构——基于“分区”与“系统”逻辑的探讨

赵民  程遥

【摘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推进空间规划制度改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阐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历程与趋势,辨析基于“分区”和“系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然后阐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和相关国际经验,提出在建立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制度、明确市县全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规划分区的同时,应针对“分区”与“系统”的发展规律和管控需求,建立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生态区规划、海洋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体系;进而提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与“分区规划体系”“相关专项规划体系”“实施规划体系”共同建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最后,针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性与基础性作用,阐述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的思路。




城市更新


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优化的调控路径审视——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南京案例思考

陈阳  阳建强

【摘要】为在高品质存量更新阶段促进旧城中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理论辨析基础上,跳脱以往局限于用地功能混合的单维度静态评价思路,秉持动态视角,构建宏观、微观双重尺度的演变评价框架,定量解析1978年到2019年间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的协同发展状况,审视存量更新阶段调控面临的问题,以及调控措施、机制与成效。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混合利用的“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旧城中心区存量更新阶段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以“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管控”为基础,以“多元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公众参与”为辅助的既有调控政策框架,因缺乏“针对性、保障性、差异性”,无法较好应对“非均衡发展”现象,因此需要建立中心区以及介于“中心区”与“地块”之间尺度的分区管控制度,根据差异化调控目标,制定保障土地混合利用多维度空间特征协同发展的管控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动态演变监测实现长远有效调控。点击阅读

空间增量型城市更新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研究

祝贺  林颖

【摘要】空间容量大幅增加的城市更新活动,为所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带来额外负担,为抵消由此形成的外部性影响,需付出更多公共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持续压力。由于公共成本测算方法的缺失,使空间规划无法基于财政平衡,对存量空间更新改造后的功能与开发强度进行科学管控。为此,研究提出面向我国和具有相似土地制度国家的城市更新财务分析框架,以更好理解城镇化后期存量土地上开发权供给与政府财政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根据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责权范畴,构建对接政府财会制度的公共成本测算方法体系,并基于实证研究揭示增量更新对地方财政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提出基于财务收支平衡分析的城市规划功能与容量调整思路。点击阅读

实现城中村高质量改造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州42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袁定欢  江建华  林文亿  周望月

【摘要】以广州42个城中村改造案例为样本,从“制度安排-制度环境”的视角探讨我国城中村实现高质量改造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研究发现两条促进城中村高质量改造的组态:(1)提升城市形象的村集体主导改造型项目;(2)发展经济的村企合作改造型项目。另外,研究发现有4条导致城中村非高质量改造的组态,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城中村高质量改造的因果非对称性。研究结果为促进城中村实现高质量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

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基于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探讨

张晓荣  杨辉

【摘要】建成于不同时期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相对固化且形态差异显著,折射出设施的类型、数量、密度等方面的时代性特征,并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活动及其交通碳排放。研究表明,沿路均质型、局部干路集中型、点状集中型、散点无序型为4种典型的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形态类型,其设施的密度、可达性、享有度指标值和其所服务社区的出行碳排放量均有着显著差异,指标值与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相关总体趋势,不同类型特征的成因和现实约束亦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各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低碳更新重点和路径应有所区分。因此,结合各类型的空间更新潜力,提炼出点状植入、就近补充、集聚共享3种低碳更新模式,以期为社区生活圈更新规划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规划教育


当前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东南大学的演进与探索

段进  阳建强  陈晓东  江泓  王承慧  殷铭

【摘要】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自1998年恢复本科招生以来,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从以建筑学为基础的“设计能力”培养向以空间思维为核心的“空间+”培养体系的转变。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规划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从“以面向职业规划师为主体的专业教育”向“以面向多元职业场景的城乡规划专业通识教育”转变,并构建了基于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建筑类大类学科基础-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规划管理、城市科学和规划设计等专门化方向基础”的三大逐层进阶的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苏杭模式:一种经济繁盛地区理想人居环境营建模式

张瑶  拜筠柯  李小龙  颜培  王树声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福建省漳州市阳下村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姚子刚  方至谋  庞艳





