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40年,更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40年。1979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吴友仁先生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一文,首开中国城镇化研究的先河。他在文章中定义了城市化的概念,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了我国城乡面貌的巨变,并预测了本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吴友仁先生不仅是我国城镇化研究的先行者,也是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先驱者。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11月16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了城镇化研究40年暨吴友仁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城乡规划学界的知名教授、学者,以及南大毕业的校友代表参会。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为此次会议致辞,他肯定了南大城乡规划学科对中国城乡规划发展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贡献,并对未来我国城镇化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城镇化研究的范畴调整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引。会中,他做了“从建设和国土部门规划的早期合作看规划”主题报告,并认为,要将乡村振兴纳入城镇化研究的范畴,弱化与户籍挂钩的政策。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崔功豪教授指出,吴友仁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也前瞻性地提出城市群(都市群)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做了“县(市)域城镇化”的主题报告,指出“当下城镇化的发展的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未来人口城镇化将长期保持在70%左右,人口向大城市和县级单元集聚的态势不断强化,县(市)域城镇化地位不断提升等”。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在“中国城市化研究的路径选择”报告中,理性分析了过去我国城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并认为亟需提炼中国城市化实质,凝练中国城市化理论,探讨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之路,输出中国城市化经验。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顾朝林教授做了“中国城镇化研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的主题报告,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国内外研究比较,阐述了未来城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过程研究、理论研究、效应研究等。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学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陈小卉局长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长三角发达省份江苏省的城乡规划实践历程,并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下工作的重点内容、方向、机遇和挑战做出重要分析。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田莉教授做了“土地制度改革下的土地城镇化历程回顾及新型城镇化之路”的主题报告,并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长期制约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二元土地制度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时刻。人口流入地城市,大量靠近城市的集体建设用地成为重要的战略性土地资源。同时也为这些城市未来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此外,南京大学邹亚军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义安书记、翟国方教授、罗小龙教授、甄峰教授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与研究的历程,追忆吴友仁先生的城市研究思想以及科研与教学的难忘经历。最后专家们总结了南大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中国城乡规划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贡献,并展望了未来我国城镇化研究范式和重要方向。

南大规划学科经过40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研究过程持续不断、内容丰富多彩、领域与时俱进。形成了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规划技术、城市区域管理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培养出一批科研、管理、实践的行业英才。2018年城乡规划学科获得了江苏省优势学科荣誉,2019年城乡规划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成立,这些都将为学科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


最后,就当前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多规合一等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一系列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迟、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贤金教授、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毕凌岚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教授等国内20多所城乡规划学科代表院校的专家,以及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梅耀林等规划设计院领导进行了热烈讨论。


专家们肯定了南大规划学科“五年制改四年制”、“本硕贯通”等创新性教改尝试,并且一致认为未来规划人才培养应该更加重视“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面向社会需求,重视价值观教育,重视通识教育。


相关链接 1
新型城镇化要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40年,更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40年。


11月16日,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暨吴友仁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展开讨论。


中国城镇化研究四十年:城市化的本质是现代化

上世纪70年代,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吴友仁教授在文章中写到:“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城市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城市群的过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不高,但也出现了一些城镇群的萌芽,如辽南(包括沈阳、鞍山、抚顺 、本溪等)等城镇群、宁沪铁路沿线的城镇群(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株洲—湘潭—长沙,以及广州—佛山—江门城镇群。它们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这可能是城市化的一种必然现象。”


“这两段话明确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也前瞻性地提出城市群(都市群)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说。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周义安指出,“吴友仁先生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一文,首开中国城镇化研究的先河。他在文章中定义了城市化的概念,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了我国城乡面貌的巨变,并预测了本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后续中国本土城镇化研究打下理论基础。这篇文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成果。”


随着新情况、新问题出现,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将会怎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认为,“目前,城镇化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增长与收缩并存,要将乡村振兴纳入城镇化研究的范畴,弱化与户籍挂钩的政策。城镇化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的根本性改变,在中国,要从农业文明为底色的传统社会发展成现代社会,推动农民转变成公民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耕种从农业进入市场,需要各种要素的参与重组,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原有的解释框架也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未来在现有城镇化当中要坚持三个导向,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现代化不一定只是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实现。第二,城乡融合应该是我们的基本语境。第三,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底线。


城镇化发展:县(市)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

周义安表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是国家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的路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之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学术界的关注。”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镇化发展过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县(市)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


