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究竟怎么了?
—— 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三位重量级文人的艺海八日谈,融汇批评家、学者和诗人的多重视角,穿越历史、文学与思想的迷津,用意想不到的思维风暴,为你洞开你想知道的艺术的八个秘密。

西川
咱们今天要谈什么?
李军
上次不是谈的“好”与“坏”吗?也谈过“新”与“旧”。我觉得至少还可以谈两个,一个是“大”与“小”,还有一个是“男”与“女”。其他的你想想。


西川
那我们开始吧。你先说说你是怎么个想法。
李军
我们也可以谈一个艺术与健康或者说艺术与疾病的话题?


西川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是有健康问题的,改天可以谈健康。
尹吉男
不如今天顺势就谈了,改天就没兴趣谈了。(笑)


西川
艺术与健康,艺术一定是不健康的。
—— 对话选自《八日谈·第七日:艺术与“疾病”》

作者简介
尹吉男,艺术史学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当代艺术批评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评议组专家。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李军,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曾任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2016)《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译著《宗教艺术论》(1992)《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担任《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019-)《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主编、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总策展人。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一等奖(2020)。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1963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7)、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2009)、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校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诗集、专论、译著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奖(2018)、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瑞典马丁松玄蝉诗歌奖(2018)、日本东京诗歌奖(2018)等。由Lucas Klein翻译的《蚊子志:西川诗选》曾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2013年度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
目 录
001 / 第一日 从“艺术终结论”谈起
039 / 第二日 平民与平民化
073 / 第三日 真实、原创性和世界
119 / 第四日 21世纪的艺术与资本
144 / 第五日 标准问题:好作品与坏作品
190 / 第六日 “新”与“旧”:水墨画与其他
222 / 第七日 艺术与“疾病”
257 / 第八日 艺术的尺度:“人”与“非人”





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尹吉男 李军 西川 著
中国艺文出版社
2020年5月
ISBN 9789998131415
定价 63.00澳门元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