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基于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探讨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和引导居民低碳出行的关键载体,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居住环境品质提升与规划减碳的双重使命。建成于不同时期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布局相对固化且形态差异显著,折射出设施的类型、数量、密度等方面的时代特征,并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活动及其交通碳排放。目前社区低碳更新的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理念和策略层面,立足服务设施布局形态的社区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研究,对于从普适性的理念向适宜性的方法转译深化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面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借助渔网法和ArcGIS加权叠加分析法选取西安三环内的50个样本住区;采用城市形态学中的城镇平面分析方法和K-means非层次聚类分析法,根据道路-设施-建筑3个维度5个识别指标,提取设施布局形态类型;选取居民日常生活周出行碳排放作为居民出行碳排放表征指标,住区15分钟步行圈内的服务设施密度、可达性和享有度作为设施布局特征指标(表1),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设施布局表征指标与出行碳排放的相关关系。相关指标测算涉及居民日常生活出行、设施点、建筑与路网三类数据。其中,出行数据通过出行日志问卷调查获取;设施点数据采用POI数据;建筑与道路网数据采用百度地图数据(2022)。 

 表1 | 出行碳排放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指标一览

注:15分钟步行圈通过ArcGIS网络分析中的服务区分析生成。

2

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形态类型

本文将设施布局形态类型划分为沿路均质型、局部干路集中型、点状集中型和散点无序型(表2)。不同类型对应的道路密度、设施密度、设施可达性等空间特征均有明显差异,直接影响到居民获取生活服务的出行方式和距离,进而带来出行碳排放差异。如沿路均质型的各项空间指标均值都明显高于其他三类,点状集中型和散点无序型的指标值相对接近且较低,局部干路集中型的指标值相对居中(表3)。

 表2 | 4类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典型案例与设施布局概况

 表3 | 4类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空间基础数据一览

3

不同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

沿路均质型、局部干路集中型、点状集中型、散点无序型的出行碳排放均值分别为1.2、1.7、2.0、2.3 kg/人·周,伴随出行碳排放的增大,设施密度、可达性和享有度均值逐渐减少(图1)。借助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设施总和的密度、可达性与出行碳排放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设施享有度与出行碳排放在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设施密度、可达性、享有度数值不同,意味着现状设施配置水平存在差异,故低碳更新重点不同。

 图1 | 样本住区出行碳排放统计

4

基于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低碳更新模式

4.1 沿路均质型:点状植入优化

沿路均质型分布于发展时期较早、建设量较为饱满的旧城区,特别是环城路以内,该区域可更新潜力小,设施沿方格路网呈较均质分布,设施密度大、可达性强、设施享有度高,沿街底商界面占比大且连续度高,生活氛围好,居民的多元异质需求可在各个方向上得以满足,故住区居民出行碳排放最低。

在整体设施数量足、缺项少的前提下,点状植入缺项或不足设施是较为现实的低碳更新路径。如在朱雀东坊的15分钟生活圈内,文化设施尚缺乏,户外活动场地、教育培训、养老设施量少,更新潜力空间包括零星的街道开阔地、沿街空置商业建筑共4处,可考虑将零星的街道/街头开阔地更新为亲子活动空间,通过使用权置换,在空置建筑中注入社区文化、养老或教育设施功能,弥补相应的设施缺位(图2,图3)。

 图2 | 朱雀东坊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设施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3 | 沿路均质型住区的低碳更新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 局部干路集中型:就近补充优化

局部干路集中型分布于环城路以外,该区域大致建设于1990—2010年代,可更新潜力仍不大,设施沿某一条(或几条)干路聚集分布,其他道路上设施量少且零散,整体来说设施密度、可达性和享有度数值较高,但由于部分住区与设施集中干路的距离较远,居民生活较不便,故出行碳排放均值较沿路均质分布型高。

该类型应根据设施缺乏住区的方位,积极培育社区生活中心。如在地震局家属院的15分钟生活圈里,结合设施集中干路远端的2处沿街空置商业建筑,注入欠缺设施、培育小型社区生活中心,以弥补生活圈东南部住区的设施不足(图4,图5)。

 图4 | 地震局家属院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设施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5 | 局部干路集中型住区的低碳更新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3 散点无序型/点状集中型:集聚共享优化

散点无序型分布于二环以外的城市新区,该区域大致建设于2000年以后,存在一定量招商中的新建住区配套公建和已批待建地。以北二环以北经开区的佳馨花园为例(图6),设施呈随机散点分布,设施密度小、可达性和享有度均值最低,设施数量、类型和分布均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异质需求,故在4种类型中出行碳排放最高。

 图6 | 佳馨花园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设施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点状集中型的设施集中于某一节点,一般为地铁上盖、城中村安置等形成的商业综合体,提供的设施以购物为主,设施密度、可达性和设施享有度均值偏低,以北二环内未央区的金辉天鹅湾为例(图7),由于商业综合体可提供的设施不一定匹配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且只能保证与少量住区近距离,生活圈内大部分居民生活不便,出行碳排放仅低于散点无序分布型。

 图7 | 金辉天鹅湾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设施现状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散点无序型/点状集中型的设施密度、可达性、享有度较低,生活圈优化应以集聚共享为出发点,积极培育新的社区生活中心,有效实现设施增补。其中,新城区可主要利用招商中的住区配套公建、正建和待建空间,旧城区主要利用空置公共建筑,积极培育社区生活中心(图8,图9)。

 图8 | 散点无序型住区的低碳更新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9 | 点状集中型住区的低碳更新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语

特大城市社区异质化发展趋势下,社区生活圈的差异化更新方法研究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西安为例,围绕不同社区生活圈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空间与设施布局、出行碳排放特征、低碳更新重点与空间更新潜力分析,形成不同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的低碳更新模式与路径,为贴近居民日常活动和设施建设现实的社区生活圈优化提供借鉴。

本文撰稿:张晓荣  杨辉


原文介绍

《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基于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探讨》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5年第3期,第43-51页,第60页

【doi】10.11819/cpr20250303a

张晓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  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市群都市圈生活体系空间优化与评价技术”(2022YFC380010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响应人群差异需求的西安城市既有住区日常生活圈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024JC-YBMS-320)。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c.cnki.net/detail/article?id=G/weqMdD4qv4vDjrCLdIl0t7RcbMCWtB/7CPPi3Ak/8KeHK3V5hvACy4pRjfFPruWUVfBULdwCzKZOexMk4qSi0srmeOV8TgOmDKsdl7ujZLWjtAgrKic7S7H08d1PMJg34b/4pxEZOrRoOtjxCCQNsOcqX5ObfS8R5nSw9VgVseHG+qn420WpmKzD2vCyD03wIrxQ7aNttXsarHPSCL9JPOxjvXRMs1YbTzt9EJoANNrqsH3j3Mu8/jxUXCC7ARrVdPJJHsAdgSGtJYAageJDdBz9hP0l14OzM97DzcMYMEMM+yeB2s5zlyps3zIs9WLDpx/SALMAZuIqSgruhCfpIPBDSBeiLT/iZsxYv3vBAGetytIKc2Q4j7GXcS8+B6s1bHUTu+lKrk4XTBmqL14g==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城市社区生活圈低碳更新模式——基于设施布局形态类型的探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