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2018年度中规院业务交流会第三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人们在2018年度业务交流会的最后一天又满载了丰厚的知识“卡路里”,从学术精神的焰火中汲取到能量,继续葆有他们对规划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奋力前行。
致闭幕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保军
三天的业务交流就要降下帷幕了,我感觉大家意犹未尽。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我们这次的业务交流也是如此,更多的评论留给大家,再去慢慢地细品、再去慢慢地收获。结束之前我讲两句话。
第一,我感到比较欣慰,这次跟大家交流有40多个项目,占中规院全年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不代表最好的那部分,因为要兼顾到不同类型、不同单位,但是一叶而知秋,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可以看到规划师团队所发挥的力量,虽然是中规院的项目,但是项目里不只是中规院的同志们自己干的,其中有上级领导的指导、关怀、支持,更有甲方的群策群力,还有很多兄弟单位的直接参与配合。其实这些工作是以我们中规院人为代表的规划师团队的整体风貌。
规划师就是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怀抱着理想,用双脚去丈量我们的大江南北,用眼睛去发现我们的山水人文,用心灵去倾听国家和社会的呼声,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灭,规划师的责任与任务就没完成。规划师群体在尽自己的努力为美好生活的缔造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相信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我们的理想也永远不灭,这就是我们中规院的院训。
中规院尽可能给大家提供展示自己理想和才能的机会,搭建更好的平台。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与交流强壮自身,提高我们的能力、水平与觉悟。我很欣喜地看到又涌现出一批俊秀,我相同大家也会被他们的风采所吸引、打动,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前赴后继、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学无止境,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永远要看到自己的差距,特别要看到中央的要求、社会的期望对我们自身提出来的挑战,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扎实、做得更好。
第二,当前整个国家的发展处在一个转型期,同时对我们规划的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我们面对着规划体制机制、机构的改革,我们要有一个调试的阶段。但是不管将来规划走向何方,我们每个城市还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国家也要思考关于规划方面的一系列大的前瞻性布局,老百姓也要关注身边环境改善。规划实际是跟着社会需求走的,大家要坚定信心,不要风声鹤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心情最容易出现低潮的是秋天,所以美式英语叫fall,指心情低落,往往人在不顺时会有一种悲秋的情怀,我愿意将刘禹锡的这首诗与大家共享。
秋词
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我们向前的力量,谢谢大家。
投票环节的各大奖项究竟花落谁家?
答案已经揭晓,恭喜各位!
投票地区及票数统计一览
作年度总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朱子瑜
我们把近一年多的深厚技术积累与文化意蕴,
转换成一份独特而体面的新春祝福
陪你迎接又一年的崭新时光
盼年华锦绣,愿福泽永继!
《用设计提升品质——
存量时代苏州总体城市设计的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所 李晓晖
苏州新一版总体城市设计伴随着苏州总体规划2035工作同步展开。报告分享了存量时代下,以城市设计为抓手,重塑苏州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规划编制经验。报告指出,本次苏州总体城市设计以重塑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为总目标,关注城市结构调整、美好生活塑造、治理体系优化三个方面,试图从优化格局、建构体系、缝合边界、改善生活、实施管控五个维度入手,探索存量时代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点评环节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听下来想到2个主题词,一个是伴随,中规院在苏州15年耕耘,今天的报告是我们多年来技术积累的集成,这也是当前倡导的工作方式, 伴随城市的成长;一个是温度,要编制有温度的城市规划。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规院在苏州15年的伴随式规划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最近有一个词叫人设,规划师的人设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够发现更多人民需要的东西,体察生活更细致,设计上的真正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时间节点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苏州老城是历史文化积淀下来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城市成长的原点,需要我们用设计的方式去分析人、分析空间,甚至要设计人的决策行为,设计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城市的生长和演变需要我们去读城、识城,判断未来城市的生长逻辑。城市存量需要积极培育和生长,有自己生长的脉络,这样才能开出新的城市文明之花。我们要设计汇报方式,怎么能更有效地用视听方式来传递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现场有神灵,越简单越复杂,但是越简单越容易构造一个复杂的思考和简单共鸣的方法,用设计提升品质。
什么叫伴随式设计,如果不在这座城市吃喝玩乐,不在这个城市体会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不去和人民沟通与了解(那就称不上是伴随式设计),把规划师的人设做好,才能为这个城市的未来献出我们的良计,这样城市的未来才能与我们的价值取向共振。
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今年我们也会配合住建部做好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我们都在说总体城市设计不是全体城市设计,在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上我们希望找到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有一个问题,宏观和战略的关系,宏观当然是整体的、系统的,战略是影响深远的,有没有解决战略问题,这才是重点。第二个既然说到战略问题,战略和战术又是一个问题,战略要靠战术来配合;第三是要考虑老百姓的感受,他们感知的界面由什么构成,这就需要我们做既有理论高度水平又有温度的设计。
《基于“喀斯特”山水特质的城市空间重构与更新
——以安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 张 强
安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小城市,山水秀城意象鲜明,城市发展中也遭遇了“城市尺度失控”之痛。报告分享了安顺城市空间重构与更新的总体城市设计经验,规划基于安顺小山、小水,尺度宜人的本底条件,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尺度进行城市设计探索,提出“山里江南、宜居秀城”的设计定位,重点突出“山-水-城”秀美的空间特色。

