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山谷 | 意大利:“发展”的城市和“进步”的城市


看起来,“发展”的城市大获全胜。

但“进步”的城市也随之而起,与之抗衡。


1960
年代末,意大利建筑业在整个GDP占的比重是15%。意大利经济奇迹的特点是形成“建筑业的集团”:房地产公司、企业家、工业集团、地主、房地产投机商及以建筑消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筑业当然是有强烈的私有化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存在,而是意味着国家被运用来服务于资本和私人利益。可以说,“二战”以后意大利的“发展”和城市化,是以病态地消耗和损害土地为代价的。

▌被战火夷为废土的德国城市名单举不胜举,柏林、科隆、莱比锡、马德堡、汉堡、基尔、吕贝克、明斯特、慕尼黑、法兰克福、维尔茨堡、美因茨、纽伦堡、克桑滕、沃尔姆斯、不伦瑞克、汉诺威、弗赖堡以及德累斯顿等主要城市均无一幸免。

1970年代初,帕索里尼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指出“发展”和“进步”的区别,他明确反对意大利这样的“发展模式”,认为应该走“与发展恰恰相反”的“进步”的道路。 

1974年,他在一个名为“一个城市的形式”的电视节目中,进一步从广义的“美学”角度,批评意大利的现代化对城市的“Civitas”的巨大破坏:
“monuments remain, but we are not dealing with monuments, this is not the question, it’s easy to save them, on the contrary it’s hard to save the whole form of a town”.
通过对比“二战”前后意大利的城市化的状况,他认为,消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城市的破坏力,比法西斯统治更大。

帕索里尼就像一个古希腊悲剧里的先知,他对城市化的批评,可以说预言了从1970年代到当今的后现代主义的整个意大利城市化的过程。


虽然1980年代意大利出现了相当强大的环保意识,政府也制订了新的政策来控制房地产业的无序发展。但是,数据却显示:从1956年到2010年,意大利的人口总数基本不变,但整个国家的人工地表却增加了500%!从1991年到2005年,大约300万公顷的土地,其中三分之一是农业用地,被铺上了沥青、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现在的城市面积差不多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10%。

与此同时,城市中原有的各种空间的比例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私人空间(Oikos,家庭空间及私人拥有的其他城市空间)大幅度增加,社会/公共空间,例如Agorá(广场或个人/群体聚会的地方)和Ecclesia(学校、市政厅等公共设施),则不断缩小。再以住宅为例,1950年代,“公租房”的面积约占所有住宅面积的25%,但到1980年代,这一比重减少到10%,现在则降到0.5%,可以说“公租房”已经差不多消失了。


看起来“发展”的城市大获全胜。但是,“进步”的城市也随之而起,与之抗衡。

例如,从“热那亚2001年”运动开始,意大利全国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共意识:“共有地”(英文Commons,意大利文Beni Comuni)。这个概念促使人们直面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国家的公共利益正在受到以跨国资本为首的私人组织的深刻损害。它们的目标是只是利润,它们没有社会责任。如果国家也被它们支配了,因为害怕资本离开而接受城市空间的越来越大规模的私有化,那么国家事实上也就不再能履行其对社会之公共利益的代表权。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在城市(当然不仅仅是城市)中扩大“共有地”——而不是私有地——的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人们意识到,“共有地”是捍卫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的意大利,各种趋向私有化的政策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抵制。市民不再相信市场的神话。2011年,全民投票否决了供水系统的私有化方案。在公共服务的各个相关领域(从交通到教育),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体,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创造新的城市管理方式而联合起来。

▌意大利街头艺术家的作品。

最后举一个文化方面的例子。文化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对意大利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意大利的很多国立博物馆、剧场以及类似的文化场所,缺少继续运转所需的政府拨款。怎么办?罗马有一个剧场,原来的运作资金来自市政府,但2011年政府不给钱了,唯一的办法似乎就是关门。但是,剧场的所有工作人员认为,剧场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私人,而应该是一个共有地。于是,他们继续开放剧场,组织演出,把剧场变成一个展开各种社会讨论的场所,并为此得到市民及其各种团体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一种真正先进的空间:剧场(也可以是其他各种空间)成了一个共有地,它属于社会,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体制或机构。所有参与管理的人,都只是临时的管理者,或者说服务者,而非可以支配这个空间的“长官”或“老板”。

当各种各样的共有地四面开花的时候,进步的城市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山谷(Diego Gullotta),意大利文化评论家,罗马《宣言报》等的专栏作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