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城市开发学堂第二十六讲以“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新能源系统规划建设”为主题,在规划大厦举办。本系列讲座由同济规划院城市开发规划研究院与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尹启超主创规划师主讲,深入探讨了新能源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发展路径及实际应用案例。
一、新能源:城市转型的核心抓手
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已成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抓手。在全球低碳背景下,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与城市的重要议题。国际冲突中多数涉及能源问题,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与城市自主权的重要保障。在国内,随着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已成为城市转型的新生产力,其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相连,能源设施与廊道的布局需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确定。

二、规划思考与实践路径
从系统规划、实施规划到项目落地,详细剖析了新能源规划的全链条路径。综合能源规划需优化整体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与供需平衡,同时考虑投资运营成本、环境因素与政策影响。新能源规划目标则是提高新能源在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比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能源实施规划则涉及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充电桩及其他应用规划。光伏+场景建设,如光伏与农业、渔业等结合形成的新规划,以及光伏、风电、水电等可策划的新项目。此外,电网结构转型、供热清洁能源、光热与光伏组合供暖等也是新能源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图2“光伏+”场景建设
三、案例分享
新能源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的发展新能源,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依托不同场景构建,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从控油限煤降能耗,到去油限媒,最终禁油去气,采用电氢能替代天然气,实现能源供应零碳转型,完成阿拉尔市建设从示范到推广,从“点”到“线”最终成“面”的能源体系转型发展道路。通过光伏加储能、火电托底等策略,构建安全、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统,目标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

图2 阿拉尔市能源结构变化图
近零碳专项规划—合理制定近零碳系统发展目标,提出近零碳实施路径,构建园区低碳建设场景。
针对工业园区的碳排放挑战,通过全面电气化、实施碳捕捉的路径,提出热电联产、建筑低碳改造、物流车电气化等措施,并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

图3 碳排放情景分析图
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科学预测充电基础设施需求量,分阶段合理布局充电基础设施,解决当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促进绿色交通系统发展。
通过模型分析,分析范围内的交通流量集中区,增加这些片区充电设施的设置密度与装机规模,提高充电设施的服务水平。结合交通模型预测电动车需求,提出非均匀布局策略,解决运营商后台不互通的问题。

图4 一体化充电基础设施系统示意图
煤改电项目策划—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等因素,结合新能源建设,逐步替换燃煤锅,促进供热设施低碳转型。
结合附近地面光伏电站建设时序,实现绿色电力直供及低电价供热。

图5 低碳变电站示意图
创新基地光伏+场景策划:
项目内容丰富,包括光伏基地、直观呈现技术成果的展示区以及多种创新应用场景。在光伏技术方面,涵盖了单晶硅、双晶硅、地面光伏、柔性光伏和水上光伏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光伏产业的前沿性和多样性。并结合农业、渔业等产业进行场景策划,实现了光伏应用的多元化。

图6 场景展示
在最后互动环节,尹启超同与各会者深入探讨了新能源技术与规划相关的应用,如氢能发展前景、光热技术经济性等。为规划从业者提供了新能源系统建设的全新视角与实践启示。未来,新能源规划将进一步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施,推动绿色转型。




供稿 | 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城开学堂 |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新能源系统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