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进展学术报告会
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
时间:2019年11月8日下午1:30-5:00
地点:清华大学建筑馆一楼王泽生报告厅
主持: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教授


报告题目:《古史重建:考古学如何编定商王朝地下遗迹的年代与时空框架》
报告摘要:利用地下发掘材料重建古史,是考古研究的核心任务。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曾经描述过商王朝,但言辞极其简约。茫茫田野,哪里埋藏有这一古老王国的踪迹?《古史重建:考古学如何编定商王朝地下遗迹的年代与时空框架》,以实例介绍考古学重建古史的作业过程,讲述三千年前的上古中国。
专家简介:唐际根先生是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安阳殷墟(商王朝晚期都邑)考古发掘达25年之久,清理过大量商王朝居址与墓葬,发现、命名了面积达4.7平方公里的商王朝中期都邑“洹北商城”,并促成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报告题目:基于VGE的传统村落微气候环境虚拟地理实验
报告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人追求聚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凝聚着我国先人的智慧和才华。传统村落内的微气候是聚落环境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变化的重要结果,对当前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虚拟地理环境(VGE)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村落南丰县洽湾村为案例地,关注聚落微气候环境中的大气环境、热环境和空气湿度,结合相应科学问题研究产出的数据及模型,构建基于聚落微气候环境分析的虚拟地理实验平台;该平台集实时监测数据接入、动态过程模拟、多维时空可视化等功能为一体,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辅助多用户协同分析与决策支持。基于此平台,可邀请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学、旅游规划、风景园林、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的单位和专家在共同参与下协同进行传统村落微气候虚拟地理实验,对各种可能的情景方案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并对情景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
专家简介:林珲教授198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7年获美国布法罗大学文学硕士,1992年获布法罗大学博士。林珲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亦是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创会主席。林珲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环境遥感、虚拟地理环境、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担任过包括“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在内的30多项国家和香港政府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第三期和第四期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我们的长城
报告摘要:赵琛教授从事长城研究三十年,从2011年起至今航拍长城及沿线古村落共55个点位,跨越11个省、2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404个县,累计航拍起降共计500余次。2018年由赵琛教授负责的《数字长城》选题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国新出发【2018】7号)批准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我们的长城”报告将通过赵琛教授独特的研究视角,为大家讲述“不一样的长城”。
专家简介:赵琛教授是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先生的弟子,从事长城研究三十年。赵琛教授在《人民日报》、《西部时报》、新疆黄文弼考察新疆90周年论证会以及国内多家媒体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报告题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方法与实践
报告摘要: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宝贵财富。近年来,全球文化遗产加速消亡。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变化、战争等因素。另一方面,不当修复造成的二次损毁时有发生。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文化遗产拥有量全世界第二,因此基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所获得的三维模型或数字图像,在计算机中实现文化遗产缺失部位的自动化重建尤为重要。通过知识融合技术形成表达文物高层次场景知识的网状知识,提取文化遗产关键几何特征,可实现知识驱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该方法融合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以高层次场景知识为驱动,集成灵活可扩展的算法集,实现面向服务的虚拟修复评估。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与国家实质文物保护1号工程—千手观音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云冈石窟第18窟高保真等比例尺复制,应县木塔详实信息永续留存及原始指纹数据梳理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碎片虚拟修复拼接。
专家简介:侯妙乐,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青年北京学者、茅以升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于2007年7月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学位,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60余项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1项,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计划”。担任北京测绘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化遗产保护组织CIPA-ICOMOS-ISPRS大会学术委员。

报告题目:文化遗产空间和数字媒体的融合叙事研究
报告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新媒体在文化遗产空间的展示和传播功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类遗址、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空间的叙事不再囿于传统静态的空间叙事过程,媒体已经成为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国家馆、孔子博物馆、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实践,我们希望探讨在融合媒体和传统以物为主的空间形态后,其叙事和设计方法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新的理念思路。
专家简介:张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媒体空间艺术设计和文化遗产展示及数字化传播研究,曾主持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孔子博物馆、中国国学中心等国家重大文化项目的展览和新媒体创作设计工作,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奖,以及GRAND PRIX DU DESIGN SPECIAL AWARD等国内外大奖。

报告题目:地理计算语言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报告分析了地理计算的研究现状,针对传统地理计算模式所存在的困境,提出了以地理计算语言(GeoComputation Language,简称G语言)为核心技术的新型地理计算模式,并系统介绍了G语言的设计思想、语法规则、G语言实现的三大技术。最后,以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保护空间评价为例,介绍了地理计算语言的具体应用。报告最后指出:地理计算语言是基于WORD或WPS的表格式编程语言、具有语法简单、易于掌握、计算过程透明等重要技术特点,该语言屏蔽了GIS平台的操作细节,使更多的业务人员能够通过G语言进行地理建模,为大数据、智能时代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对推动GIS更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专家简介:周文生博士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长期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1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20多项软件著作权。参与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的编写以及广州市试评价工作。在此期间开创性地提出了新一代地理计算模式(DAS)和地理计算语言(G语言)。

报告题目:无人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让文遗保护更高效
报告摘要:随着近些年无人机技术在各领域迅速成熟,以无人机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新型传感器和测量技术应运而生。多镜头多角度摄影测量和激光雷达作为现在主要的无人机高精度三维实景还原技术,在文化遗产精准测绘中逐渐显现出优势。从影像和点云数据的采集,到多源数据融合,再到真三维数字化数据管理平台,华测导航有着一套全新的、高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报告人简介:冯育涛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现为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测绘事业部 产品经理。自工作以来即从事于三维激光扫描及无人机激光雷达相关工作,先后就职于技术、市场、产品等多方面工作,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先后带领团队完成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云禅寺、泉州老君岩、西宁塔尔寺等多个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项目,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经验经验丰富。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11/01 23:00截止)
联系方式:
邮箱:b01310040@g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Fog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学术讲座报名 | 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