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当前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东南大学的演进与探索

【文章编号】1002-1329 (2025)03-0052-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251704a
【作者简介】

段   进(1960-),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阳建强(1965-),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任委员。
陈晓东(1978-),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 
江   泓(1979-),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历史与理论分会秘书长。
王承慧(1973-),女,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殷   铭(1983-),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本文通信作者。

精彩导读


【摘要】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自1998年恢复本科招生以来,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从以建筑学为基础的“设计能力”培养向以空间思维为核心的“空间+”培养体系的转变。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规划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从“以面向职业规划师为主体的专业教育”向“以面向多元职业场景的城乡规划专业通识教育”转变,并构建了基于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建筑类大类学科基础-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规划管理、城市科学和规划设计等专门化方向基础”的三大逐层进阶的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关键词】规划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专业通识
REFLECTIONS ON THE FORMULATION OF CURRENT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VOLUTION AND EXPLORATION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since the resumption of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for the major of urban planning in 1998. The program has transitioned from emphasizing“design capability”rooted in an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 to a“Space +”cultiv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spatial thinking. In response to the new phas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ongoing reforms in the planning industry,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has evolved from“professional education oriented toward vocational planners”to“general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ed for diverse professional contexts”. To meet students’need for employment and highlight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gram has established a three-tier, progressively advanced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at reflects the university’s distinctive features:“fundamentals of th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fundamental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specialized foundations in planning management, urban science, and planning design”.

KEYWORDS: planning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gene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1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演变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1927年起,刘福泰、虞炳烈、鲍鼎、刘光华、陈占祥等老一辈建筑教育家开设《都市计划》、“City Planning”等课程,将城市规划引入建筑教育;1958年组建城市规划教研组,并设置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修科。其后,历经1977年设置城市规划专门化方向、1986年首次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再到1998年全面恢复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招生,至今已有68年的本科人才培养历史。

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进程相对应,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学校办学思路的重要体现。自1998年全面恢复招生以来,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7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演变历程,不仅折射出行业发展的脉动,反映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还是对城乡规划学科核心问题的不断探讨,也必将启发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1  阶段一: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1998—2006)

1998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恢复本科招生,学校制定了第一版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版培养方案的主要修订背景包括:1999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同年,原建设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这标志着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的正式确立。制定符合《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要求,并充分衔接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该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出发点。

该阶段基于建筑学的人才培养框架,突出了鲜明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特色,课程结构经历了从“3+2”(3年建筑课程+2年规划课程)向“2+3”(2年建筑课程+3年规划课程)的转变。该版培养方案使用初期,作为主干课程的建筑设计一直延续到三年级上学期;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展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和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设计训练(图1)[1]。后续几年,随着城市规划设计师资的不断引进,规划设计比重上升,规划设计课程逐步过渡到三年级上学期。理论课程涵盖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和建筑构造等建筑学领域的相关课程,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课程则围绕评估要求,相继开设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城市理论课程,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相关系统实务类课程。

 图1 东南大学1998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Fig.1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he 1998-Class Urban Planning Maj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培养目标上,该阶段强调培养具备科学发展观、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城市规划理论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城市规划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2004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专业首次通过了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评估。

1.2  阶段二:强调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2007—2015)

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传统基于建筑学的物质空间规划在应对大规模城市建设时面临严峻挑战,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越来越突出。2011年城乡规划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进一步确立了其作为一个完整学科的理论内涵。在教育层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结合建筑类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博雅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建筑类学科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2],形成了本科教育的“三统一”原则,即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教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的统一。

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则强调与注册规划师制度相结合、与国际先进城市规划教育相接轨。在保持物质空间规划传统优势的同时,提出在建筑学背景下融入区域与政策观念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理念,并建立“政策研究与物质空间规划设计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复合型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自主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该阶段构建了“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规划理论与规划设计双主干互动,技术、人文与实践并行,多维能力逐级耦合、‘微观-中观-宏观’循序渐进”的教学框架(图2)[3]。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规划理论作为重要主干逐渐清晰,并在课程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图2 东南大学2007级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理论”双主线的规划课程体系
Fig.2 “Design-theory”dual-mainlin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he 2007-Class Urban Planning Maj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1.3  阶段三:系统建设“空间+”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2016—2023)

