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大”数据 •“小”问题——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统筹研究的思考


7月10日召开的“用数据洞察城市——城市活力研究”研讨会资源自几天前开始放送以来,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好评。接下来与您分享的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杜宝东所长讲述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解构与建构”。


杜宝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研究所所长


大数据对于街道来讲其实是比较小的数据,有一些也是常规数据。从街道、社区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微乎其微,但从未来发展上恰恰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从海量数据背后找到深入服务的点。这里之所以打个引号,我理解一种逻辑是前面大家展示了非常系统性的框架,多种数据的交叠,但从我的自身实践来讲倒是有一种不同的见解,在数据的无限扩展或是多领域的数据叠加之后,我们很难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我们这个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更多是基于企业大数据的分析,对于人的活动的分析因受数据所限没有更多展现。


基本概况

北下关街道辖区位于海淀区东南部,地处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辖区总面积6.04平方公里,经济活动单位近8000家。

以下三张图分别显示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数量、就业和税收的分布情况,图中划红线位置是北下关街道,处于衔接点的空白地带,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关村的特点和中心城区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大家理解的科技创新都是在中关村,其实并不是这样,实际上这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在三环之内呈面状分布,只不过中关村更多集中了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税收未必是最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 空间特点

北下关地区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科研用地占到了总用地面积的1/3以上;而各大院附属的居住用地也占到总居住用地面积的1/2以上。左面这张图是用地属性;右图显示的是地籍产权关系,黄色部分代表的是政府和行政划拨,这个地区的空间资源都是在政府手里。


→ 人口特点

北下关地区拥有31个社区,常住总人口约15万,中青年比重大。就业人口15.6万,创业和研发人群为代表。


从就业结构表格中可以看出,科研服务业、网络IT业的就业比重最高,也就是说这里的人群结构体现了以科研创新为主导的特点。

从年龄结构上可以看出,从20-29岁的比例最高。将来的发展定位如何适应这样的人群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在做北下关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试图用数据去分析三件事儿,一是这个街道的活力是什么;二是潜力地区在哪里;三是如何实现精细化治理。


一 活力是什么?

特征1: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需求旺盛

一是地区新增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10年以来保持企业新增数量在600家以上;二是地区单个企业就业规模减少,新增企业出现明显的小型化态势,企业平均就业规模低于10人。中关村的创新不完全依靠大院大所,外部庞大的企业数量是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特征2:创新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中关村地区创新服务行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单项产业链成为平台型的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占比逐年增大,成为地区主导;文化艺术业在经历1990-2005年的发展滞缓之后出现新的增长势头,原来前端的研发、文化、教育基本职能已经转变成市场化的服务职能。中关村已经走向市场化道路,不要把其轻易地跟硅谷或者筑波科学城去比较,因为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这些数据帮助我们认清了基本的用地特点。


从下表中看到第一类成长最好的是商务服务业,这个地区确实符合城市型特点,就是在城市建成区它的高成本融资一定是商业服务业能够支撑的,这既是好事儿也是不好的事儿,这个地区的成本越来越高。第二就是软件信息服务业,软件IT企业经过三十年的成长,在北下关地区也依然是龙头企业。尽管北下关地区有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希望形成5个产业链,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是主导型产业。


特征3:科研和技术服务类企业呈现“双降”趋势

实际上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快速增长,传统强势的研究和实验发展类企业在新增企业中占比逐年降低,而相比之下在2010年左右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这个拐点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受房地产政策影响,也有设施建设带来的高成本,所以在这个地区出现了双降,年新增企业数量下降,新增企业平均就业规模下降,这反映了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趋于小型化,可灵活地适应办公需求。


→ 科研类、信息类产业具有高成长性

从成立时间的不同区段来看,经过创立初期的低成本阶段,发展十年以上的时候,科研、专业技术服务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与传统商业的利润差异已经巨大无比,科研、信息类企业往往可以创造更大的收益。


特征4:以科研院所为核心形成独特的产业组织关系

大院大所是区域空间的主体,也成为创新的初始源头。通过梳理北下关企业总体数量和平均税收的分布,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税金高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铁路、房屋建筑业等大部分都是大院科研业务的核心,而软件、资本等等这些服务业恰恰是院外的企业,院内、外形成了上下游的分工关系,即大院内形成了领域性的科研;大院外做的则是平台型的服务业。


前端-创新研发环节的企业分布:大院内为主,企业数量少,单个企业规模大

后端-创新服务环节的企业分布:大院外为主,企业数量多,小型化特征显著


→ 大院内部产业——环节集聚明显强于链条集聚

事实上我们通常以为围绕着钢研院就做钢铁,围绕着铁科院就做铁路,围绕着农科院就做农业,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通过对六个典型的高校或机构周边的产业分布的梳理,我们发现了两头的问题,第一,高校确实承担了前端的科研,但是不是全产业链地构建了自己的外部活动关系、服务关系,不是——实际上很多时候跳过去,后面的服务环节实际上是科技推广,中关村地区的定位并不是传统的产业定位,它已经从一般性的单向产业链成长为平台型的服务业,服务的不仅是专项领域,所以说后期的定位就不是简单地围绕着5个产业做5个产业链,而是围绕着创新价值实现两端价值的平衡——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后端的科技推广。


→ 从创新活力(企业数量)看,各大院高校科技推广类企业数量比重均较高

创新有很重要的一条逻辑就是平台的价值,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三栏共性贡献都超过了30%。


→ 各大院延伸服务环节各有特色

气象局:专业软件与互联网技术服务

农科院:专利农产品批发销售

中财大:专业咨询服务

铁科院:专业咨询服务

交通大学:专业咨询服务


从具体的大院内部服务业来看,市场调查、社会经济咨询、专业咨询、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成为大院内部服务业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梳理分析可以得出相对精准的原则性定位。


二 潜力在哪里?

