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城市研究等学科领域深受结构主义范式的影响。结构主义致力于揭示文化、社会与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认为这些系统由一套恒定的逻辑秩序所支配——元素以固定顺序被严格限定,并通过隐藏的机制为现象提供决定论式的解释。而与此相对,后结构主义颠覆了这一静态视角,主张所有系统本质上是开放、动态且流动的。它强调意义与行动必须置于多元关系的网络中加以考察。这一理论转向自其发轫之初便与空间概念紧密交织,例如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生产”,即揭示了空间如何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与媒介持续重构。
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组装思想应运而生。除了坚持任何实体都是有关系的和关系产物的常规论调,组装通过设定关系外部性原则,将社会空间看作人类与非人类等异质要素组成的开放、流动、临时的整体形构,而不是无缝的有机整体。
“组装”到底是什么?能否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加以理解?它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城市规划领域的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种理论?3月28日下午,编辑部有幸邀请到2025年第1期“组装理论与城市研究”专辑的2位特邀编辑——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杨舢老师、德国Zhu Laub Architekten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朱天禹博士,以及专辑文章的2位作者——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薛芃老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陆兴华教授,帮我们深度解读“组装理论”及其应用的多样可能。
杨舢老师对“组装理论与城市研究”展开了详细阐述。他从五个方面加以解释和辨析。一是反本质主义的差异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杨老师指出,后结构主义核心在于反本质主义。德勒兹并不认可本质或任何其他超验实体的实在性,只有动态过程才能赋予对象同一性,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城市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假设。组装理论提出了基于关系本体论的分析框架。二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基本概念(行动者、行动素、对象/物体)。杨老师强调,ANT遵循“扁平本体论”和“完全对称性”原则,即所有行动者(人类与非人类)具有相同的本体论地位,并通过执行“转译”机制构建网络。三是拓扑空间/区域、网络、流体、火的拓扑空间性。他指出,拓扑同胚性以连接性取代全等性,为重新理解事物打开了新的可能性。ANT的网络拓扑是通过“不变的可移动”实现“无损耗的转译”来形成的。四是多元体和树形/块茎组装,及其相关案例上海田子坊、“南京1865”。杨老师表示,多元体自拓扑流形概念改造而来,是组装概念的基础,它强调递归序列的展开过程,由此形成一系列的发散形式,而非封闭、终极、本质产物,因此它为理解城市空间的流动与变化提供了新视角。而两个案例的对比结果显示,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解域与逃逸线)能激发创新活力,自上而下的标准化规划(如政府和资本主导的再辖域)虽完成指标任务,但可能抑制动态多样性,这一对比凸显了组装理论在解析城市文化集群中的解释力。五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的作用,杨老师讨论了如何将行动者网络从描述工具转为设计工具,通过图绘(mapping)追踪争议、揭示隐形关系,以及非人类行动者在设计中的作用三方面内容。
薛芃老师分享了第二个报告《从店面的网络重读北京大栅栏》,她以北京历史城区的店面网络为例,探讨了如何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的本体论构想,重新解读城市空间的生成逻辑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薛老师的报告聚焦北京大栅栏中一系列绸缎庄店面创新的过程,分析了瑞蚨祥绸缎庄如何根据其库存策略、空间组织和市场环境分析创造出独特的店面形式,这一店面形式又如何在变化的情境下不断地被其自身、竞争对手和顾客重新审视与解(误)读,使得差异化的店面形式不断涌现。薛老师指出,城市研究(特别是城市历史形态研究)应超越结构主义框架,关注空间的实践性与网络性;外城店面的演变展示了如何通过微观实践的累积形成独特的城市秩序,为理解复杂历史城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她呼吁关注未经规划形成的历史形态,基于对其存在形式的理解构建可适应的分析方法,进而形成区别于传统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
朱天禹博士以“图绘潜在—现实边界”为题进行了分享。她首先探讨了德勒兹哲学与组装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根据德勒兹差异哲学,“潜在”指差异性的关系,强调不可认识性(只能被感受),而“现实”则是由不同行动者(人类与非人类)构成的动态组装。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动力源于能动者的涌现,而非传统因果规律或主观意识。这一理论框架挑战了现实的局限性,可通过图绘方法探索潜在网络的可能性。之后,朱博士通过北京旧城“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运动的案例,揭示了城市空间中潜在与现实的动态关系及其对规划实践的启示。她以北京鼓楼北侧胡同为例,展示了“封墙堵洞”政策对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她发现,潜在网络与现实组装之间存在一致性:政策移除物质行动者后,潜在节点的现实化通道被阻断,导致社会活力下降;但居民通过自发适应(如引入新物质元素)恢复了部分潜在—现实的联系,展现出边界空间的“韧性”。
在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后,陆兴华教授进行了点评和补充。他首先强调潜能(如德勒兹哲学中无意识的环境触发能力)与行动者“魔法”的重要性,指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过于简化,忽视了个体(如儿童、居民)内在不可控的创造性潜能。陆老师以北京街道为例,说明居民自发的组装能力常被规划者低估,而现代建筑过度依赖计算机工具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他提出组装是本体论问题,涉及哲学承诺,需将不同历史时段平行看待以重构城市风貌。最后陆老师借篮球传球与登山案例,隐喻设计师应摆脱控制欲,在动态实践中释放潜能,强调真正的组装始于传统工具失效时的自主创造,呼吁建筑界重拾人类本真的“魔法”属性。
之后,几位老师就“组装理论该怎么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传统公众参与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杨舢老师回应了第一个问题。他指出,组装理论的使用需要从本体论的转变入手,因为本体论奠定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当本体论颠覆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也会随之改变。组装理论本身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其应用具有灵活性。应用组装理论时需要新的认知原则,以揭示更复杂的空间网络。几位老师就第二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杨舢老师指出,传统参与式设计易陷入“伪参与”,而ANT强调动态过程与非人行动者(如技术、环境)的能动性,主张设计应向不可预见的行动者开放,形成持续演化的网络生态;陆兴华老师批评拉图尔将行动者过度被动化,认为设计师应通过“设计物”间接影响系统,而非掌控全局,强调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平等;朱天禹博士则以社区实践为例,提出图绘应反映使用者真实互动,建筑师需“退居”为组织者,促进居民自主构建空间。针对该问题,各方达成共识:设计应从控制转向开放,让多元主体(人/非人)在动态中共同编织城市网络。
此次极具理论和哲学高度的下午茶活动在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中结束。通过此次交流,我们呼吁城市规划者突破传统方法论,接纳后结构主义的动态视角,关注非人类实体的能动性,并通过开放设计过程激发城市空间的多元潜力。
本期“U派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张祎娴主持。UPI
专辑文章
06 作为潜在—现实联系的边界空间——以北京旧城旧鼓楼住区为例
地块与城市更新『U派下午茶No.36』
空间规划督察制度的国际比较『U派下午茶No.35』
健康的城市食品环境——从描述到规范『U派下午茶No.34』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讲座实录 | 组装理论与城市研究『U派下午茶No.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