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召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东南大学首次举行了全校层面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学校层面,培养行业领军人才达成共识,并相继推动“贯彻立德树人”“大类培养”“加强学科交叉”“推动课程思政”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在行业与学科层面,2018年“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市更新在存量规划时代愈发重要,城乡规划学科的对象和内涵不断拓展,行业实践中所需的知识结构也产生变化。而现有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在空间规划实践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等层面都存在缺口。响应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体现城乡规划学的一级学科内涵,适应行业新的发展需求,同时继承和发扬东南大学规划教育在物质空间设计领域的传统优势,成为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研讨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强化了以下特点:第一,强化立德树人,建设思政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特征,思政建设不应局限于单一课程,而是贯穿专业培养的全过程;第二,突出“宽基础”“强中干”“多方向”的培养路径(图3)[4]。其中“宽基础”强调城乡规划学科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共建三个一级学科的设计基础、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包括设计基础、建筑通史等课程;“强中干”则突出城乡规划的学科主干,在原有设计与理论双主线的基础上,加强设计与理论、技术之间的融合;“多方向”则是对接硕士培养的二级方向,强化与城乡规划学各二级学科方向的衔接。本轮培养方案的修编,在上一阶段强调设计、理论并重等基础上,突出了城乡规划学科“空间”的核心地位,围绕“空间+理论”“空间+技术”“空间+实践”展开了一系列的课程群建设。

 图3 东南大学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空间+”的课程体系

Fig.3 Curriculum framework of“Space +”for the 2016-Class Urban Planning Maj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1.4  小结

从历版培养方案的演变来看,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从以建筑学为基础的“设计能力”培养向以“空间思维”为核心的“空间+”的培养体系的转变(表1)。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现代数字技术发展,东南大学本科人才一方面强调传统物质空间规划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开始面向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等展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表1 1998年来东南大学城乡(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及主要特点

Tab.1 The core concept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City) Planning Maj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Since 1998

2

当前城乡规划学科

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时代之问:城镇化稳定期的城市空间发展挑战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是立足当前,而是需要立足未来5至10年后的人才的就业需求。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展望我国未来5至10年乃至更为长远的城镇化图景。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5],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已经结束。国际上当城镇化率超过60%时,城市发展既面临着过去快速发展时期遗留的诸如公共卫生、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文脉传承等问题,同时又要应对气候变化、减碳降碳、安全韧性等新要求[6]。城乡规划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具备更加优秀素质的传统物质空间规划人才,还需要大量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韧性、公平正义等新挑战的新型规划人才。

2.2  行业之问:多行业共同指导下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传统的城乡规划是以服务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的,随着2018年原城乡规划的管理职能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整到自然资源部,“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与此同时,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种类型规划也在不断涌现。城市规划成为了国家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城市各类规划的总称[7]。

从这个角度看,城乡规划学科已经不再局限于面向一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而应面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等多行业需求,培养具有空间思维的多元化规划人才。

2.3  学科之问:数智技术对传统学科的挑战与转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基本面貌和格局[8]。2024年横空出世的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将深刻改变学科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模式。

城乡规划学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空间性和成长性较强等特点,且从近几十年的知识积累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仍然处于快速演进过程中[9]。正如CAD、GIS等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城市规划带来深远变革一样,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对城乡规划学科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还体现在学生知识获取途径的变化,以及规划教育与数智技术之间关系的重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变化,是当前急需思考和探索的议题。

2.4  人才之问: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与就业路径

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需求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以规划设计为核心能力、面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的人才需求呈逐步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规划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城市工作中的政策制定、财政金融、公共卫生等领域也需要规划专业人士。以东南大学为例,近年来毕业生进入传统规划设计企业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从事城市管理、新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比例则呈持续上升趋势。

