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迎来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30周年。30年是一个重要时点,本人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此作简要回溯和展望。
同济规划院可谓是依托同济规划学科而诞生和崛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规划办学过程中,在金经昌、李德华、董鉴泓、邓述平、陶松龄等前辈学者的带领下,同济一直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矢志匠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在专业领域有诸多开创之举,既培养了规划人才,也出了很多学术和工程成果。早在1980年代中期,同济就成立了规划研究所,以专司规划研究和技术攻关,旨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建设和规划事业服务。有了规划研究所的基础和其甲级规划设计资质,同济规划院的成立可谓是水到渠成,自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外部形势看,1980年代的国家开放和发展重心在东南沿海省份;1989 年春夏之交的风波后,中央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浦东新区;这标志着改革开放的重点地区扩展至东部沿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向长江流域延伸。1992年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济规划院的成立恰逢这个良机——国家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自此规划的舞台宽广无比。
从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和国际经济分工的角度看,20 世纪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新科技革命等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世界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驱使着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寻觅新的投资方向。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开放力度与引资步伐。产业经济发展与其空间载体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由于在吸收国际游资和产业转移上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机遇窗口期稍纵即逝,因而规划和设计的快速响应非常重要。同济规划院的同仁与规划系的师生,心系国家发展,急地方政府所急,积极参与了经开区、高新区,以及城市新区和新城等新类型规划,并努力探索新的规划理念和编制技术,曾取得过诸多成果,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还需指出的是,同济规划院是高校规划院,以同济大学的城乡规划等优势学科为支撑,因而其定位有别于一般规划设计机构。多年来,同济规划院的业务工作与同济规划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相互支持、密切互动,既促进了规划科研和教育发展,亦提升了规划编制和设计水平。回溯以往,每当国家发展面临新的契机,或是地方有需求,诸如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以及面临抗震救灾、历史保护、城市更新、社区生活圈建设等任务或新课题时,同济规划人总是迎难而上,使命必达。
展望未来,同济规划院既要做大,更要做强;这个强是指规划业务的创新能力强和示范引领作用强;在这个意义上,同济规划院三十而立后的使命和征程才刚刚开始。近期,尤其要在贯彻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和“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求精、做实、解难、创新”是同济规划院的企业精神。我院规划师在项目实践中,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为人民规划的矢志和精益求精的匠心,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求实,进行深入的攻关研究,探求空间发展的核心本质,支撑我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30年来,针对实践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勇于攻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国家战略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行动、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针对现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
吴志强院士团队开创了智能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原创了智能规划诊断、推演、评价、设计技术和平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发了CBDB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面向城市和城市群的时空大数据库,包含长三角、全国及全球等三个圈层,整合并储存经济、社会、生态、交通与基础设施等领域多源数据及部分相关规划数据,支持智能规划技术实现。
探索空间规划前沿理论,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空间规划知识体系、空间规划思想和规划理论、空间规划体系运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院总规划师孙施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相继牵头组织了城乡规划学科名词、学科史、学科发展线路图、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知识图谱等研究;吴志强院士领衔完成“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方法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并承担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发展路径研究。
针对乡村发展实际问题,杨贵庆教授创新提出中国特色“新乡土主义”规划理论和乡村振兴工作法;规划院牵头完成了自然资源部“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预研课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乡村振兴2035战略研究项目”,承担了住建部“乡村适宜距离和适宜分散度研究课题”;彭震伟教授主持的《吉林省长白县城乡发展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类)一等奖。
2、服务重大项目
科研和技术攻关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吴志强、周俭、张尚武等教授将创新研究成果运用于上海世博会、北京副中心、雄安、上海2035总体规划等重大项目,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3、服务民生
