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智化寺两类宗教元素的体系化组织为基础,考察了明代早、中期典型五方佛曼荼罗中,各类组成部分的秩序。同时,以5类五方佛曼荼罗为重点,分析了诸佛、佛母、天王在宫殿建筑及参礼者视觉感受的影响下,同建筑空间相适应的布局调整和内在逻辑,以及与之匹配的文字、火焰、八吉祥等关联性元素的组织。总结出其对各向视角的整体呈现,以及明代此类曼荼罗设计的复杂化特征。
关键词:智化寺;五方佛;曼荼罗;布局;梵文
智化寺建筑群坐北朝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作为明代早、中期典型的敕赐寺院,呈现出显著的官式特征。寺院现存主要建筑分布于纵横两轴,分别以如来殿和智化殿,以及藏殿和大智殿为重点(图1)。通过两轴核心建筑如来殿和藏殿形制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南北纵轴的主导地位(表1)。总体看来,智化寺造像、绘画、法器中,围绕毗卢佛(含释迦佛)和观音菩萨两类元素的体系化组织反映出同期《华严经》、《法华经》两部经典的重要影响。在整座建筑群中,此类元素的设计则充分显示出对建筑等级的适应。

表1智化寺重点建筑形制与宗教符号的运用(标+、-者存在等级的提升和降低)

图1智化寺总平面、五方佛曼荼罗分布与构成特殊曼荼罗的法器(1.分布在总平面中的5类五方佛曼荼罗/为方便对比,此处将各类曼荼罗格式统一;2、3.转轮藏整体与东北向细部;4.铜钟全貌)
就造像而言,作为纵横两轴核心的如来殿和藏殿均取毗卢佛在上、释迦佛在下的设置,并与智化殿和大智殿所奉观音菩萨形成对应关系。同纵轴相比,横轴诸尊皆与建筑等级相应,进行了简化处理。具体来讲,如来殿二层毗卢佛为三身佛之中尊,首层为独立的释迦佛造像,与智化殿后抱厦所奉水月观音 01 北南相对。藏殿毗卢佛和释迦佛则与转轮藏结合,分别位于顶部和各经屉表面,与大智殿所奉三大士之中尊观音菩萨西东相对。
就绘画而言,以各殿顶部藻井、天花所绘两类曼荼罗为典型,同样呈现出对建筑等级的适应。首先,纵轴两重要建筑均设藻井,且采用象征皇权的真龙。横轴仅藏殿设置藻井,且降为以毗卢佛为中尊的五方佛曼荼罗。其次,纵轴如来殿二层和首层天花分别以五方佛曼荼罗和观音曼荼罗 02 为基础,但为提高等级,分别将中尊替换为时轮金刚咒牌 03 和法身咒牌 04(图2) 05 。智化殿天花则绘五方佛曼荼罗,同横轴藻井相当。横轴藏殿与大智殿天花内容一致,均为略去观音六字真言的观音曼荼罗,与藻井五方佛曼荼罗形成对应。

图2智化寺3类五方佛曼荼罗(1.如来殿二层天花;2.智化殿天花;3.藏殿藻井)
除上述曼荼罗外,智化寺作为法器的转轮藏和铜钟表面,还通过各类真言的分布构成了两类特殊的五方佛曼荼罗,并突出了观音菩萨的重要性(附表1、附图1、附图2)。转轮藏安于藏殿藻井下方,平面呈正八边形。八根角柱之间的经屉上部及其边框自上而下遍书梵字,每方经屉则以顶部所书千字文排列。铜钟悬于钟楼内,铸成于寺院初创的正统九年。06 钟体铭文分上、下两大部分,均设在四维方位,共计8组。铭文以梵字为基础,右下角另增汉字咒名。两类法器梵文内容基本一致,仅在布局上有所区别。07 转轮藏经屉上部梵字硕大而醒目,其中毗卢佛(B1)与释迦佛及观音菩萨(B10、B11)种子字西东相对,与横轴造像相仿;毗卢佛与观音真言(C1-1、H1-1)则转为东西相对。铜钟相应种子字和真言分别在东西横轴和南北纵轴两侧形成对应关系。