就业趋势的多元化,不仅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对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能够适应多元化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科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的重要任务。

3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在面对上述挑战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亟待从深层次进行变革,基于以上背景,东南大学在学习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MIT)、伦敦大学学院(UCL)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10-12]的基础上,展开了新一轮人才培养体系的修编。

3.1  转变培养理念

本轮培养方案调整首先碰到的是学制问题。早在2015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就已经展开了学制问题的研讨,其初衷是由于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招生问题日益严峻,这一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笔者认为调整学制并不是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招生困境,学制调整为四年并不能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问题。但是“五年制”向“四年制”转变,其核心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第一,“五年制”向“四年制”的调整是从以“面向职业规划师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向以“多元城乡规划应用场景的专业通识课程体系”转变。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梅贻琦等知名学者认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13]。专业通识课程则是为应对现代社会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划分而建设的更为宽广的学科基础课程,其目的不单是给予学生大而泛之的知识和素养,而是作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导引,为专门化的专业领域服务。高质量的专业通识课程往往代表了一个高校、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①。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面对更趋复杂的城乡利益格局,规划行业不仅需要具备新时代复合能力的人才,而且需要来自于建筑类、地理类、生态环境类、管理类等院校培养的各具能力特长优势的人才共同体。而依赖以往的“五年制”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要的。在本科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为广阔的城乡规划应用场景提供高质量的专业通识教育,为从事各个方向工作的规划人才培养基本专业素养。

第二,现代城乡规划专业体系越来越繁杂,本科人才已经不是主要的就业出口,以东南大学为例,近五年来,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境内与境外升学比例达到68.72%,就业的比例为31.28%(图4),硕士成为人才的主要就业出口。从本研一体、人才全链条培养的层级上看,为硕士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是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四年的培养年限完全能够胜任这一任务。

 图4 近五年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去向统计

Fig.4 Statistics on post-graduation destinations of Urban Planning Major students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3.2  明晰专业通识

城乡规划学科在本科教育阶段,应强调专业通识的培养。这种培养要求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的运作机制,以及从事城市规划实践的基本方法。城市规划是一项深具实践性的社会空间活动,其核心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传统的规划理论通常将城市规划分为“规划的理论”和“规划中的理论”,而城市规划实践则充当了将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本科专业的通识培养应当注重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初步理解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学生应当了解城市空间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规律;理解人口、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判断。第二,初步了解城市规划的运作机制。学生需要认识城市规划的制度框架、法律法规、编制内容等,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为规划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初步掌握开展城市规划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这一层面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从事规划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数据分析、图示表达、城市模型分析等,以便更好参与到规划设计与规划决策过程中。

3.3  强化空间特色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在空间研究与规划设计领域展开了大量的工作,逐渐建立起“空间+”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编,应结合东南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围绕“空间”这一学科核心,搭建专业通识,做到“强空间”“宽口径”“多出口”。“强空间”指城乡规划专业以“空间”为主体的能力要强,突出东南大学的空间研究与设计优势;“宽口径”是指学生基础要宽广,要关注更全面的空间技能,包括空间资源价值的判断能力、空间形态的规划能力、空间场所的设计营造能力、空间管控的治理能力、空间运营的服务能力,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多出口”是以设计思维和技术方法为核心,与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等相关学科,以及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等多路径相结合。

3.4  架构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不同,在具体办学实践中,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息息相关,能否招到学生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学科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初步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而言,城乡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城市研究是三个主要通道,也是规划就业最为直接和显著的方向。在构建坚实的专业通识基础上,围绕这三个专门化方向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实现差异化的培养,是响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巴洛特规划学院为例,该学院共有三个城市规划本科项目,分别为城市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研究;这三个专业分别对应地产开发、城市管理和城市研究三个就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三个方向的80%的课程均保持一致,其余20%的课程则围绕这三个方向展开(表2)[14]。

 表2 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规划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

