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规院西部分院: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营(下篇):设计作品集锦与导师点评

                       


城市呼吸

重塑城市边缘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由英国皇家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和重庆规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营”在重庆市举办并评奖。

导师和学员们共同度过了辛苦而愉快的三天,学员们收获良多,不仅做出了有深度的作品,更是针对城市边缘问题与导师,与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11月13日的评审环节中,城市规划界的各位专家和四位导师分别进行了点评,为学员们下一步的深入思考指明了方向。

规划专家们与导师合影


评委介绍



此次评委由9位专家组成,从右到左依次是许骏副主任(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Robin Nicholson(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副主席),Michael A P Murray(皇家特许工程师),Andrew Noel Baldwin(英国拉夫堡大学荣誉教授),Matthew Priestman(RMJM HONGKONG全球董事),张圣海院长(中规院西部分院),李未涛先生(ALL Design设计公司),陈纲老师(重庆大学),陈怡星总工(中规院西部分院)。


评审会由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许骏副主任主持,评审之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张圣海院长和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代表Matthew先生分别进行了简短的发言,向学员和来宾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感谢大家对活动的支持。

规研中心许骏副主任主持

评委致辞  

中规院西部分院张圣海院长→
  

英方代表Matthew先生 ↓ 






4组学员设计成果展示


TEAM 1

Breath together
城乡居民共同呼吸

Team 1 从城市人与乡村人共同呼吸、共享美好田园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Breath together(城乡居民共同呼吸)的主题。


基于对场地北侧深沟浅壑与南侧农田缓坡这两种截然不同现状特征的认识,将场地区分为原真特色乡村体验区和混合功能服务区进行差异化的设计。



规划方案针对村庄聚落居住分散,交通网络不成体系,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村产业与服务模式单一等发展问题,提出了以农村居住单元为细胞,重塑乡村风貌与生产生活模式。


方案考虑以农村居住单元为对象,赋予其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游憩功能,提升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共用共享清洁能源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内部农田种植结构的解决思路。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充分的享受低碳、健康和环保的生活,让城乡居民在一片纯净的天空下共同呼吸。




TEAM 2
GROW IN THE WILD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人工环境不断以各种名义“吞噬”着乡村自然环境,古人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描绘不复存在。本次规划题目“城市的呼吸”选址于城郊区域,旨在探索城市与自然互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呼”一“吸”,好比“一进一出”的动态过程,象征着城市与自然之间交织生长的变化过程。基于生长和变化的动态发展特点考虑,我们以“gowing in the wild”为设计概念,提出以生态绿地为“底”,开发用地为“图”。以保护“底”为基本要求,引导人群的活动发展来变化“图”。这种以时间为轴,试图建立一种“长期动态,短期稳定”的规划框架模型,以此来表达城市和自然交接地带的发展方式其实是可选择的。我们希望能够给予这个区域、给人们、给这里的自然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其得以更多地“成长”,并根据生态图底关系设置不同强度的活动,让自然更加自然,将自然的本性之美根植在人们的心中。本设计既是对城市规划理念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对当下城郊发展方式的思考。

小组成员:贾凯针,刘静波,付帅,李晓博,蒋勇,李晨曦







TEAM 3
BANLANCE
诗意栖居、田园社区

围绕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情感疏远等各类问题,项目组提出“BALANCE”的设计理念,并归结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三个维度,提出“诗意栖居、田园社区”的目标定位,试图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田园社区模式,探讨中国城市化近郊乡村的发展路径。最终,项目组方案设计着眼于“外来游客可畅游、本地居民能安居”两个视角,形成动静分区、彼此联系的圈层式布局特征,同时融合生态、文化、科技等理念,提出游憩片区、田园社区不同的单元模式。



小组成员:刘阳 Fidelia 黄俊卿 文竹 Josh 苏艳芳 周杜辉 
项目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世间万物都是平衡的过程,把平衡的理念发展到“城与乡”、“人与人”、“史与今”。
方案通过对空间的分区控制,设计出不同的圈层式结构功能区,并设计不同的交通联系,使动静分区却彼此联系。
为了保证场地的平衡发展,对公共服务系统、车行慢行交通系统和游憩系统进行分类分级的控制。
方案后续还提出了实施保障的考虑,保证项目的平衡发展,由政府主导开发,市场联合运营,下级政府及社区共同参与的模式作为场地的后续开发保障。




TEAM 4

Sustainable Engine

可持续循环

我们的方案着眼于研究城郊乡村区域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循环模式”,包括乡村的可持续经济运营模式,都市与乡村的过渡与交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活动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基地的研究在空间上分为重庆市域范围、西彭地区、基地内部三个层面,通过对项目生态基底、交通可达性、自然村落、开放空间、农业文化、功能分区、旅游活动等多元素的分层分析,提出城郊农业旅游综合体的循环模式。最后我们选取了基底内部的一个村落社区作为设计单元,规划设计了农业度假社区的布局及农户土地租赁模式,可在未来运用至其他村落的开发推广。
小组成员:赵晓霞  胡玲熙  欧阳骏晨   徐娇妮   赵倩




评委点评
评委们认真的对每一组的成果都进行了点评,经过评委的激烈讨论和投票最终决定了TEAM3的设计获得第一名FIRST PRIZE。


Robin点评
这三天里很开心看到大家对学科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有跨学科的合作,把不同的思维融入其中。每组成员都有一个很好的图面表达和相互交流过程。
关于我们这次讨论的议题,我有三点和大家分享。第一是选址上方的道路需要考虑。第二是规划最终实现后,人口过多的问题如何解决。第三是项目如果实施,会直接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这是需要考虑的。

