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工业文化遗产
北京珐琅厂

北京珐琅厂,景泰蓝仿秦陵铜马车
项目位置:北京市东城区
核心物项:原职工食堂;制地机、鳔丝机、手摇梭子机、滚床、烧活大炉、冲压机等机械设备;反映不同时期景泰蓝生产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活)的工具;1956年公私合营原始登记资料、钱美华大师人事档案及设计原稿、珐琅厂老艺人作品拓片等历史档案;景泰蓝制作技艺

关于景泰蓝 /Cloisonné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金属胎嵌搪瓷工艺在中国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品种。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景泰蓝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名列“燕京八绝”之一。然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
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56年,42家私营珐琅作坊和专为宫廷制造景泰蓝的造办处联合成立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
1958年,北京市三个珐琅生产合作社联合成为北京市景泰蓝工厂,同年与公私合营珐琅厂合并为北京市珐琅厂,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了厂名。

建厂之初,珐琅厂就制定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程”“各工序质量标准”等600多年景泰蓝技艺史上的第一批标准,引导传统手工业从经验迈向标准化生产。
2002年,北京市珐琅厂进行了改制,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对原有的生产和销售结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
2012年6月,由珐琅厂承建的国内首座景泰蓝博物馆开馆,以元明清时期制作风格的珐琅器为主,结合多媒体展览方式,为大众不失趣味性与艺术性地展示了中国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景泰蓝博物馆内部展品

2018年,北京市珐琅厂,景泰蓝老物件淘宝大集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北京珐琅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景泰蓝第一家,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具有鲜明的北京地域文化特征、历史痕迹、独特工艺与经营特色。
它是国内景泰蓝行业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工业遗产,是北京近代轻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是一个极富历史影响和研究意义的参照物。
度支部印刷局
项目位置:北京市西城区
核心物项:主工房大楼,钟楼,水塔,专家楼3栋;万能雕刻机,单针缩刻机,手扳凹印机
度支部印刷局即今北京印钞有限公司的前身。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设立度支部,总管财政事务。1908年,度支部创建度支部印刷局。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家采用“雕刻钢版凹印”工艺印制纸币的官办印钞企业,是中国现代印钞事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印制邮票的企业。

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首套钢版凹印纸钞:“大清银行兑换券”,正面印有摄政王载沣头像
度支部印刷局的建立初衷与清政府旨在“收回利权”的币制改革有关。其在清朝工部火药局旧址上兴建,规模和式样上完全仿照美国国立印刷局之成规建设,并花重金礼聘美国的雕刻技师,同时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
辛亥革命以来,度支部印刷局经历了多次更名,最终于2008年作为印钞造币行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定名为“北京印钞有限公司”。

现今的北京印钞有限公司
度支部印刷局建立至今一直在原址进行着生产经营,且留存的历史建筑仍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面貌和格局,是研究中国近代印钞工业的活标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工业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北京珐琅厂&度支部印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