Tab.2 Modules of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he three urban planning courses at UCL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4]。

基于以上思考,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围绕城乡规划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构建了“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城市科学(含可持续城市)”的三条纵向路径;从“本-硕-博”人才全链条培养视角出发,以空间为核心,确定了“建筑类大类学科基础”-“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规划管理、城市科学和规划设计等专门化方向基础”三大横向进阶的专业通识基础课程体系(图5)[15]。学生在坚持建筑类基础培养、城乡规划基础培养后,在高年级围绕三个专门化路径选修相关课程。例如,规划设计方向将开设“规划设计强化”“城市设计控制”等相关选修课程体系;规划管理方向将开设“城市规划管理实务”“政策研究”等相关课程;城市研究方向将开设“技术强化”“计算模拟”等相关选修课程。这些选修模块的设置也将为硕士方向的建设提供支撑,未来也将通过打通本科与硕士课程的关系,将相关硕士课程置入三个选修模块中。

 图5 东南大学2024级城乡规划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Fig.5 Four-Yea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he 2024-Clas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5]。

4

讨论与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东南大学城乡(市)规划专业自1998年恢复招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挑战,系统阐述了东南大学城乡规划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编的过程中,学院和系所内部经历过多轮讨论,许多关键问题也有过多次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背后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辩证地看待学生成长、专业建设和学科内涵之间的关系。在面对时代变化、行业转型和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关键挑战时,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始终坚持:
(1)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城乡规划教育的基本前提。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不应是将学生首先统一至“城乡规划”甚至“城乡规划与设计”这一特定领域,而应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学习路径、学习兴趣等,在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索。随着“零零后”的“Z世代”进入大学校园,其生活方式、成长路径和个人发展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培养方案的设置应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路径、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多元方向提供宽松的可能性;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引导者与协作者,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多样化的挑战。

(2)强化“规划设计课”的整合作用。

无论社会需求如何多元发展,“空间规划设计”的能力始终是规划师的立身之本。即使是对于增量物质空间规划实践相对较少的城镇化稳定期的国家[16],抑或是以管理、地理、环境等交叉学科办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仍然是规划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17]。

在推进专业通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进一步突出其在培养学生城乡规划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规划设计培养不仅仅在于手头功夫和方案能力,更需加强与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发展理论和社会经济需求认知的紧密结合,加强大数据、遥感技术、仿真模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工具的学习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划设计课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培养空间思维,锻炼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下,应进一步面向我国城镇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

(3)确保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真实场景”。

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自其诞生之初便与行业实践密切结合。许多规划教育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行业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时至今日,许多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依然出自高校教师之手,规划教师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18]。欧美发达国家城乡规划教育经历过的繁荣、衰退和复兴等完整过程也证实,确保规划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环境、真实问题和真实经验是规划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

当前由于高等学校人才评价机制、实践课题来源不足,以及具有丰富规划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逐渐减少等原因,“真实场景”保障面临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本科人才培养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加强产业师资引入,并通过城市考察等形式丰富课程内容,确保规划教育的“真实性”。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24年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学校共有231所,其中182所为公办、49所为民办。这些学校中有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有以建筑类学科为主体的专业性大学,还有大量服务地方发展的地方性大学,不同高校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学制的选择、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重点应有所区分。在当前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转折点,期待更多高校师生、更多专业工作者直面挑战,勇于变革,多方探索,开创中国城乡规划教育新的辉煌。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集体工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许多前辈和老师都贡献了大量智慧,他们是张彤、鲍莉、孔令龙、刘博敏、董卫、李百浩、王兴平、吴晓、孙世界、杨俊宴、高源、胡明星、陶岸君、周文竹、王海卉、巢耀明、葛天阳、史北祥、史宜、高舒琦、徐瑾、权亚玲、胡畔、郑屹、张倩、万婷婷、雒建利、徐春宁等,对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各位老师一并给予感谢。)

注释

近年来,清华大学等高校在强基计划中开设的《工程学导论》等课程,即为专业通识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1998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98.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Urban Planning Major,Class of 1998[R]. Nanj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1998.