秉承“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社区规划、生活圈规划、规划扶贫等方面进行攻关。
王兰教授团队构建了“健康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法框架,具体解决了我国应如何开展健康城市规划的方法论难题,提出了“平疫结合”的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模式,成果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编著和发布的国际标准《健康城市与区域规划指南》和2个健康相关行业规范;成功应用于“上海市顾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曲靖市南片区总体规划”等50余项规划设计和咨询项目,支撑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项。
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城市社区弄堂一线,是同济规划院求实攻关的又一主战场。匡晓明团队协助江浦路街道完成了辽源花苑党建微花园的更新方案设计,将参与式规划理念融入项目全过程;我院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团队编制的“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精细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规划实践”获得了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以科研助力规划扶贫。同济大学牵头、联合11所高校成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在对云南省云龙县的帮扶过程中,邵甬教授联合同济规划院启明青年规划师团队,立项“云龙县‘盐马古道’特征价值及整体保护利用研究”课题,挖掘盐马古道价值,以盐为核心构建文化—自然紧密结合的整体保护框架,带动云龙发展和乡村振兴。
上述攻关项目只是同济规划院众多科研助力规划实践行动的优秀代表。同济规划院成立之初就定位为“支撑学科型规划设计机构”,30年来始终坚持科研引领,攻坚克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三十而立,重任在肩,同济规划人将一如既往,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求实攻关,建设人民城市,维育绿水青山,为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教融合是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长期发展坚持的特色。针对实践中的规划技术问题展开科研攻关是城市规划系教师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导向。2019年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建立了“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最低层级,村庄规划是详细规划。其中在实践中,乡镇规划与乡村地域的管控和发展紧密关联,规划内容向村庄规划直接传导。但是作为重要的统筹层级,即乡镇规划向村庄规划的传导更加直接。也因此,对于乡镇规划的定位一直较为模糊。具体而言:①乡镇规划中全域全要素管控内容与村庄规划内容存在大量重叠,乡镇驻地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传导关系依然不清;②村庄规划编制缺乏标准,内容冗杂,包揽底线管控、建设引导与空间,导致规划编制任务重、成果厚、实施难;③独立编制的村庄规划缺少乡镇域协同,全覆盖编制成本高,地方财政压力大。基于此,为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编制效率、节约规划编制成本,我们协同吉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开展镇村规划联合编制试点工作,以期探索镇村规划统筹编制的技术路径和实践方案。洮南市万宝镇是全省10个试点镇之一,目前规划成果已获白城市人民政府批复,在专家评审中获得全票推荐入选《吉林省镇村一体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在全省宣传推广,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组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万宝镇地处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是依托煤矿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镇,也是典型的农业镇。辖区面积199 km²,总人口1.8万人,镇区面积220 hm²。万宝镇镇村规划联合编制工作伊始就确立了两个主要思路:一是针对万宝镇面临的矿井关停、国有资产闲置,农牧产业资源分散、缺乏整合,人口收缩、空间闲置等现实问题,提出以实用、有效为原则,统筹空间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维持地方稳定健康发展的规划编制方向,切实解决镇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实问题;二是针对当前镇村规划编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厘清乡镇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在逻辑关系,探寻实现镇村联编的规划编制技术路径。
规划成果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创新:①体系创新:通过上下联动、同步编制,系统构建了镇村规划联编的实践体系。本次规划以“总详统合、详规分层”为指导思想,联合编制乡镇总体规划、镇区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将镇区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整合到单元详细规划层次,完整纳入乡镇级规划。同时,在组织方式、规划深度、成果形式和规划管理方面系统搭建了镇村联编规划体系的技术实现路径。尤其在规划管理方面,通过构建“总体规划—单元详细规划—实施层面详细规划”的镇村规划体系,达到分层编制、分层管理的目的。②技术创新:提出镇村单元详细规划“一张图”的成果形式和技术实现形式。本次规划实现了镇村规划成果的规范化表达,重点探索了城镇单元和乡村单元详细规划图则表达范式。现状和规划整合为“一张图”的规划图则绘制技术方法,实现了无需测绘高精度地形图,而是基于三调成果实现法定规划管控的镇村全覆盖。③管理创新:创设了“管控引导区”概念,实现单元层面村庄规划向实施层面村庄规划的有效传导。通过对重要项目、生态保护地区、灾害高发地区等划定“管控引导区”,灵活应对乡村地区项目落地的不确定性和乡村动态管理需求。
万宝镇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探索以实用、综合、简明为目标,以服务管理为导向,建立了具备实用性、规范性、创新性的镇村规划联编技术路径、成果体系和管理审批流程,为乡村地区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深化改革提供研究和实践支撑,对推进乡村地区国土空间高效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探索创新亦践行了同济规划人的“匠心传承”,在“求实攻关”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学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十周年院庆专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三十周年 | 主题笔谈四:矢志匠心的求实攻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