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30日晚,2500名观众落座乌镇水剧场的梯田式长凳,欣赏新锐导演田沁鑫的话剧——《青蛇》。随着一幅六百年前宋朝江南烟雨舒展如画,青白二蛇在人间妖娆漫步,一场将持续11天的戏剧盛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循着水波,如梦如幻地登场了。让这个水乡古镇俨然成为“戏剧孵化基地”的“乌镇戏剧节”,是乌镇向文化小镇转型的成功尝试,其背后是江南古镇发展陷入困局的无奈。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江南古镇已经站在十字路口,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期《前沿观察》为各位带来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独到见解。
十字路口,江南古镇向何处去
江南水乡古镇是中国地域文化中极具完整性、区域性、多样性的典型传统城镇类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水乡古镇保护实践是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历程的实践典范和发展的里程碑。在经历了所谓“旧城改造”的建设性破坏、旅游兴起后的过度商业化、居民外迁导致的社会变异、环境恶化等负面现象之后,进入新世纪,新问题新矛盾此起彼伏。全球化对地方特质的冲击,深度旅游对古镇文化新产品的需求,新的建设一波来平一波又起……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走到十字路口,该向何处前行?
从“周庄模式”看古镇保护
1986年为周庄制定的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十六字方针,这在当时俨然是与热火朝天的乡镇改革反其道而行之,顶着前所未有的反对和质疑压力,开创了江南古镇保护的先河。根据规划要求的严格实施,周庄古镇的保护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保存完整且丰富多变的街河空间、小桥人家的玲珑闲适、清朴秀丽的民风民俗……对这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心保护,为周庄赢来了旅游观光的发展先机。这种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保护,强化历史特色开展城镇旅游,并将旅游收入回馈于古镇保护的做法,被人们简称为城镇发展的“周庄模式”。
继周庄保护取得初步成功之后,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等古镇相继编制了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并开始投身于积极的保护实践。这些古镇的保护,在把握江南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特点,形成独特韵味。以“江南六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典型地域的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已取得突出成就,影响和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上海的朱家角、枫泾、新场,苏州的木渎,宁海的前童,富阳的龙门等一大批古韵犹存的水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十字路口,古镇将向何处去
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长三角大都市区引人瞩目的休闲“后花园”,“保护古镇、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波及每一个水乡小镇,哪怕只是一条小街、两三顶拱桥、几座老宅,都受惠于这场古镇保护运动,水乡的空间形态、历史建筑保存下来了;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小镇的商业旅游发展了。可是水乡那闲适有序的生活也变了味道,江南古镇的发展似乎又走进了使人们无所适从的境地。
这些在相同地域文化作用下且分布相对密集的水乡古镇,在城镇景观上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另一方面,水乡古镇是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产物,聚落尺度相对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生活节奏而言,往往只能开发为一日游、半日游的观光对象,再加上旅游经营缺乏亮点,
旅游产品相互克隆,容易引起旅游观光者的体验疲劳,游客不会从深层次去细究水乡差别,更难留下深刻印象。
古镇保护区里的砖木房屋难以灵活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古镇生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导致古镇原住民流失和老龄化、空巢化的现象日益突出;而留在老屋中的房主也乐得将沿街或底层的房屋出租给外地人开店,赚取租金,水乡生活和人文环境逐渐变质。另一方面,古镇在修缮整治时,往往将保护区内的居民另迁他处,修缮完成后仅有少量居民得以回迁,大多数沿街住宅也都改造为店面,并采用市场化的招商进驻方式,古镇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一去不返。
商旅文化前进道路举步维艰
尽管水乡古镇的发展都不约而同地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集多重矛盾于一身,但值得赞赏的是,各古镇并没有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消极地静观其变,而是从城镇定位、发展思路、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积极探索,试图为江南水乡古镇的和谐有序发展探路导航。
在古镇周边进行新的旅游空间的外扩拓展,是大多数水乡古镇率先采取的空间突破式发展方式,这是应对水乡古镇空间构成特征与现代化的快捷多元生活模式之间差异的最直接策略;并且往往是在古镇区内部过度商业化和环境空间容量极度拥挤等负面影响之下的被动
之举。与现代多元的商业消费模式相统一,旅游内容的多元化配建,是古镇经营与都市消费之间链接的纽带。以“周庄富贵园”、“同里老街·新江南”为代表的综合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集参观游览、特色商业、餐饮服务、休闲展示于一体,创造出一种新型商业消费空间,即满足了现代人的怀古之情,又弥补了传统城镇空间与现代化生活品质之间的不适应性。
当然,这种娱乐消费空间的大规模推出,究竟是为古镇居民开辟了新的生活天地,还是为都市一族提供了更灵活的休闲选择?它能否受到各方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古镇发展探索中的经济风险最终由谁来埋单?这些疑问还有待时间来解答。
古为今用,创建文化特色新城镇
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而江南古镇是重要的江南文化载体,今天留存下来的江南水乡古镇留存了比别的区域更有完整性、区域性、多样性的文化和空间特质。
古镇旅游应当从粗放迈向精细,从观光到休闲,从物质到精神,提升文化层次,改善环境质量,培养参与型、学习型乃至思考型的旅游产业策略,成为江南地域中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港湾。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挑战,各国各城市都争相挖掘本土的文化内涵,以形成鲜明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景观。新时代的水乡古镇旅游更应当由一镇一家单打独斗、互相比拼人气,转为联手合作,结成水乡联盟,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积极构建大水乡旅游联合体,开展水上网络旅游,力争在国际上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品质。
“整体性保护”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的保护,不只是保护历史建筑和城镇空间,更重要的是保护居住于其中的社会阶层,并通过适宜的环境与政策的提供,使这些社会阶层,连同他们所创造的制度、精神文化一起,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秩序中来。如何在精心保护水乡城镇空间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使物质环境中蕴涵的文化底蕴绽现出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力,将物质环境保护整治与文化旅游发展利用紧密结合,形成物质环境留存、社会网络维系、无形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江南水乡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是当前古镇保护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以,只要是无害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留存的积极尝试,都应得到鼓励。而以科学客观、严谨审慎的态度,对这些实践探索加以冷静分析,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保护与发展理念,为江南水乡古镇的前进道路拨开迷雾。
本期《前沿观察》原载我院《凤凰周刊﹒城市》杂志,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
订阅:
1、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2、微信号搜索“jupchina”
3、查找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朋友
更多资讯:
点击右上角的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