附表1智化寺铜钟铭文内容简表(真言名称根据梵文调整,与汉字铭文略有差异)
注:1.B11-B18八大菩萨包括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除盖障、地藏,按《大乘要道密集》之《敬礼正觉如来修习要门》次序排列。2.B19-B24佛菩萨种子字包括燃灯佛、药师佛、炽盛光佛、弥勒佛、文殊菩萨、日光菩萨。3.H1三大士真言包括1狮吼观音2语自在文殊3金刚手菩萨。4.J5汉字咒名误为准提佛母咒。

附图1转轮藏梵、汉文字布局示意(色彩设置表达与铜钟同组梵文的对应关系)

附图2铜钟梵、汉文字布局示意(色彩设置表达与转轮藏同组梵文的对应关系)
明代早、中期北京及周边地区寺院的法器和建筑中,五方佛曼荼罗的运用较为普遍,且多为以种子字表达的法曼荼罗。相对复杂者大体分为3个层次(图2.3)。内层为八叶莲环绕的圆形莲台。中层为与羯磨杵结合的楼阁,以及周边环绕的莲座。08 外层为曼荼罗的结界,由金刚杵表达的金刚墙,以及各色火焰构成。曼荼罗诸尊的基本构成相对一致,一般包括分布于莲台中央和四正方位的五方佛,分布于莲台四维方位的四佛母,以及设在四隅的东、南、西、北四天王(表2)。

表2明代五方佛曼荼罗关联性元素对照
就五方佛曼荼罗的通行模式而言,则居中的毗卢佛面东而坐,其前方为东方不动佛(图3.1)。周边诸尊均面朝主尊,按各自方位顺时针排列。四方四佛自毗卢佛前方的东方不动佛起始,四维佛母则始于东南。四天王自东北向起始,多按东-南-西-北之序,部分则依南-北-西-东四大之序 09 组织。

图3五方佛曼荼罗的通行模式及其现于顶部时的镜像布局(1.红-黄-绿-蓝表达参礼者面对东-南-西-北四向时,曼荼罗中尊与其相迎时的布局;2.与左图上下对应的曼荼罗)
在智化寺如来殿首层的经橱彩画中,绘于大额枋方心内的五方佛四佛母种子字通过横列方式体现出曼荼罗的通行布局。面对参礼者时,9字右起依次为南-Ⅱ-西-Ⅲ-中-北-Ⅳ-东-Ⅰ,形成中央1字与周边8字的组合。在五方佛曼荼罗的通行模式中,自南向展开时,顺时针方向即为此8字。
安于建筑空间内的五方佛曼荼罗所受局限较多。设计者往往会根据建筑朝向,在通行模式基础上对诸尊布局加以调整。同殿内造像相仿,曼荼罗中尊多依视觉感受而与参礼者相迎。因此在合院式建筑中,布于四向各殿的中尊至少会包含4种朝向,并未拘泥于同客观方位的严格对应。
将上述布于四向的4组曼荼罗设在建筑或法器顶部时,为确保上下对应,部分中尊遂上下颠倒,周边诸尊则如星图般镜像组织,形成逆时针的排列方式。这样的做法弱化了建筑内外表面之间的阻隔,仿佛将天界诸尊直接展现在参礼者面前。然而在俯仰之间,曼荼罗的变化已增至8种(图3.2)。
顶部曼荼罗上下颠倒的中尊显然对观瞻不利,敦煌两组五方佛图像便依参礼者的视觉感受而将中尊回转。此类做法虽使毗卢佛面西而坐,但顶部中央图像及其下方造像对参礼者而言均为正向(图4) 10 。就智化寺而言,各类曼荼罗则在多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图4莫高窟西夏第465窟五方佛大曼荼罗和宋代天王堂顶部壁画中的五方佛三昧耶曼荼罗
与同期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寺院相比,智化寺曼荼罗的布局呈现出显著的复杂化特征。仅就五方佛曼荼罗而言,则全部5类均未取通行模式,且无一雷同。其影响因素除上述建筑朝向的限定外,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藻井与天花的逆向组织。在明清宫殿建筑中,藻井和天花一般朝向相逆。如故宫太和殿内,藻井中央坐龙的龙头在上、龙尾在下,天花彩画中的坐龙则与藻井相逆。临朝议事时,藻井对面北而立的臣僚为正,天花则对面南而坐的君王为正。在隆福寺、法海寺等佛教建筑中,藻井与天花则朝向相同,均由参礼者的视觉感受出发。智化寺核心两殿的藻井与天花均朝向相逆,当源自对宫殿模式的套用(图5) 11 。