[2] 孙施文,冷红,刘博敏,等.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J]. 城市规划,2024,48(1):25-30.

SUN Shiwen,LENG Hong,LIU Bomin,et al. The Key to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Plann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2024,48(1):25-30.

[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2007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7.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Urban Planning Major,Class of 2007[R]. Nanj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2007.

[4]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6.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Class of 2016[R]. Nanj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2016.

[5]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4[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4.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4[M]. 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24.

[6] 王凯.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现代化[EB/OL]. (2024-06-23)[2024-12-24].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c3MjYwMQ==&mid=2650740191&idx=1&sn=8d2d0515929f3b5b6253634bbcf52cfe&chksm=bf49d54e1f5079d9acdfdb5dc877c7eef41feb7b74d179d645ae4e367551c0d903d37ef8709e&scene=27.

WANG Kai. Urban Renewal and Modernization of Spatial Governance[EB/OL] (2024-06-23)[2024-12-24].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c3MjYwMQ==&mid=2650740191&idx=1&sn=8d2d0515929f3b5b6253634bbcf52cfe&chksm=bf49d54e1f5079d9acdfdb5dc877c74eef41feb7b74d179d645ae4e367551c0d903d37ef8709e&scene=27.

[7] 石楠:为治理现代化搞好城市规划[EB/OL]. (2024-06-04)[2024-12-24]. https://mp.weixin.qq.com/s/3Q6Ol0aAtRe_V1Dc7BFwEQ.

SHI Nan. Enhancing Urban Planning for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EB/OL]. (2024-06-04)[2024-12-24]. https://mp.weixin.qq.com/s/3Q6Ol0aAtRe_V1Dc7BFwEQ.

[8] 高祖贵.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N]. 学习时报,2023-09-01(2).

GAO Zugui. What Has Changed in the“Unprecedented Global Changes in a Century”?[N]. Study Times,2023-09-01(2). 

[9] 石楠. 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与规划知识体系[J]. 城市规划,2021,45(2):9-22.

SHI Nan. Research on the Disciplin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Plann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2021,45(2):9-22.

[10] 吴志强,周俭,彭震伟,等. 同济百年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 城市规划学刊,2022(4):21-27.

WU Zhiqiang,ZHOU Jian,PENG Zhenwei,et a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 Century of Planning Education at Tongji University[J]. Urban Planning Forum,2022(4):21-27.

[11] 李疏贝,彭震伟. 发展观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规划教育[J]. 城市规划学刊,2020(4):106-111.

LI Shubei,PENG Zhenwei. 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J]. Urban Planning Forum,2020(4):106-111.

[12] 谭文勇,冯雨飞. 百年英美城市规划教育演变与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8,33(4):117-123.

TAN Wenyong,FENG Yufei. Evolution and Insights of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the US over a Century[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8,33(4):117-123.

[13] 梅贻琦. 大学一解[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1(00):1-12.

MEI Yiqi. An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ity[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1941(00):1-12.

[14]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BSc Urban Planning,Design and Management (UG,spatial) [EB/OL]. [2024-12-24]. 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degrees/urban-planning-design-and-management-bsc.

[1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2024级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 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4.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Class of 2024[R]. Nanj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east University,2024.

[16] 刘慧雯,袁媛. 英国规划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经验与启示[J]. 规划师,2022,38(7):37-42.

LIU Huiwen,YUAN Yuan.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from the Value Education of Planners in the UK[J]. Planners,2022,38(7):37-42.

[17] 汪芳,朱以才. 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 城市规划,2010,34(7):53-61.

WANG Fang,ZHU Yicai. Reflections on Geography-Based Urban Planning Teaching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Taking Social Practice Surveys and Planning Design Courses as Example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0,34(7):53-61.

[18] 侯丽,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13,37(10):60-70.

HOU Li,ZHAO Min.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in China[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37(10):60-70.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当前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东南大学的演进与探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