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7月31日12时至8月11日12时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分别是——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我想告诉总书记,我们就要搬新家了!”
春节临近,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冬日的积雪在明媚的阳光中渐渐消融,大凉山深处的小山村格外宁静祥和,沿着小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就到了村民吉好也求的家。
走进吉好也求家中,堂屋里挂着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阿波波(彝语,表示感叹),真是太激动了!”吉好也求看着照片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去年2月11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时的场景。吉好也求在自家门口热情迎接总书记。总书记一弯腰,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他们家。总书记抚摸着孩子们可爱的小脸,亲切地询问他们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孩子们用普通话一一作答。总书记对吉好也求一家人说:“看着你们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临别时总书记还主动提出与吉好也求一家人合影留念,并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记得把照片送给他。
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为高寒山区,总人口1698人,全部为彝族同胞。村民大多散居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房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1户、789人,贫困发生率46.47%,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这里的乡亲们充满了干劲。2018年,吉好也求用村里的无息产业周转金,购买了西门塔尔牛和母猪,从别人手里流转了3.8亩土地,加上自家的4亩地,全部种上了良种土豆。他通过种植经济林木,养牛、羊、鸡,以及外出打工,一年挣了64000多元,人均纯收入8700多元,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我们大凉山彝族群众,关心我们生活。他的牵挂是一种力量,给了我们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告诉总书记,我们就要搬新家了,村里还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等地整好了,我要多承包几亩地,当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吉好也求信心满满地说。
吉好也求家不远处是村里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充满着彝家风情的新房在蓝天白云下格外亮眼。昭觉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涂荣伟告诉记者,三河村村民居住分散,按脱贫攻坚规划,全村319户群众要实行整体易地搬迁。为此,县里从自然资源部每年为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单独解决的600亩建设用地计划中挤出用地指标,根据村情实际、群众意愿,按照方便群众就学就医的原则,规划了9个安置点。这些安置点已在去年4月27日集中开工建设。
吉好也求和村里的群众一起参加了新村建设,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工地上当砌砖工,一天有200多元的收入。看着新村建设一天天地推进,吉好也求说:“等搬进新家了,他和村民们想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再到彝乡,听乡亲们摆摆现在的幸福生活。”
相较于搬进新家,更让吉好也求开心的是村里马上就要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涂荣伟说,2018年9月,《四川省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2018年实施方案》通过了自然资源部牵头组织的竞争性评审,这是四川省迄今为止投资最大、整治面积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将针对乌蒙山区贫困情况,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和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当地农业科技含量及土地利用率,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根据规划,昭觉将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280亩。三河村就是昭觉县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的第一个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项目设计方案。
尽管土地整治项目要等到3月份才开始,但吉好也求早就盘算好了。他说:“我要多承包几亩地,种土豆和绿肥。绿肥光种子去年就是5元1斤,1亩地可以产出500斤;绿肥的叶子还可以养牛养羊、喂蜜蜂……我要当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与村民们一起发展好产业,过上甜蜜的生活。”



“雪龙”48小时
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雾锁冰山密集区——阿蒙森海。

“雪龙”船以不超过8节船速缓行于浮冰区。实时气象数据显示,当天最低温度零下2摄氏度,风速每秒4.9米,湿度99.8%,海面能见度最低不足200米。

10时45分许,记者从正对船艏的房间窗口望去,前方浮冰忽然“变高”,海面好像突然出现了一道白墙。当冰山轮廓完全展露时,船舶距其仅百余米。冰山超过了10米高的船艏桅杆,触碰了“雪龙”。船桅折断,船艏堆积起冰雪。

雪龙迅即后撤。约摸1分钟,冰山隐入雾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浓雾中突遇冰山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半岛西侧,几乎终年覆盖冰层,被称为世界上最少人问津的海域。同时,阿蒙森海也是南极地区冰架底部融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海平面上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雪龙船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该海域执行综合调查任务。

此前,考察队已完成阿蒙森海清水区全部12个大洋作业站位,于北京时间1月18日晚驶入海冰密集区,开展剩余站位综合调查。冰区航行以来,阿蒙森海一直阴沉着脸,笼罩海面的大雾,就像挥之不去的谜团,在雪龙船航线上时聚时散。