土地利用

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非农产业用地供给策略

唐伟成  彭震伟  张京祥

【摘要】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面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与实际需求,乡村建设用地却存在着外部指标下达渠道不通畅、内部用地转化渠道不通畅的双重阻滞特征及现实困境,非农产业用地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瓶颈之一。产业用地供给的失效,导致乡村缺乏外部资源进入社区的“接口”及优化配置内外发展要素的基本空间载体,进而难以培育、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能力,乡村振兴事实上也就难以实现。面向产业融合与土地保护的双重战略目标,文章提出必须探索以存量转化为主体的乡村非农产业用地供给与转化机制,并从土地制度、供给渠道、技术手段、规划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破解乡村产业用地供给瓶颈的基本思路。

用途分类标准作为土地使用权界定的工具——英国用途分类规则的建立、演变和启示

苏章娜  周剑云  庞晓媚

【摘要】市场经济转型中广泛地向私人出让土地使用权后,建成环境土地使用权利的公共与私人的边界划定变得非常重要。然而国标用地分类没有严格限定建成后的使用权利,土地用途管制实际止步于建设管理,而未延续到建成后乃至常态化全过程的楼板用途管制。与我国土地使用权私有化殊途同归的是英国1947年的开发权国有化改革,两者都形成了公私混合的土地权利制度,作为英国开发权国有化的配套法规,用途分类规则(UCO)通过法律概念规则化对现状土地使用权作出界定,这对当下同样面临权利界定问题的我国有启示和参考意义。本文从UCO的建立、演变和启示三部分进行剖析,第一,分析UCO建立的逻辑,阐明UCO是法律概念的规则化,本质是界定现状使用权利的工具;第二,梳理UCO的演变历程,揭示UCO对公共和私人权利的调节及其因应社会变化扩大私人权利的趋势;第三,以UCO为鉴,结合我国用途管制的现实问题,提出从权利界定角度建立用途分类工具作为常态化的使用管理工具的建议。点击阅读




交通研究

铁路站区节点-场所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郭雪飞  于晨  杨森  李思成

【摘要】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站城关系面临转型重塑。评估铁路客站及其毗邻地区交通和城市属性的发展情况,对于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具有诸多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站区针对此方面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仍略显不足。结合我国铁路站区发展的特殊性,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模型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45个铁路站区进行属性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铁路站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普遍节点属性较强,未能实现节点与场所属性的均衡发展。作为既有铁路站区的指标评估工具,本研究有助于修正影响铁路站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站区节点与场所的动态平衡发展,为我国更新以及新建站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撑。点击阅读




遗产保护

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思路

李严  姚旺  张玉坤  尚筱玥

【摘要】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九边军防“巨系统”的缩影,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保护建设区段,其公园体系建构具有全线示范作用。根据防御体系的梳理,绘制出明代长城九边-蓟镇-山海关防御体系“巨系统”分布与结构;借助1962年山海关航照、1901至1945年近代历史地图,揭示尘封百年的城池遗存、水系和历史道路的空间分布;依据长城防御体系构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防御体系对应公园总体布局、屯兵城层次对应景观点设置、驿传路线对应游览路径、烽传视线对应景观视廊,进行可见与不可见遗址点全貌展示与系统关系还原。“让历史说话”,为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点击阅读




研究综述

城市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评述及启示

王乙喆  王兴平  陈秋伊

【摘要】为更好推动低碳城乡规划实践,需全面审视各类城市碳排放测算研究成果,以形成更全面的城市碳排放图景认知。回顾相关研究,在基础原理层面,存在基于“城市活动”端和基于“气体观测”端两大城市碳排放测算框架。面向低碳实践,形成了三大主要研究视角,即“生产消费”视角、“时空分配”视角和“实测”视角。三大视角展示了不同侧面的城市碳排放图景,为低碳城市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基于当前低碳城乡规划实践需求,提出需要注意的三方面工作:(1)注重低碳城市实践的公平性,加强消费视角导向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2)构建基于多元视角下的城市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低碳城乡规划工具组;(3)加强基于城市碳排放测算方法的低碳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点击阅读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5年第 3 期目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