我们一直想回答在了解了产业的方向和概念之后,空间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分布特点,这和我们规划布局是紧密相关的。实际上就是厘清我们的潜力在哪里,战略性地区在哪里。


在做了全面调研和数据分析之后,有了几个初步认识:


1、节点地区企业集聚

从总体结构认识来看,如图显示出北下关街道全口径的就业状态,包括门类和重要节点地区,就业分布沿中关村大街、皂君庙、西直门外、大钟寺等重点集聚。

北下关地区以信息技术、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批发零售、商务服务为主导产业,就业总规模占全街道67%,税收总规模占全街道77%。

→ 重点企业集聚节点地区

我们按照软件IT、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等分类把北下关企业的分布强度表示出来,这时指向性就不完全一致,需要对产业的细分领域做专业性的认识。除了沿路沿地铁线高成本地区的空间集聚以外,还可能会有内部选择低成本地区。

北下关地区的科研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企业数量、就业强度、收入强度、税收强度上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同,在空间上是有明显指向性的,在地铁周边的企业个数除了传统上在三个交叉口位置很重要,其他地区并不是在沿路,而是在内部。企业税收分布在沿路地区和站点地区是最高的,大企业肯定是成本导向型的。


2、“低成本” 的非正规空间

重视“低成本” 的非正规空间对于创新至关重要。我们试图把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在不同类型楼宇环境中的分布做了比较。第一类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在2011年之后租用商务办公楼的拐点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因为2011年地铁4号线建成通车,周边开始二次开发,商务办公楼宇大量出现,对于科研服务业呈现快速的挤出效应,所以科研服务业在这个区域因成本的增加而明显退出。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具有成长性和高成本支撑性,在商务办公楼中分布逐渐增加,而商务服务业同样是成本导向。


目前软件类企业基本是沿路布局,科研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大院内或租金价格较低的商务楼宇内等低成本的非正规空间。


大量小微企业散布到住宅建筑等非正规办公空间,特别是集群集聚要求高+成本敏感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在高成本因素影响下,开始更多选择靠近各自产业集群核心的住宅、宿舍等非正规办公场所。


3、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对科研类企业具有挤出效应

地铁通车后,地铁站周边物业租售价格提升,对科研和技术服务企业的挤出效应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受物业成本上升的影响较小。未来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投放应该首选这个地区,否则建了地铁只是解决了交通可达性问题,创新企业根本支付不了这样的高成本,尤其是初创型企业。这些看似是小问题其实恰恰引出了后面一系列创新政策支持的大问题。


→ 潜力地块统筹研究方法

在这个项目里我们也试图通过做权重因子的分布得出最佳的空间投资机会,包括对商务办公、住宅,但是这种分析未免主观,而且权重关系其实很难把握。


潜力地块基础识别

以物理因子为基础进行整个地区的潜力地块基础识别,综合四类主导影响因子进行地块开发潜力和时序的系统评估:


物理因子:建筑年代、建筑质量、现状设施分布、住宅保温加固等

产权因子:土地权属类型、土地使用单位类型

规划因子:规划用地功能调整、现状-规划开发强度差值、规划设施配置等

政策因子:棚改政策分区、低端业态调整、大院开发政策分区、产业扶持政策分区



三 怎么实现精细化治理?

信息平台建设

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先期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信息管理平台,去了解这个地区产业的动力与空间的要求。数据“核”是:人-房-地-业,在此基础上制订精细化开发计划和可持续性引导。


平台工作现已完成6.04平方公里范围内,8000多处建筑物、7000多家经济活动单位的信息整理工作,形成有效信息90万条。


 统筹功能布局与项目资金平衡

我们在项目进程过程中做了动态性的功能布局与项目资金平衡的统筹,表格显示的是第一阶段重点地块的调整,有些地块是难以实现资金平衡的,需要不断调整。


 统筹存量更新机制与政策创新

在项目的动态变化中机制与政策的创新尤为重要,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在设置的价值空间的开发环节中初步设计了一些植入性的配套机制和政策,这些是保证项目能正常推进的要求。


 统筹开发主体与建设时序

既有开发模式:

大院独立开发:大院自持土地和房屋产权,土地划拨性质不变(北交大科创大厦等)

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 

土地产权处理:划拨土地转协议出让的几种土地产权处理模式——双方按比例分割持有(农科院天作大厦)、双方成立合作公司共同持有(农科院寰太大厦)、开发商独立持有(军艺北京国际大厦);

房屋产权处理:按比例(或按楼座)分割持有、双方成立合作公司共同持有(农科院寰太大厦)。


合作开发的制度门槛和推进建议:

大院开发项目面临三类主要审批主体:立项审批主体、资产管理主体、规划审批主体。


总的来讲,北下关地区是存量型的地区,更多地应该反映运营、运维的思维,未来需要这样一块精细化平台做为基础,既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分析问题,也是后续帮助我们激发出创新政策的技术保障。


感谢张峰、刘岚、董博、周婧楠及项目组全体成员!


The End.


相关链接:

“用数据洞察城市——城市活力研究”研讨会圆满召开

新一线: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解构与建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