1月19日,雪龙船所经海域风速小、湿度大,雾气愈发浓重,目测能见度在200米~2000米之间变化不定。10时45分左右,值班驾驶员和水手在驾驶室正常进行冰区航行及瞭望。此时,密集浮冰如同一片片巨大的白色荷叶,漂满了海面。雷达屏幕上,浮冰与冰山皆显示为黄色斑块,需驾驶员配合肉眼观察才能准确识别。行至密集冰区,满屏皆是黄色亮斑,让人无法分清哪些是冰山,哪些是浮冰。

受突然而至的浓雾影响,值班驾驶员在望远镜中发现船艏方向一座平顶冰山时,距离仅百余米。驾驶员随即全速倒车,10时47分,雪龙在惯性作用下,船艏前桅首先触碰冰山。影像资料显示,该冰山周围存在大块漂浮冰块,船速在破冰时进一步减缓,发生触碰时船速约为3节。

无论是考察队领导回看监控视频后分析,还是值班驾驶员回忆,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细节——船舶抵近冰山时没有随意调整航向。轮机长周豪杰告诉记者,如果当时船稍稍改变航向,以侧面接触冰山,船艏侧下方的水舱、油舱都可能破裂进水,将严重影响船舶安全。而”雪龙”作为一艘破冰船,船艏甲板是全船最坚固的“盾牌”。驾驶员在极短的反应时间内果断操作,以船艏正面“对抗”冰山,最大限度减少了船舶可能受损的程度,同时在触碰发生前全速倒车,为船舶紧急制动、退出危险区域赢得了主动。

触碰发生3分钟后,考察队启动了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清点并了解人员情况,确认所有在船105人均状况良好,人员无受伤情况。

雪龙号倒车退至浮冰区,随即开展安全检查。经查,船舶动力设备、主辅机及轴系、通讯及导航设备运行良好;压载水舱、油舱情况正常;仅船艏甲板区域冰雪堆积,并压覆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经估算,冰雪堆积约400立方米,重量约250吨。

48小时恢复航行

如果将雪龙船比作一辆汽车,此次触碰冰山类似车辆追尾,受损的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则相当于汽车前部保险杠。现在,“保险杠”被完全压在了积雪与碎冰之下。

触碰发生半小时后,考察队组织人员开展铲冰除雪作业。作业人员分为4组,每组8人~9人,24小时轮番上阵。

队员兵分两路,一组人手持冰镐、铁锹从船舷两侧开始“愚公移山”。冰山表面震落的冰雪经多年累加,致密坚硬。挥镐敲冰就像开山一般,冰镐时常只能在冰面留下一道白痕。队员们需徒手搬运好不容易凿下的冰块,并将碎冰一点点抱到船舷抛之入海。

另一组人迅速启用船艏两台未受损吊车,开始挪运大块冰体。几名队员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系扣安全绳,爬上了“小山”顶端,先用冰镐挖出沟槽,分离出块状碎冰,再用吊绳捆住冰块,起吊后将其移向船舷外侧,冰块凭自重脱落入海。很快,又有队员打开高压消防水枪,快速清除残雪,防止甲板湿滑产生安全隐患。

此番作业如是反复,历经两个昼夜,船艏积雪基本清除,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重见天日”。

铲冰除雪的同时,考察队密切关注着船舶状态,每小时检查一次关键设备和部位,包括主机等动力设备、通讯导航以及船底各舱室有无渗水等情况。初步确认船舶状态安全之后,考察队又出动空中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双管齐下查勘船艏区域水上部分及艉部水下舵机区域,经查皆无受损。

考察队现场评估后认定,雪龙船舶状况正常,可排除发生危及人员、船体安全的险情。北京时间1月21日11时许,雪龙恢复航行,驶向安全水域。

雪龙驶向长城站

雪龙触碰冰山后,考察队的情况牵动着国人的心。自然资源部迅速响应,遵循“人的安全是第一位”原则,全面部署指导船舶自检,制订多种应急预案,确保应对措施及时、有效。

1月22日,根据应急工作方案,考察队乘雪龙船从阿蒙森海当前位置驶往长城站,航渡期间已恢复开展走航观测。雪龙抵达长城站后,国内将安排船舶专家小组登船,给船舶全面“体检”,为考察队保驾护航。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辑:郑雅楠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