→点评环节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设计是自由、充满想象力的,有两点体会:一是如何识别一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山水概念,关键是我们的价值排序,需要识别最基本的山水格局要素。二是如何去学习判读,场地经验是判读的开始,我们的价值判断和出发点不同,那么如何通过设计的体验去感受人文的历史与生活的温暖。建议在调整整体空间秩序与布局的前提下,制定带有价值观的条例,比如说天际线管控等;另外可以探讨对于开发地块的修正。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归根结底要处理好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很好,好的城市设计是把一个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环境里,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好多城市是把很多高楼大厦粗暴地拍在大地上,这就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另外也需要保持对历史的尊重。
《老城保护与更新的范式转型——
北京崇雍大街城市设计暨整治提升工程设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 钱 川
崇雍大街作为北京老城街区更新的两大示范区域之一,是落实北京总规对老城疏解、提升新要求的重要抓手,是北京老城走向有机更新、可持续治理的模式探索地。报告介绍了城市设计与整治提升工程设计的工作原则与方法,即:体现一个中心,从“公众缺位”到“共同缔造”;突出一条主线,从“平铺直叙”到“文化统领”;搭建一个平台,从“涂脂抹粉”到“系统施治”;探索一套机制,从“大干快上”到“先谋后动”;坚持一颗匠心,从“百街一面”到“精品示范”。

→点评环节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下半场,我们更多的精力应该转换到城市生活品质的营造,这就需要从我们的工具箱里寻找新的工具,团队里的很多同仁像周勇、孙书同、梁昌征等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这项工作。我曾开玩笑说这个项目一头是天坛、一头是地坛,干好了进天堂,干不好下地狱。多年来一次次的街巷环境整治一定要转换到街区更新,跟北京市领导也曾多次沟通,不能再做表面文章,一定要做院落的整治,需要注重技术细节的进一步完善。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这个项目会引发很多思考,总体来讲它已经是一个全方位、全系统、多团队、多视角推动的项目,双修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以前的行为或价值取向作修正。这几年中规院也在从云端走向技术的层面,聚焦点发生转变。这个项目触及到了社会生态,过去我们都习惯于化妆、粉饰表皮,相有心生,再往深做触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会触碰到很多敏感的区域。关于原真性这个词要好好拷问一下,原真的名词是引号还是真要归为原真,因为城市是在增长的,我们今天谈原真性需要做取舍,社会在发展,很多规律需要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是我们理想模型中的那种云端上的事情,更多是要接地气,和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进院之后的减法如何做,有没有推广的可能性等等,多思考、多观察是我们设计的一门基本功。
《城市更新视角下三亚自贸区(港)规划设计探索》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郝凌佳
报告着重探讨了三亚自贸区(港)的规划设计经验,一是“主动式规划”参与政府决策,结合三亚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存量建设用地开展自贸区(港)核心功能单元的规划与建设;二是在工作模式上,通过“专家咨询+国际征集+方案综合+实施管控”的全过程技术支持,体现“规划统筹,专家引路,多方合作”的多元化;三是在技术方法上,将城市设计控导的理念贯穿“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管控”的一体化。

