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院
冯纪忠
广场的比例,都在这图上表现出来了。院子的大小,虽然事先没有弄,但这个土堆子已经定了,影壁在那儿,讲起来两道墙是定了,跟着是另外两道墙怎么跟法,要考虑了。
我们集体讨论:到院子的时候,看这个塔,有个欲望——看塔的高。塔,当然是高的问题了,因此仰头角度很重要:仰头太高不舒服也不可能;低了也不好。大概60度。从60度一看;墙离开塔的距离定下来,两道墙是根据“塔高”和“看塔(的仰角)”定下来的。最后一看,这个比例很好,墙的长度和塔的高度基本差不多——不是完全根据外观的一比一,而是考虑里面原有的距离,加上看塔的要求,这样做下来,最后合理又美观。
另外,我很高兴这个距离,从大草坪对面看,也很美观。这是我们设计结果的最后要求。因此这个墙,无论如何不能破坏,不能前面来一大排树。
它现在是一条白的,一条灰的,是衬托塔的台基,把原来墙转化成台基,比例也非常好,所以怎么样都不能破坏。墙的南面,不能种树,一种树就断开了,那不行,低的可以。最好低的也不种。
这也是我灵机一动来的:如果墙和岸这两个东西都是平的,就像一张画。水边的岸要照顾水的要求,当时水挖的时候不是一条线的,还是有点出出进进,加了几条线。墙的影子,加上岸边有点折,这样一来更生动了:这两条东西一看,不同的作用。
既然这样,墙那边退了,好极了,正好看见这个长度嘛,所以这地方也不能挡。挡了以后,塔跟天后宫的关系就不好了。水到这个地方也伸进去一点。正好塔和墙的比例、塔和天后宫的配合都比较丰富了。不是单纯一个塔,有个天后宫在那儿,这就很丰富。
(2007年8月8日)
上海方塔园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咸丰六年(1853年)遭毁,光绪九年(1883年)易地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重建,改名“天后宫”。20世纪70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设需要,移至上海松江方塔园内,名“天妃宫”。现今的天妃宫是上海地区幸存的妈祖庙遗迹之一。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举架高耸,面宽五楹,廊道萦回,梁柱粗硕,轩昂伟岸,气势恢宏, 存庙堂肃穆之气。面积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晚清建筑特色。1993年10月,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天妃宫进行了大修。2002年,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28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仪式”和“上海天妃宫开放仪式”。
选自《与古为新 方塔园规划》(冯纪忠 著 东方出版社,2010)
—THE END—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冯纪忠——有个天后宫,这就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