Micheal点评
欧洲国家很早就关注城乡规划了,但这个项目在重庆,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样的都市与乡村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Andrew点评
关于都市空间的构成,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各组成员都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学员都展现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案,对社区规划了不同的功能,对定位、规划层次很清晰。

Matthew点评
虽然今天大家时间都很仓促,很多的想法和创意都没有展现出来,以后一定会有机会给你们展示。感谢各组的成员都对这个场地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做出了有深度的设计,并进行了细化,在规划和设计上充分的考虑了各个层次的关系。我觉得大家的思维都很开阔,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张圣海点评
非常感谢RIBA导师的倾力指导和学员的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让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组合,分组完成任务,非常具有创意,不仅是学员和导师之间,更是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从中我也受益很多,未来这样的活动可以定期开展。该活动对近郊区农村发展都市农业都市休闲产业进行了大胆的思考和探索,为实现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员们考虑的都比较充分,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促进该类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等。

李未涛点评
所有学员3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也很细致,我想对各组有一个评价。
GROUP 1
对现场区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于城市居民以及本地居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细胞组团式的规划方式。遗憾的是在汇报过程中对于单个细胞组团的具体平面运作方式阐述不够清晰,没能很好的表达图面信息。
GROUP2
谈到了人的成长,自然的成长,现状的成长。整体规划中对于成长的策略,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共享经济等概念有着比较清晰的逻辑。稍微缺失的是在WILD层面的具体思考没有体现,整体规划合理有余特点不足。
GROUP3
从WHAT IS SUSTAINABILITY提出BALANCE的理念,希望能够回到自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整体规划理念进行了深化发展,解决了基地内部问题,对项目后期运营和管理策略做了研究和建议,思考相对深入。但在功能分区上稍微显得有一些区域化,功能相互之间的较差叠加不够充分。
GROUP4
对于吸入和呼出的规划理念梳理清晰。大量的运用了清晰的手绘分析图来说明区域关系,定位,规划理念等等内容。6个层面的规划思考也比较全面,在深化中对于农场的具体运营方式提出了新颖的思考。但对于让游客和本地居民住在一起的理念在城市尺度和院落尺度都有考虑,只是在社区组团的尺度上考虑的稍显不足。

陈纲点评

 这次题目是“城市呼吸”,呼吸是“生存”的必要,同时带来“生活”的美好(鸟语花香嘛)。我们设计师的工作,其实也就在去本职业层面,尽可能的去(和其他职业配合),满足人的从生理、安全、归属、社会尊重到自我实现的各个层级需求,从而给人,也给自己带来完整的幸福感。
关于活动的本身我想谈三个方面:
首先,谈谈城乡关系。城乡不是对立的,也不是谁高谁低,而是构成完整社会的相互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次,谈谈本次成果。这次成果是非常有成效的,工作过程及设计成果都看得出激情和投入。成果中感受到有情感、有体系、有方法。本次方案都体现了“共享”的理念。
Team 1:特点在尝试通过“社会网络结构”去分析问题,把城乡链接不仅仅看做是经济的链接,更是精神的塑造。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去分析当地社会结构关系,对应在用地配置、空间格局、设施配套、元素提取等方面就更为完整。
Team 2:特点在;把城乡关系看做人身体的生长,提出城市和乡村交织发展,开发为“图”,生态为“底”的链接策略。在后续工作中,建议注重生产带来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经济模式的变化、生活模式的变化,从而在规划层面提出弹性应变的可能性。
Team 3:特点在强调“平衡发展”,从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体系、游憩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体系化的综合考虑,并尝试提出配套政策的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建议深化运行内容,并行考虑运行平台(管理政策、市场运行)的打造,探索社区参与的途径。
Team 4:特点在强调“可持续性”,将城乡的关系从市域、区域、基地上三个层级进行考虑、提出解决本案的生态基底、交通可达、自然村落、开放空间等几个关键要点。在后续工作中,建议注重关注社区的尺度,尝试以典型的社区单元,实验不同的模式来探索链接的途径。
最后,谈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非常有价值,立足当前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积极的技术探讨,这也是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所在。这个活动非常有活力,从以往”拉“出去,到现在“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并立足当地实际项目,对于青年规划师时间及经济都是很好的照顾。


陈怡星点评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活动。

首先,在这里面我看到大家的成长。从第一天还不敢开口说英文,到今天能够用英文做完整的汇报,这是一种突破,语言是内陆地区“国际化”的基础。

其次,在这里面我看到跨界的交流。在三天的活动中,来自不同设计单位的规划师和设计师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我希望这种交往在未来会延续,这会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延伸出一个非正式讨论的网络,而这个网络能让我们时刻都保持着宽阔的眼界。

同时,我们在这里探讨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话题。该如何对待乡村,始终是中国城镇化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定位问题,我们该以让乡村维持它作为一种独特人居聚落形态原本的样子,还是该以城市的需求来定义;我们讨论了路径问题,我们是该设计出一种机制让乡村有机自发地生长,还是从一开始就给它“规划”出一张蓝图一个样子;我们讨论了社会关系问题,原住民和外来游客是融合还是隔离,并且我们创造了从宏观分区到中微观社区单元一系列的空间手法来落实我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理解。

因此,今天的方案虽然有角度之别,但每一个方案都是极其深刻和诚恳的。我们评出名次,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而只是从工作完成度和圆满度上来看。至于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将来我们仍旧要进行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来检验,这是这场活动启发的持续思考,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至此,“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涉及工作坊(重庆站)”圆满结束。但对于城市和乡村的探讨和关注不会结束,这样的设计工作营也会持续的举办。



相关链接:

中规院西部分院:第一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青年规划师工作营(上篇):过程全记录



编辑:Rose

摄影:余建龙、黄虹淋

校对:陈怡星、苟倩莹



本文分享自”中规院西部分院”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