→点评环节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规院在三亚从第一版总规开始,有将近20年的耕耘历程。设计最根本的是体验,只要有可供体验的产品,才会有更高的质量提升。三亚本身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但还是存在一个城市定位问题,这个定位一直在争论,比如到底是城市还是旅游度假区等等;另外是我们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该如何发力的问题,这关系到设计者的初心,希望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个城市既能符合定位又别具特色。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国有很多做梦的地方,比如海南岛上的这粒梦的种子能否种得下去,值得我们去掂量。海南岛是个国际话题,你的对手不是你自己,如果对我们的对手没有分析、解读,那就有可能对别人的了解不够,自己的准备也可能不足。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总体思维去看如何分工合作等等。
《城市双修实践中的算法逻辑——
以海口市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项目为例》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周 勇
北京公司建筑设计所参与承担的海口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规划设计工作,是城市存量时代“双修”工作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项目秉承“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问题导向方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在补短板、补欠账;目标导向方面,对照供给侧改革的“十个更加注重”,着眼于长远结合、内外兼修,综合应对中国城市的“成长烦恼”。
报告以“加法Vs减法”、“最大公约数Vs最优解”为引子,结合三角池案例说明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原则和价值取向。三角池的规划设计以“最海口”为目标定位,重在重塑空间、重拾记忆,“减法空间,加法生活”的基本原则贯穿始终。创新工作组织模式,搭建实施、管理、创新三个平台,不间断驻场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目标导向上心怀“最大公约数”,问题导向上精耕“最优解”,以“全程伴随式”技术服务工作,保证项目按时、保质、足量落实实施。

→点评环节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规院做的所有实施项目都有一个难度,就是没有时间,最要命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你们要解决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时间覆盖空间的密度和频度,这也是我们和甲方博弈的一个点,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价值取向说得更清楚,才能使我们的共识更广泛。建议在做类似项目的时候尽量多去采风,入乡随俗,使用当地的景观语言,因势利导。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感谢周所团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报告。故事的延展是从记忆出发的,他从故事讲起,把记忆的故事活化到当下,让周围更多的人有感知和体验。周勇现在成为人民的建筑师,他的团队从三亚双修、海口双修、济南双修到崇雍大街环境整治等,作品都非常精彩,给人以非常好的场所体验,创造了很难得的成功模式。
《探索诠释高品质空间与美好生活——
以无锡历史城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所 董 琦
报告开篇指出,当前我们城乡规划行业发展面对的一系列新形势,本质上来自于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带来的一系列新要求。无锡“双修”,不仅仅是存量阶段探索高质量发展而交出的答卷,更是回归人本,为了创造人民所需要的更美好生活,而做出的空间供给侧响应。
报告重点着墨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中心”与“古今共荣,为历史文化注入新活力”两个层面,一方面始终围绕人,梳理无锡自古以来存在的人文、人本、人居价值,从丰富人的文化体验、再现人的商旅活力、优化人的漫步感受三方面,为老城开出施治之方。另一方面做足无锡老城古今相映特色空间的文章,以城市特色体验路径“水陆锡径”及特色街区,将无锡老城这一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中心,打造为“可阅读的时空画卷”。

→点评环节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有三点思考。第一,双修是什么从字面上大家不用讨论,但双修的规划跟原来的规划有什么不同,大家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比如必须要有专项的行动和具体的示范段,这需要从项目运作之初就加以考虑;第二,双修为了什么?为了从市长走向市民,当地老百姓的反馈和可行性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双修的打法也具有长期性、多专业的特点。第三,即双修的时效性,如何去落地,没有体验不叫设计,设计是双修根本的工具方法和途径。
《从“良好生态”到“美好生活”——
以海口增绿的构与建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 刘宁京
报告以海口增绿的构与建为例,从三个层面分享了从“良好生态”到“美好生活”的实践历程。一是以人为本,从愿景目标到绿地综合评价;二是厘清思路,从公园城市理念到城市增绿实践;三是科学研判,从生态效益评估到城区增绿工作落实。

→点评环节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项目PPT的阐释非常好,从良好生态走向美好生活,建设一个社区里的生活圈,父母要看病、子女要上学,是不是有足够的老年人活动场地,人性化尺度是否足够合理,有没有考虑设置人们活动的指标体系,再将人的分类、人口密度等进行叠加等等,可以进一步探讨。
《海淀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王颖楠
2018年三月海淀正式启动街镇责任规划师工作,通过6个试点街道的实践,使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逐步走近社区,走近公众。报告首先从政策、时代、需求等不同视角提出设问,责任规划师工作是一场风风火火的运动?还是一阵参与式规划的新风?接下来就街道责任规划师、社区责任规划师、项目责任规划师等三种制度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责任规划师工作的目标与作用,最后着重阐释了海淀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职责划分、工作内容等。

