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热潮时期,芶正康先生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进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他经历了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的时代,亲历了从“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到“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机构变迁,也见证了成都城市规划建设的飞速发展。老先生虽已退休,仍担任着《成都市志·城市建设卷》的修志工作,为成都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贡献力量。本期我们对芶正康先生进行了专访,听他从规划管理者和普通成都市民的角度为我们回望成都市规划建设发展的独有记忆、展望成都市的未来。
【采访人简介】 邱崇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副主任规划师。
邱崇珊(以下简称“邱”):芶先生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工作的,当时的规划工作是什么情景呢?
芶正康(以下简称“芶”):当时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法》刚刚出台,成都市委市政府不仅很早就起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而且非常重视规划的宣传。当时由市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我也参与其中,大力宣传《城市规划法》,使得全民的规划意识普遍提高。
邱:以您的工作经验来看,城市规划在推动成都市发展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芶:在我看来,为什么成都的城市发展这么快、这么好、这么大?一是规划理念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时效性。总体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编制,到现在每次总体规划的编制都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展开。二是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高度、力度和宏观跨越度。这个宏观跨越度,不仅站在成都市的高度,还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来看这个城市,才有今天这个国际化城市的发展。三是坚持规划引领作用。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与管理,大力宣传城市规划作用,机关和各行各业密切配合,严格按照规划实施。
邱:从您的亲身经历来说,成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历了哪些变迁呢?
芶:我想以“交通”为线索讲一讲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成都城市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来的巨大发展。因为我认为城市交通之于城市规划,就像人的骨架之于人一样,如果没有交通作为支撑,城市也无法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成都还没有高速公路,直到90年代才有第一条高速——成渝高速,第一座立交桥——青龙场立交桥,第一座人行天桥——未来天桥。此后,一环路、蜀都大道的开通为成都的道路交通支起了一个初步的骨架,也就是“一圈一轴”,而当时南北轴还没有形成气候。成都市的道路交通网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的。
上世纪90年代期间,随着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五路一桥”工程起步,“198区域”提出,使成都的交通和生态环境迈上了新台阶。到这个时候,成都的建设发展初见雏形、初见规模。
2000年后,绕城高速通车、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展开以及三环路建设,使成都建设发展具有较大的规模。当时由省市合力率先修建绕城高速,已经很不容易,紧接着要修三环路的决定受到很大阻力。由于三环路的8车道加上人行道总共宽度约100米,穿越的很多地方还是农村地区,很多专家和百姓认为是浪费土地,甚至有人说“修那么宽的路又没有汽车跑,只有给农民晒谷子”。但是成都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坚持动工了,现在看来不得不感叹三环路的规划建设非常有前瞻性!随着绕城高速和三环路通车,成都人的眼界立马就宽阔了起来,再也不单单盯着一环内的“市区”了。
2010年初期,成都市的第一个大事件是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成立,并且天府新区在201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当时的背景是省市领导认识到成都不能再从一环、二环、三环到绕城这样“摊大饼”发展了,要为成都找更大的发展空间。重庆两江新区的规划模式成为成都很好的借鉴,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由此也促使省市各方面的专家前往进行调研。面对天府新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好在90年代后期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最终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在成都中心城区以南区域成立天府新区,规划范围15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半中心城区的规模。天府新区的成立为成都的发展建起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慢慢结束了传统圈层式摊大饼的发展,向组团式的发展前进。
交通方面的大事件,一个是天府大道的改造延伸,使成都的发展更进一步。天府大道向北到德阳,向南到仁寿,总长约100公里。当时有个争论,即道路规划到南部的丘陵地区是否转弯,争论之后还是明确要保持南北中轴不动摇,才使得天府大道成为当前世界上最长最直最宽的一条城市南北中轴线。
另一个就是地铁建设,地铁1号线的通车标志着成都轨道交通时代的开启,使成都从此跨上了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道路。轨道交通的便捷成为吸引国内外人才涌入成都的一大因素,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你们应该可以看到每天上下班高峰时1号线两分钟一班、班班爆满的景象,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将近一半都是外地人,轨道交通给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自2017年开始,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建立天府新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差异化战略发展方针。特别是“东进”战略,将成都从“两江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格局转变,这个思路是过去从来也不敢想,或者说从来也想不到的。“东进”战略跳出了成都平原,以龙泉山为中心发展两翼。有专家说成都“东进”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这个题目是很难的,但是却为成都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空间。成都由原来圈层式、摊大饼式的发展,到现在跳跃式、组团式的发展,终于实现了成都的千年巨变。
改革开放给成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东进”战略将为城市群带来益处,城市之间距离将越来越近。现在,成都市的东西轴线也开始发展,待东西南北轴线支撑起来,这座城市将会变成特大中心城市。
邱:从您的叙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您对成都的热爱,那您觉得成都规划建设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呢?
芶:成都规划建设的亮点,第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虽然各个城市都在讲规划先行,但成都在长期以来最为坚持。并且成都的规划先行不仅是规划部门在强调,成都市委市政府起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这点很不容易。成都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规划的龙头作用,发展水平达不到今天的程度。第二是交通先行。大概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交通先行,为市民创造一个便捷快速的交通环境,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从80年代至今,成都的交通发展可以说在全国都首屈一指。解放初期成都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18平方公里,大家的口头语叫作“穿城九里三”。而如今城市规模由交通带动,规划到2035年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约1380平方公里,将近80倍,可见发展之大。第三就是坚持生态保障。从90年代初的府南河整治、建设活水公园,再到沙河整治,再到环城生态区的提出,大大改善了成都的生态环境,也为后来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奠定了基础。
邱:据我们了解,您还积极投身创办《成都规划》,能讲讲当时创办《成都规划》的初衷吗?
芶:对,《成都规划》的创办也是成都规划发展史上的一个亮点。这个杂志的创办契机是在2005年左右,成都市成立了成都市城市规划协会,我任常务副秘书长。我考虑到既然规划协会成立,就要有相应的刊物,因此十分不容易地争取到一个刊号。当时的杂志编撰以市局为主、市规划院参与,办刊主旨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内容以面向大众为主,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各个方面。《成都规划》发行的第一期就广受欢迎,印刷量非常大,起到了非常好的规划宣传普及作用。我退休之后,《成都规划》杂志编撰转变为以市规划院为主,因此内容也更具专业性、技术性了。
邱:谢谢您对成都规划事业的贡献,最后谈谈您对成都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感受和展望吧。
芶:成都的快速发展,规划部门功不可没。市局下属的规划院、勘测院、市政院都是成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为成都市的规划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没有规划部门的通力合作,规划的龙头作用也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具体的支持、配合和实施。
从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到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体制变革的前景将大好。原来成都的规划范畴以地面规划为主,带一点地下规划,现在则是空间立体规划,把整个自然资源都纳入了规划范畴。规划的主题面更广、力度更大,会使整个城市的规划更合理、更协调、更好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
当然多部门的合并还是一个开始,仍将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融合过程中,作为规划工作者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因此还需要增加知识层面,所有规划人都需要再提高、再学习。
详见《成都规划》2019年第3期

李晓江先生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变迁及对成都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重磅】《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图解
【学术交流】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先生莅临我院开展专题讲座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芶正康先生专访——回望天府记忆,展望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