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十五周年,回望来时路,已郁郁葱葱。我余杭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中贯大运河,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探梅胜地超山,有青山村龙坞水库。全区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也一直秉持“两山理念”,着力建设环境山清水秀的高品质大都市新区。
小编特别推出《回望来时路,已郁郁葱葱:一览“两山”理论在余杭大地的生动实践》系列微信,有开篇、有案例、有启示,让我们一起流连青山,徜徉绿水,悟往昔,展未来。







临平创业城聚焦完善都市功能,深化产城融合,打造活力都市新区;未来科技城强化与主城一体发展,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战略核心引领区及创新高地;良渚文化城强化创新创业和生活服务功能,打造杭北副中心;大经山生态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以“全域化、大旅游”战略统领整体发展;大运河文化带,以“运河古镇、湿地田园、航运古道”为特色,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沿线生态修复。以高起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与主城一体化发展。
全区按照产业提升、城乡环境提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畅达、市政设施保障等5类专项行动指导近期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老城有机更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针对余杭区全域旅游、生态廊道、文化体育设施、供排水、历史文化、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研究,适时编制规划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等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按照重大基础设施先行,提升标准、超前布局原则,统筹全区重大设施布局,优化各类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布局;以规划促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余杭启动“千亩水田垦造专项行动二年计划”,大幅提高土地整治的资金补助。通过市场化价格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调动镇街村社积极性,充分挖掘区内资源潜力。两年中,余杭区共计产生垦造水田指标2300亩,旱改水指标990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指标5680亩,成效十分显著。不少村庄因为有了资金保障,村里大办公益事业,并启动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后,成功实现了连片化的规模种植,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破解耕地保护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我区2018年申报2个项目,2019年申报4个项目,涉及我区东湖街道、运河街道、塘栖镇、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等镇街,总面积约39.83万亩,总投资12亿元,建设用地复垦510亩,垦造耕地2326亩,旱改水4084亩,耕地质量提升4578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田3.44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5亿元。全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26万方、建设四好农村路项目374个、立面整治11.7万方、实施五水共治项目1912个。
回顾15年,我区矿山治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至2008年,我区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矿山开发开始集聚压缩,呈现“开采区聚集、限采区压缩、禁采区关停”开发利用格局,并于2006年启动首批61家废弃矿山综合整治,2007年起确立“环境立区”战略,2008年起明确对经营性矿山实行“到期一家、关停一家”“不再新设经营性采矿权”等政策。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1年,矿山到期关停政策强势推进,全区经营性矿山数量从25家急剧下降至7家。矿政管理的总体思路由“保护与保障并重”向“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护优先”转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深入。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经营性矿山数量萎缩,截至2015年,我区已实现经营性矿山的全部关停。生态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完成超过40个历史废弃矿山和破损山体的治理,新增生态复绿面积达近40万平方米;投入各类治理资金近2亿元。矿地综合利用成效初显,特别是仁和獐山矿区通过夷平式开采,累计开发利用建筑石料1.1亿多吨,实现新增建设用地3100余亩,加上周边村庄的整体搬迁,最终形成了近9千亩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块。相当数量的废弃矿山宕底土地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复垦、建设厂房等得到了再利用。











转载:余杭规划和自然资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回望来时路,已郁郁葱葱:一览“两山”理论在余杭大地的生动实践(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