图5智化寺如来殿、藏殿藻井与天花的逆向组织
其二为诸尊的反向排列,可能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曼荼罗顺时针排列的通行模式,及其现于顶部时的逆时针排列方式。其次是梵汉文字书写格式的差异。梵字依左起横列格式排列,与汉字的右起格式反向。在智化寺转轮藏和铜钟表面,两类文字均有反向排列的做法,很可能对与之关联的曼荼罗造成影响(图1)。
智化寺5类五方佛曼荼罗中,设在顶部的如来殿二层天花、智化殿天花和藏殿藻井构成一致,均含五方佛、四佛母和四天王。其布局不仅各不相同,而且同一曼荼罗中各组成部分的秩序亦不统一,呈现出明显的复杂化特征(图6)。

图6智化寺3类五方佛曼荼罗布局示意/色彩设置与曼荼罗朝向的关系同图3相对应(1.如来殿二层天花;2.智化殿天花;3.藏殿藻井)
如来殿和智化殿均坐北朝南。前者二层天花的五方佛曼荼罗中,五佛朝向与藻井逆向,中尊对面北而立的参礼者而言上下颠倒;四天王布局则与藻井同向。四佛母依东西轴线组织,可能受到毗卢佛面东之序的影响。智化殿天花与如来殿相比,仅佛母的次序和布局发生了变化。12 参考智化寺天王的两种次序可知,此处佛母亦按其所对应的地-水-火-风四大(Ⅱ-Ⅳ-Ⅲ-Ⅰ)之序组织,且与诸佛反向排列。
藏殿坐西朝东。其藻井所绘五方佛曼荼罗中,五佛与佛母的布局并未因设在顶部而取镜像。五佛之中尊字头朝东,对面西而立的参礼者而言属于正向,佛母布局则与五佛相逆。四天王采用镜像布局,同四佛和佛母反向排列。将纵横两轴的五方佛曼荼罗进行比较,尚可看出两类天王恰好形成逆向组织。
智化寺典型的观音曼荼罗包括3类,分布在如来殿首层、如来殿楼梯和藏殿,均绘于顶部天花,其布局则与五方佛曼荼罗形成适应(图7)。如来殿楼梯设在东北和西北两侧,每侧各有两块天花上下相对。四块天花中各类元素的布局略有差异,其中西北侧上层天花保存完好,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暂以此为例。

图7智化寺3类观音曼荼罗布局示意(1.如来殿首层天花;2.如来殿西北侧楼梯上层天花;3.藏殿天花)
如来殿首层天花由中央咒牌、观音真言和四天王构成。中央咒牌和四天王的布局均与二层五方佛曼荼罗的同类元素布局一致。观音真言含六字,其布局较为特殊,被设计者拆分为首尾2字和中间4字。首尾2字设在四正之南北方向,布局与二层四佛相逆。在明代同类图像中,此真言亦多始于中尊字头位置。中间4字设在四维方位,其布局显然套用了二层五方佛曼荼罗中的四佛母。
如来殿楼梯天花主要由中央观音种子字和四隅天王构成。典型的西北侧上层天花中央种子字字头朝西,对自二层面朝东向,拾级而下的参礼者而言为正向。四天王布局与如来殿首层及二层天花两类曼荼罗中的天王布局一致,呈现出整体性的设计思想。13 藏殿天花同样由中央种子字和四隅天王构成,整体关系与布于纵轴天花的两类五方佛曼荼罗趋同。其种子字与藻井中尊相逆,对面西而立的参礼者而言上下颠倒;四天王布局则与藻井中尊同向。
转轮藏和铜钟相互对应的8组真言(C-J)以起始真言为重点,与五方佛和观音菩萨相关者即含6组(图8)。在起始真言之后,另附佛母、护法真言,重要偈语等。诸尊真言长短不一,其组织远较种子字复杂。因此,两类法器以真言构成的特殊曼荼罗仅含五方佛、四佛母两类元素。其中虽然包含四大天王心咒(H3),但悉数设置在同一组之内,与曼荼罗布局无关。