李晓江指出了几个主要问题,“第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认识和行政行为存在偏差,即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发现规划行业、地理行业研究城镇化秉持相对中立的立场,但是许多经济部门在研究城镇化的时候偏于功利,把城镇化作为一种经济增长因素,或者是寻找投资的方向、促进增速的思路。所以,行政层面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推进比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要晚20年。第二,县(市)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地方精英外流非常严重。第三,经济发展动力不充分。”


总结美法德日等国际发展经验,李晓江表示,“缩小地区、层级间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比缩小城镇化率差距重要。用多种政策推进欠发达地区现代化,是促进健康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阶段,要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

随着老龄化与人口抚养压力剧增,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产阶级群体扩大、收入和消费的增长等,城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李晓江指出,当下城镇化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未来人口城镇化将长期保持在70%左右。此外,人口向大城市和县级单元集聚的态势不断强化,县(市)域城镇化地位不断提升等也是新的发展趋势。


从1988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到现在的30多年,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条以土地城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路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长期制约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二元土地制度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时刻。未来要从依赖土地财政工业开发区建设的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这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口流入城市,大量靠近城市的集体建设用地成为重要的战略性土地资源,同时也为这些城市未来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未来推动集体土地改革与租赁住房供应联动,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忽视的流动人口住房问题,而且以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为突破口,也为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机制,实现城乡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田莉说,“推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要从依赖土地财政、工业开发区建设与新城区地产开发的‘土地城镇化’模式转向以流动人口定居、安居为导向的‘人口城镇化’研究。”



相关链接 2

城镇化研究40年暨吴友仁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举办


交汇点记者 王甜


11月16日,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城镇化研究40年暨吴友仁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举办。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40年,更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40年。”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崔功豪表示,中国城镇化发展在这4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之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学术界的关注。


吴友仁:城镇化研究的先行者

1979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吴友仁先生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一文,首开中国城镇化研究的先河。他在文章中定义了城市化的概念,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了我国城乡面貌的巨变,并预测了本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后续中国本土城镇化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成果——


第一个提出现代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第一个前瞻性地提出城市群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理论上为我国城市群政策的制定,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一个提出城市化水平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建立了科学预测城镇化水平模型;


准确预测出我国20世纪末的城镇化水平,在实践上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较早提出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城镇合理规模,切忌“一刀切”;


较早提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吴友仁先生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早期主要聚焦西北治沙、国土区域规划。改革开放后,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城市问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认为,吴友仁还是我国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先驱者,为经济地理学参与治沙、国土整治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我国国土规划、城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和完善以及规划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城镇化研究走过40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是国家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几百年的路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中国城镇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说。


自《关于中国社会城市化问题》论文发表后,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和城市规划界开始将中国城市纳入重要的研究领域。随后,中国城市化研究成为众多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2008年,顾朝林在《中国城市化 格局 过程 机理》一书中系统地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学术论文到国家战略,中国的城镇化研究呼应国家发展趋势;从单一学科到跨界融合,城镇化成为多学科认同的社会共识;在中国地理学会庆祝110周年之际,中国城镇化研究成为地理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吴友仁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城镇化研究也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南大规划学科经过40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研究过程持续不断、内容丰富多彩、领域与时俱进。形成了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规划技术、城市区域管理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南京大学副校长邹亚军表示,城乡规划学科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培养出一批科研、管理、实践的行业英才。去年城乡规划学科获得了江苏省优势学科荣誉,城乡规划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不久前成立,将为规划学科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


顺应规律,城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我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化、大城市化是个普遍规律,规划作为政府对于空间发展和居民点变迁的干预,需要顺应这一规律。”何兴华认为,任何违反规律的盲目干预,都不可能产生想要的结果。“目前,城镇化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增长与收缩并存,要将乡村振兴纳入城镇化研究的范畴,弱化与户籍挂钩的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概念由此提出并成为研究新方向。  


“新型城镇化新在从人的城镇化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明确了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改变城镇化进程中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要求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表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田莉则提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要从依赖土地财政,工业开发区建设与新城区地产开发的“土地城镇化”模式转向以流动人口定居、安居为导向的人口城镇化。


“提炼中国城市化实质,凝练中国城市化理论,探讨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之路,输出中国城市化经验。”如何更好地研究中国城镇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认为,通过比较凝聚理论、持续深入研究特定地区和特定现象且有独立研究立场,是未来城镇化研究继续探索发展的方向。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城镇化发展

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中国城镇化研究40年与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