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24日,“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厦门召开。会议第二大版块内容为“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颁奖仪式及获奖项目技术点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黄卫东做了题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的报告,本文对报告做一简要总结,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前海综合规划,是指导前海未来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基于深圳规划30年探索性实践的新型规划编制模式。
1、为什么是综合规划?
2、前海综合规划主要创新内容
3、前海综合规划主要工作成效
认识与体会
城市规划的核心要务是服务城市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式规划的三个基本作用:一是探索发展导向,统一决策思想;二是拉动经济发展,规范建设行为;三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当前城市规划面临转型,新要求远远超越了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为一是多规合一:强调专业协同与部门协同;二是全域规划:强调平台统一与城乡统筹;三是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政策安排;四是生态文明:强调绿色理念、技术与路径。
城市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城市问题千差万别,城市规划应能切实提供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综合解决方案。诉求为实现从“理想蓝图”到“知行合一”的跨越:重目标,更重路径;重管理,更重实施;重系统,更重要点。目前我们的困惑在于规划工作的边界在哪?部门诉求不一致:对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特征不一致:技术协调性出现困顿;发展背景不一致:到底是传承?批判?抑或创新?
为什么是综合规划?
我们的观点是:应该改良和创新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从背靠背到面对面,改变以往强调物质空间的单一思路,将研究对象放置在城市的综合系统中,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综合思想,系统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使城市规划做到重科学、好管理、易落地、可持续。围绕共同目标,以空间规划为主体、规划实施为导向,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综合,引导多部门共同决策,形成高度统一、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即:
共同目标
多维视角
同步编制
联合审批
行动纲领
——技术综合:
因地制宜的建构综合技术团队,采用学科交叉协作的方式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协同作业:
强调协同交互、开放共享,联合审批、滚动推进。
——一图多规:
无缝隙衔接各专业规划、直接面向规划建设实施的一张图式的综合技术平台。
发挥两个市场、两种机制的优势,培育形成新增长点。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子、转型升级的新经验与深港合作的新途径。
汇聚全球专业智慧,建构综合技术团队
搭建前海工作机制平台,利用“前海例会”,邀请相关部门、利益主体和研究机构广泛参与,促进社会共识,凝练规划理念并固化近中远动态实现的规划目标和解决对策。
强调各专业协同交互、开放共享,各部门联合审批、滚动推进的工作方式
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历经深圳市规土委、人居委、交通委、发改委、经信委、工务署等部门联合审查,并由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获得正式批准。
无缝隙衔接各专业规划、直接面向规划建设实施的一张图式管理平台
作为开发单元规划的唯一技术依据,指导规划全覆盖。
规划统筹:
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咨询前期研究
前海合作区竖向设计
前海合作区启动区城市设计
前海合作区保税港区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前海合作区开发运营和管理模式研究
其他工程设计方案……
前海综合规划主要创新内容
总体发展规划前期研究:
探索前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新标准和新规范的新窗口
前海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汇集全球智慧,吸纳先进理念
A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珠三角区域中心
——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
——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
B 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创想实践区
——聚合高素质人才并注重个人能力建设
——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创造新的增长点
——探索低碳生态的高密度发展城区
C 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都市核心区
——引领健康生活的活力水城
——提供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
——创建一流的城市空间环境
——提供绿色、高效、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
产: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规划理念创新为先导,促进粤港现代服务业紧密合作和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城:
坚持生态、活力、健康、可持续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以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将本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中心。
制定共同纲领,统筹构建多学科融合、跨部门协作的规划工作机制;
践行人本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率先探索产城融合的规划建设模式;
建立随需应变的规划管控体系,探索从规划到建设的高效实施路径。
创新一:制定共同纲领,统筹构建多学科融合、跨部门协作的规划工作机制
一、围绕目标,制定《前海合作区综合规划共同工作纲领》
•设定议题,突出联合体分工工作内容的关键内容
•建构平台,在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完善框架
•体现统筹,突出城市功能为基础的综合解决方案
1 功能定位与空间开发
1-1 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1-2 先行先试,探索科学发展新机制
