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随想


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编者按


9月19-21日,以“新常态:传承与变革”为主题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贵阳举行。中国城市规划网将陆续推出各界人士关于新常态下城乡规划发展的思考,和您共同探讨新常态下城乡规划的新趋势、新方法、新内容。

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讨论,在文章底部“写评论”回复“投稿”分享您的思考。


作者:马向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原文发表于马向明微博,感谢马向明老师授权发布

城市的发展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在努力地寻找新的范式。

对应于“新常态”的社会经济环境,我们已把城市新的发展模式称为“新型城镇化”但是,“新常态”的标签容易贴,而“新型城镇化”的结论却不容易下。因为“新常态”作为对现象的描述,只要进行归纳就行了,但“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范式,不但需要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对探索结果进行评估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形成新的范式。

如果说“新常态”代表的是发展环境的质变性转折的话,那么,经过这两年对“新常态”的感知和认识,在展望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时,在诸多可能的变化中,有两个方面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猜想。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无疑是“新常态”下最受广泛关注的新名词,因为近年发展环境的最大变化是国内产能的广泛过剩和欧美市场的需求不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外部严峻挑战。于是,中国提出了21世纪新丝路的“一带一路”战略。但是,当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时,对城市规划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思考着这个问题时候,我猛然意识到:中国企业成为了跨国公司!——这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呀!过去读的各种关于跨国公司,全球城市的文献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语境,“跨国公司享受着分散带来的收益,也面临着分散带来的挑战,将对城市专业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需求”—读着萨森的这段文字,我在想,过去我们忙碌于做各种“引进来”的城市发展规划,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是,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否意味着城市功能也将面临着重构?如果是的话,那么,作为规划师,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知识,是否首先需要重构?

“互联网+”
“互联网+”是“新常态”下另一个火爆的名词。互联网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同时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终究会影响到城市的组织方式和形态。许多城市里过剩的购物中心告诉我们,这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回顾城市的历史我们知道,早期的城市是围绕着宗教活动来组织的;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街取代宗教活动成为了城市组织的方式。现代主义者曾经用购物中心和林荫大道来取代嘈杂的商业街,但空空荡荡的大道却成为了雅各布斯的炮弹。

过去,自动化节省下的时间人们把它献给了购物;现在,网络经济进一步把购物的时间也省下了,人们又会把它献给什么呢?深圳湾海滨绿道上节假日过十万的活动人群、全国各地近年兴起的城市马拉松热和世界各地蓬勃兴起的健康城市运动,都在揭示着这样一个新趋势:现在的城市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视身体健康。如果说历史上城市人的生活经历了从宗教活动为中心到以购物活动为中心的转变,那么,将来城市人的生活也许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再转到以健康运动为中心。因为购物可以快递,学习可以在网上,但是,锻炼身体和接触自然却只能在实体空间进行。

那么,人们生活方式的这样一种变化,又会怎样地反映到城市的组织和形态上呢?想到这里,我脑中浮现出了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图画:人们在滨江带状公园里进行运动,聚会,休闲……或许,带状的运动休闲绿地,会在城市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组织作用,其它的各类功能,将会像过去依附于购物街上一样依附于带状运动绿地的周边上来。其实,布里斯班的南岸公园,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图景。

本文由马向明老师授权中国城市规划网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报名进行中,8月20日前报名有优惠,登陆年会官网 www.planning.cn 报名。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1. 长按二维码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推荐)

2. 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蓝字“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3. 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