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引导、规划体系改革和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为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提供了指引和支持,多主体参与和多学科交融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规划教育主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领域的社会组织能够为其他主体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对于完善规划专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仍显不足。本文通过对中、美、英三国规划社会组织参与规划专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尝试探索适合我国规划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专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首先,本文分析了中美英三国规划社会组织在专业教育中的参与模式。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代表的中国规划社会组织与高等学校、政府机构等其他教育主体联系紧密,参与模式相对全面,主要包括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生竞赛、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交流和出版学术刊物等(图1,图2)。以美国城市规划协会(APA: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为代表的美国规划社会组织,主要通过直接参与规划院校的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以及大力支持学生组织与学生活动的方式参与,方式较为直接。以皇家城乡规划协会(RTPI: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为代表的英国规划社会组织则推动学徒制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直接支持。

图1 2013—2023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举办的“西部之光”竞赛参与高校和作品数量变化

图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投稿论文作者来源及占比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作用对象(人员构成与学生定位)、作用方式(参与形式与评估体系)、作用内容(综合能力与价值观培养)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中美英规划社会组织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图3)。研究发现,与美、英两国相比,我国规划社会组织与高校和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资源规模和组织能力方面亦有较大优势,这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多主体协同专业教育体系。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作用主体不够全面,对广大学生群体、教师队伍和地方规划组织的关注和联系相对不足;(2)作用方式较为间接,较难高效地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直接的教育优势;(3)作用内容有待更加丰富,对规划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规划价值观培养的重视程度需要加强。

图3 中美英规划社会组织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对比
根据上述对比分析,笔者在扬弃美英两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1)明确职能定位,构建协同教育体系。我国规划社会组织需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促进教育主体之间更加紧密协作,共同构建并不断完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规划专业教育体系(图4)。

图4 多主体协同的专业教育体系框架
(2)拓宽作用主体,加强学生群体的参与力度。通过强化学生在规划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育的能动性,针对性地提升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3)优化参与方式,推动教育模式创新。我国规划社会组织需积极加强与规划院校的深入合作,更直接地参与课程体系创新和规划专业评估认证工作。
(4)完善参与内容,促进规划人才的综合培养。通过开设规划通识类课程、组织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切实落实规划价值观教育,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和技术创新路径。UPI
作者:于洋,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yuyang@swjtu.edu.cn
周睿,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zhourui2022@my.swjtu.edu.cn
吴冰瑕,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wubingxia@swepdi.com
袁也,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yuanye26@qq.com
刘一杰(通信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liuyijie@swjtu.edu.cn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城乡规划社会组织参与规划专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抢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