图8智化寺法器中各类元素布局示意/色彩设置与曼荼罗朝向的关系同图3相对应(1.转轮藏真言;2.转轮藏千字文;3.铜钟真言)
藏殿转轮藏将中央毗卢佛真言设在东向,与面西而立的参礼者相迎。同时,亦相当于定义了曼荼罗的基本朝向。由于其他真言的增加,五佛及佛母真言整体设在偏东方位,并未均布于四正和四维。曼荼罗四佛母取四大之序,与中尊朝向一致,并与其上方藻井的佛母布局形成呼应。四方四佛的组织则颇为特殊,不仅次序与通行模式有别,而且布局亦未与中尊统一。如将南-北-西-东四大之序编为1-2-3-4,按照此处佛母的次序(Ⅱ-Ⅳ-Ⅲ-Ⅰ)排列,则转轮藏四佛乃依北-东-西-南之序逆时针排列,与纵轴两类五方佛曼荼罗中的四佛布局相逆。
钟楼铜钟西向的汉字皇图永固牌(K1)与面东而立的参礼者相迎。钟体八耳上方八卦符号的方位亦表明,目前其所悬位置当与原设计相符。然而就曼荼罗而言,则中央毗卢佛真言被设在东北方位。参考其下部北方成就佛的设置推测,此曼荼罗部分被归入纵轴,相当于同面南而立的参礼者相迎。这一设置虽然特殊,却使整座寺院内分布的五方佛曼荼罗得以同面对四向的参礼者形成关联(图1)。铜钟曼荼罗四佛母依次排列(Ⅰ-Ⅳ),仅第4尊被置于下部,其朝向仍与中尊一致。四方四佛同样依次排列(东-南-西-北),与纵轴两类五方佛曼荼罗中的四佛布局形成呼应。
智化寺曼荼罗布局的复杂化特征及同构关系亦体现在与之匹配的文字、火焰、八吉祥等元素中。如上述两类法器内,汉字本身并未统一于右起纵列格式,而整体与梵字的横列格式相协调,并采用右起与左起交替的反向排列方法。转轮藏千字文始于东向,八边整体顺时针排列,与汉字书写格式相符。每一边的9行汉字则左右折返,仅东向前3行同向,可能出于对起始方位的强调(图1.3、图8.2)。同时,同层各行汉字的排列方式保持一致,且末行恰与八边的整体组织相适应。与此相仿,铜钟上、下两大部分的汉字咒名亦反向排列(图1.4、附图2)。
智化寺天花所绘两类曼荼罗中,外层作为结界的火焰多被划分为数份,依黄-绿-红-青4色组织,与地-水-火-风四大相对应。其布局则部分取顺时针、部分取逆时针(图2、图7)。就份数而言,则如来殿20份、智化殿24份,依旧有所差异。藏殿藻井曼荼罗的火焰略有变化,依黄-绿-红-青-白5色组织,与地-水-火-风-空五大相对应(图2.3)。此处火焰仍分24份, 14 整体逆时针排列(图9) 15 。在曼荼罗之下的方井内还设有24片硕大的莲瓣。莲瓣与其宽大的外边缘依四大之色首尾互换、反向排列。16 藻井自上而下的各类元素在色彩组织上遂形成了反向排列的秩序,与其下转轮藏文字的组织方式相呼应。