→点评环节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设立给了我们新的希望,执行起来既有难度又有挑战性,对大家的阅历、经验都是考验,涉及到规划师在街区里如何不过度设计,如何保持与公众和政府的协调,能有多大作为等等。必须有一个设计决策过程与行政决策相匹配,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技术本身。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今天的主题是非常好的,涉及到城市规划师的时空转型问题,从我们过去提供的项目技术服务也引发了思考,大概十年前我们就在做规划师下乡的事情,公益的服务才是真正有效的服务,而非一笔交易,要真正自觉自愿的去做。伴随是建构在商业活动基础上的,还是有一定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有归属感,相互之间有冲撞或者配合、融合的关系,方式就不一样了,这是我们要去探讨的事。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都感受到了中规院所具有的潜力、能力和创造力,中规院的未来应该是紧跟时代的需要与老百姓的诉求。今天上午的报告使我们看到了设计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空间高品质提升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工具,更大的挑战在后面,更大的收获也在后面,让我们共同努力。
《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大师工作营实践与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 白 杨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被誉为“中华第一陵”,在全球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中拥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报告分享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大师工作营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国家的高度、千年的尺度,如何集规划设计界之力,汇多位专家学者之智,形成大师营共识成果的全过程。

→点评环节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中规院在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特别是历史文化体系,包括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中规院在杨院长的召集下听取了国际大师的研究,对黄帝陵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包括了6家团队,要对黄帝陵如何建设、如何规划形成共识有一定难度。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时,往往还是重发展轻保护,而黄帝陵规划设计项目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统一了地方领导的认识。白杨的介绍非常全面,以历史文化为依据,以文物风景保护为前提,解决保护与发展问题,在如何体现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的圣地感层面,项目组做了大量的工作。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帝陵历史悠久,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我们拜访了很多专家学者。在踏勘之初,我专门去拜访了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韩骥先生,关于黄帝陵的资料,韩骥先生的笔记本里将不同年代的内容记得清清楚楚,条理清晰。所以我们规划人要养成习惯,把所思、所见、所得记录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自己系统梳理的同时还能够启发来者。
第二,研究黄帝陵先要研究90年代的规划,那一代人的规划师是怎么考虑怎么规划的,为了启发后者,当时那版规划出了一本书。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我们做这个工作也是为了传承,项目组现在也在写书,希望今年年会时能够拿出来贡献给大家,对大家有所启发。
《尊史溯源 一脉相承——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景观规划研究
与白浮泉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 韩炳越(郭榕榕 代)
北京大运河流淌千年、纵贯古今,留下了北京地区的迭代文明。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大运河遗产、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是工作中的重点思考。报告基于北京大运河文化景观规划研究与白浮泉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两个项目,通过运河水系历史演变、运河遗产价值评估、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景观构建等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尊史溯源、一脉相承”的总体思想,在运河历史水系恢复、运河遗产科学保护、沿线绿色空间布局、文化遗址公园营建、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在白浮泉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从“研史、相地、立意、理法、布局、构景、理微、题咏”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落地,取得了相应成果。

→点评环节
詹雪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大运河是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就是要解决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组从很多层面上去挖掘历史、文化和认知价值,最后是怎么弘扬文化、传承文化。从整个1700公里的长度去研究,最后落实到92公里,从水岸的情况、两岸的运河遗产情况、运河绿色建设情况,研究如何做到保护大运河遗产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工作重点。这个项目是经过一轮投标,十几个单位参与的国际竞赛,最后中规院是第一名。这个项目很好得诠释了用规划视野来做设计,前期的一些研究和结论在公园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个项目接下来要更多关注人文关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规划和设计应该是一对连体婴儿,不能分开,分开的话问题会比较严重。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怎样理水,因为现在有泵站。古代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是讲究理水的,大自然的水是根据水的特性走的,水往低处流。理水要遵循规律,要结合周围其他水系情况不断汇聚起来,再结合地形最后形成文化景观,这需要智慧。我们要去学习古人筑山理水的智慧。
《新时代古都整体保护与文化系统彰显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 王 军
南京是著名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城市中有着重要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也存在因认识不到位而带来的老城整体格局风貌破坏、历史文化氛围不强等问题。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古都南京应当为新时代我国名城保护和中华文明复兴做出贡献。报告分享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如何在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没落、救亡、复兴的进程中,重新定位了南京历史地位,为新时代古都整体保护、文化系统彰显提供了历史支撑,并怎样结合现实问题,形成系统的保护—利用—彰显策略。