1-3 鼓励投资开发具有特色及差异性的城市服务设施
1-4 促进港口地区转型发展
1-5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合理逻辑
1-6 科学可行的开发途径
立场:
——通过联合体甚至更广泛的讨论完成规定性技术成果
——根据市政府战略要求,结合市场性分析研究深化产业相关内容
——强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差异性项目的分析研究,培育地区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与空间安排紧密结合,创建一流的国际滨海中心城区
2 综合交通
2-1 减少交通出行
2-2 建立快捷的货运交通系统
2-3 鼓励使用对环境影响比小汽车小的交通方式
2-4 使前海成为方便到达的地区
2-5 车辆可有更多的路线选择
2-6 集约化使用土地
2-7 智能化的管理
2-8 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创造步行优先、顺畅、舒服的城市
2-9 构建林荫或滨水的自行车网络系统
2-10 道路应为人们提供好的视觉形象和愉悦的行走体验
2-11 制定专门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设计管理导则
3 可持续的能源与资源利用
3-1 节约、高效利用能源,减少能源依赖
3-2 水资源的平衡与循环利用
3-3 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与材料再生
3-4 建立城市智能管理系统
4 生态环境保护
4-1 改善海湾水体质量和河渠健康
4-2 治理污染源,改善空气质量
4-3 创建和维护开放空间和生态栖息地
4-4 建立智能化环境及信息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品质
5 城市设计
5-1 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5-2 注入多元的城市活力
5-3 适应性强的街区尺度
5-4 鼓励通达顺畅的步行
5-5 提倡绿色生态的设计
二、创新工作机制下指导完成的创新成果内容
1 率先尝试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2 以工程可实施为目标落实水廊道
3 同步开展规划环评规避环境风险
4 保障宏观实施的工程和土地整备方案
5 多学科同步研究确定发展规模
创新二:践行人本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率先探索产城融合的规划建设模式
•更关注公共空间品质
•更关注城市服务功能
•更关注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一、集生态、文化、景观于一体的水廊道,打造前海活力水城
二、以“公交都市”为理想,构建尺度宜人、内外畅达、安全舒适、低碳高效的特色综合交通系统
三、制定面向国际化的“提升类”城市公共服务标准
基本类
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必须在规划中明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防灾减灾、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务设施。
提升类
面向国际化及应对体制变革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宗教设施、公共艺术服务设施、定制化的医疗服务、教育专业培训等提升类公共服务设施。
四、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以本土适应性的技术理念,形成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
创新三 建立随需应变的规划管控体系,探索从规划到建设的高效实施路径
一、拓展指标体系,与下一层次规划编制和实施相对接
二、用地管控的灵活性——面向市场不确定需求
形成刚性与弹性控制引导内容结合的单元规划指引。
三、单元导控、街区开发
四、三大协同系统:工程协同、区域协同、竖向协同
综合交通和市政设施:
绿色引领、工程协调落地、总体层面控制-单元层面落实,作为工程设计、专项规划的依据或重要参考结论。
五、项目实施路径指引
1、规划与政策衔接
•土地:土地整备基本原则—创新技术手段—对接土地政策与土规
•水务:水系布局——防洪标准—水质保障方案—城市防洪规划
•海洋:填海工程——用海政策——建设用海规划与指标
2、建设程序指引
•重大工程实施关系:填海—筑基—地下空间—场地平整—市政管线
•开发建设模式指引:街坊式开发、街区式开发、分宗开发
前海综合规划主要工作成效
一、切实牵引并直接参与前海开发开放依据性文件编制——国务院批复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综合规划提出“前海应秉承国家改革开放精神,以珠三角“深化改革先行区”的先行先试为主旨,从国内外客观形势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深化对外开放和深港合作为主要路径,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引领深圳的新一轮改革创新。”
2010年8月2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
二、有效推动前海创新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落实
2010年4月,深圳市政府成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赋予前海管理局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权限。
三、促进形成前海管理局的职能与运作创新模式
2011年7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草案)》,明确了前海管理局的职能与运作模式。
四、获得国务院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并纳入广东自贸试验区
五、发挥规划龙头地位,高水准指导规划实施
•1号单元地下工程、共同沟、振海路等城市主干路、水廊道试验段有序推进
•统筹指导各项工程设计和规划研究工作,直接指导实施
六、促进产业培育,赢得国际瞩目
截至2015年3月24日,进驻企业已增至25101家,其中金融或者类金融企业超过1.5万家;注册资本增至14811亿元;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增至61家,要素交易平台增至17家。在深港合作方面,通过拓展土地、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港方参与前海开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前海注册港企从2013年初的45家增长至目前的1225家,2014年已投产的港企创造GDP占比接近22%,创造税收占比35.54%。前海入驻的融资租赁企业达324家,占深圳的95%,全国的13%,保持国内最快增长速度。截止2014年底,前海跨境贷累计备案金额826亿元,模式已复制到上海、苏州、天津等城市。在深圳注册的近80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落户前海的达到699家,占比近90%。
2014年年底,前海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规模,包括前海法治大厦、前海创新商务中心等投资规模达1035亿元的20个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步,前海将重点围绕深港合作、“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三大战略,推进各项工作。
注:根据会议资料和演讲视频整理(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