图9藏殿转轮藏顶部毗卢佛及藻井全貌
在如来殿顶部元素中,藻井与楼梯天花曼荼罗中的八吉祥亦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来殿二层八角井现藏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其内木雕八吉祥目前的安装位置虽然有误,但参考旧照可知,乃自东向起始,依序顺时针排列(图5.1)。八吉祥的起始方位可能与其周边五方佛曼荼罗中的佛母布局相关,受到毗卢佛面东之序的影响。西北侧楼梯上层天花中八吉祥的布局与之相仿,同样自东向起始,顺时针排列(图7.2)。
智化寺所涉五方佛曼荼罗和观音曼荼罗在构成、内容、布局等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较通行模式更为自由。此类调整除与建筑等级的匹配外,还呈现出对参礼者视觉感受的适应。值得注意的是,5类五方佛曼荼罗无一雷同,且涵盖了参礼者面对东、南、西、北四向时的适应性布局。其四方八面、全方位视角的呈现在同期实物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体系化的组织亦具有相应的自洽性。智化寺历代住持属临济宗,故而设计者对各类符号不遗余力的复杂化调整当非针对僧众的观想。其原因可能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对视觉效果丰富性的追求乃至炫耀,由此具有一定的世俗化特征。明代早、中期相关官式建筑中,此类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并不罕见。与清代同类宗教符号更趋程式化的设计相比,充分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张昕,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陈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系主任、副教授。
注释:
01 即“南海大士”,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北平研究院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内一区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66-87.
02 此处观音曼荼罗以观音咒轮为基础,以观音种子字为中心。周边四天王种子字的加入,使之呈现出曼荼罗的属性。
03 曼荼罗中央的毗卢佛种子字似乎挪至四正位置,取代了原有的南方宝生佛种子字。然而,宝生佛与毗卢佛种子字字形相近。从智化殿天花宝生佛种子字的字形来看,此处的调整很可能为笔误。
04 法身咒牌(oṃ bhanantu)首字为发语词或毗卢佛种子字,其后3字合为“语”。语字归入身语心三业,与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对应,属莲花部范畴,同周边观音心咒相呼应。两字结合,亦与装藏时必不可少的佛经及佛之法身(法颂舍利)联系起来。
05 1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提供;2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提供;3北京文博交流馆藏。
06 其形制采用同期通行模式,悬挂结构与永乐大钟颇为相近。
07 目前转轮藏所书梵字漫漶严重,所幸书于上部的梵字(A)内容与铜钟梵字仅存微差,其下各组梵字(B-J)则与铜钟一一对应。
08 楼阁之四门设在四正方位,采用平面与立面结合的表达方式,类似历代版画、石刻中的城市和建筑布局图。四门中央多与东-南-西-北四佛对应,匹配青-黄-红-绿4色。目前藏殿曼荼罗北方以青色覆盖,可能为后期补绘所致。
09 四大即地-水-火-风,“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如是四界亦名大种,一切余色所依性故、体宽广故。或于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或起种种大事用故”,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G]//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9册.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88:3.
10 彭金章,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243、199.第465窟原图诸尊方位有误,此处进行了调整。
11 1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提供。
12 智化殿天花现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虽无旧照可考,但从全寺天花布局的内在逻辑推测,中央种子字很可能与如来殿咒牌同向。
13 西北侧楼梯下层天花漫漶严重,其中央种子字字头可能朝东,与上层相逆;四天王布局可能与上层一致。东北侧两块天花内,诸尊布局整体与西北侧沿中轴线对称,局部略有变化。
14 智化寺铜钟顶部莲瓣和藏殿转轮藏顶部种子字的数量均为24。此处五大共重复5次,结尾仅设4色。
15 北京文博交流馆杨志国提供。
16 类似做法亦见于法海寺大雄宝殿藻井。在明代中、后期的故宫养心殿、咸福宫;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等建筑中,脊部桁檩彩画所绘祥云同样有类似的划分及色彩组织,且多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可能亦与四大相关。
相关链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学术文摘丨智化寺曼荼罗的内容设置与布局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