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寻找山水新天堂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习惯了繁碌的城市生活,孟浩然诗句中这样的场景难免让人向往。国人骨子里面都讲求张弛有度、对立合一,一面要穿梭楼宇奋战职场,疲于生活,一面又要冲出水泥森林,内外均衡,平复心境!尽管今天的生存环境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有差异,但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的本性,何曾变过?“山水”相对应于社会,宗炳生于思想自由的六朝,向往山水多少隐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疲累与无奈。到了北宋郭熙,直接认为“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与山水和谐相处也将是所有文化的共识。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同于西方,在中国人心中一座山往往不仅仅是一座山,更多的是这座山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一池水也往往不仅仅是一池水,更多的是这池水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凡是有故事的城市,漫漫数千年,文化散落各处,神奇的是,传统的文化往往散在了乡野村落中,散在了青山绿水之间。放在今天想想,也是何其脆弱,说拆就拆,说建就建了,山水不再,文化也成追忆。这些带着文化种子的山水空间往往又是生态敏感的,在注重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浩浩荡荡的几十年里,一些生态敏感区域被直接城镇化了,另一些则被保留下来,作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板块。

在封建时代,城市虽不大,被乡野山水所环抱,但是出于防御管理等需要,等级森严,出入设卡,加之交通不若今日般便利发达,市民和山水接触也并不方便,难怪官僚文人商贾造的宫殿、私家园林都不忘将山水融入其中,假山假水也能常见常享,山、水、人融为一体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岂不是奢望?

如今,高速公路集结成网,高速铁路纵横神州。周末、小长假的出行效率比起十年前来可谓是以数倍提高,当年许多遥不可及的目的地现在已是近在咫尺,时空格局被打开了。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改善已经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寄情山水打开了一扇门。这种便捷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这些发达的城市群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反观,矛盾也还是存在,说是便捷通达了,可山水却不再!愈是密集的城市群地区,文化底蕴愈是深厚,经济愈是发达,人们的各类活动也更为频繁,加之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框架快速拉大,生态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城市空间拓展了,那么纵情山水的空间就小了,此消彼长,我们的山水梦哪里去找?

大家都记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范成大也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可昔人眼中的天堂今日也一样面临着山水空间受到城市空间挤压、文化被驱逐的窘境。

作为吴文化代表的苏州,有着两千五百年的沧桑历史,英才辈出;小桥流水,园林美寓,家喻户晓。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苏南模式,搭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快车,如今的苏州千万人口,万亿GDP,成绩不菲,新常态之下也面临着土地、环境的多重制约,快速扩张中多少历史片段和低旷绿野湮没,中心城区边界已渐次触及到生态和文化双敏感的区域,如太湖东岸片区、阳澄湖片区等。上一轮以制造业、开发区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浪潮正在过去,讲求城市环境和品质的区域服务时代正在来临,这些保育多年的生态空间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寄予厚望。

规划人又当如何适从当下,放眼未来,为百姓谋划好这些珍稀宝地,探寻一幅山水新天堂的画卷?接下来的文章会告诉你答案。

点其他条目,精彩继续!

“寻找山水新天堂”系列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家工作室 蒋瑞明供稿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