→点评环节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认识不到位,在规划手段方面缺乏研究,技术方面解决不了老城的问题,特别是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难题,对老城区保护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两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当中有很多经验,但是也有两个教训,现在看来还是这两个问题作祟。高层的控制问题是历史性的难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最近王部长要求我们从价值高度重新梳理全球历史名城保护体系,为下一步的名城监管制定顶层设计。现在中规院也在做这项工作,我们也很有幸在南京历史名城文化保护当中做了一些探索,项目组在保护当中如何从问题出发梳理南京名城的历史文脉,将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新时期名城保护工作中的新方向。
汪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等同于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作为古都它的历史是多元的,包括山水格局的问题等等,历史文化的脉络在不断的生长。
《文化视角下的泰安空间战略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所 林永新
报告指出,文化是泰安的最大优势。泰安城市空间战略以文化为中心,从“国-野-城”三个空间尺度研究了相应的文化规律,判断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分别制定战略规划的核心对策。项目组在国-野-城三个空间尺度,分别重点处理产业-生态-建设三个领域与文化的矛盾点,并提出相应战略措施,全方位地突显文化研究在本次战略中的统领作用。

→点评环节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泰安的总体规划多次使文化的研究成为这个项目的亮点,项目组展现了文化带空间地域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来研究文化的保护和展示、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这方面是非常好的规划,在省里汇报时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赞扬。
汪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这个项目让我们考虑怎么用传统的理念和现代文化理念来梳理历史格局,怎么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将城市更新、城市双修的理念融入其中,值得大家思考。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所 黄 硕
苏州近十年来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样本城市,过去的高速发展也让城市建设逼近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这已成为苏州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报告提出,为实现转换增长动力、向质量效益性转变的目标,项目组协助地方以生态涵养为命题,进行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的编制,探索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路径。

→点评环节
詹雪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汇报更多层面上讲的是城市环境的一些管理问题。更新所从2003年开始做苏州城市整体规划,苏州的山水林田湖,特别是环太湖环境,是我们一直关注和力求保护的。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在保护和关注环境的同时,也要解决民生和经济的问题,能够感受到项目组对苏州的城乡建设有一定的感情,期待继续深入研究。
《江山城记——长江上游沿江地区
生态修复与城市设计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王文静
重庆主城地处三峡库区的“库尾段”(江津-涪陵),三峡库区“库尾段”是长江流域中唯一兼具库区与自然河流的双重特性的江段,同时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千万级大城市,城市自身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生态意义重大。报告分享了项目组在长江上游沿江地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城市设计实践的经验,报告指出,该地域大江、大山、大城的空间特征,对岸线周边地区的风貌建设与管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对流域生态特征认识、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城市设计方法的研究,对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山地城市风貌提升意义重大。

→点评环节
詹雪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沿江地区生态设计的焦点是生态修复、活力和风貌,对应的是三个片区,与2009年西部分院成立以来长期在地方贴身服务,长期关注重庆城乡建设分不开。他们并不是以规划师的眼光去调研、发现问题,而是以一个市民的视角去发现这个城市在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汪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搞大开发,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总书记指示精神来讲,报告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特别声明:李晓江院长题为“为新时代再学习、再思考——社会变迁、模式转变与美好家园营建”的报告将在日后整理发布,敬请期待。
本届交流会直播浏览总量累计237,491人次,
观众总数43730人,
向所有参与分享的行业内外友人致以诚挚谢意!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机构:
铜川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公司
巅峰智业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交科南京规划
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永兴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科学城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晋城市规划院
重庆鼎轩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市规划设计院
上海城乡规划
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科学城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
创城国际贸易公司
重庆鼎轩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安徽坊地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泛华集团
华夏幸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交通规划院
雅克设计
……
点击图片 浏览本年度暖场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