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7月31日12时至8月11日12时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参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分别是——
“雪龙”船以不超过8节船速缓行于浮冰区。实时气象数据显示,当天最低温度零下2摄氏度,风速每秒4.9米,湿度99.8%,海面能见度最低不足200米。
10时45分许,记者从正对船艏的房间窗口望去,前方浮冰忽然“变高”,海面好像突然出现了一道白墙。当冰山轮廓完全展露时,船舶距其仅百余米。冰山超过了10米高的船艏桅杆,触碰了“雪龙”。船桅折断,船艏堆积起冰雪。
“雪龙”迅即后撤。约摸1分钟,冰山隐入雾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浓雾中突遇冰山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半岛西侧,几乎终年覆盖冰层,被称为世界上最少人问津的海域。同时,阿蒙森海也是南极地区冰架底部融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海平面上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雪龙”船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该海域执行综合调查任务。
此前,考察队已完成阿蒙森海清水区全部12个大洋作业站位,于北京时间1月18日晚驶入海冰密集区,开展剩余站位综合调查。冰区航行以来,阿蒙森海一直阴沉着脸,笼罩海面的大雾,就像挥之不去的谜团,在“雪龙”船航线上时聚时散。
1月19日,“雪龙”船所经海域风速小、湿度大,雾气愈发浓重,目测能见度在200米~2000米之间变化不定。10时45分左右,值班驾驶员和水手在驾驶室正常进行冰区航行及瞭望。此时,密集浮冰如同一片片巨大的白色荷叶,漂满了海面。雷达屏幕上,浮冰与冰山皆显示为黄色斑块,需驾驶员配合肉眼观察才能准确识别。行至密集冰区,满屏皆是黄色亮斑,让人无法分清哪些是冰山,哪些是浮冰。
受突然而至的浓雾影响,值班驾驶员在望远镜中发现船艏方向一座平顶冰山时,距离仅百余米。驾驶员随即全速倒车,10时47分,“雪龙”在惯性作用下,船艏前桅首先触碰冰山。影像资料显示,该冰山周围存在大块漂浮冰块,船速在破冰时进一步减缓,发生触碰时船速约为3节。
无论是考察队领导回看监控视频后分析,还是值班驾驶员回忆,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细节——船舶抵近冰山时没有随意调整航向。轮机长周豪杰告诉记者,如果当时船稍稍改变航向,以侧面接触冰山,船艏侧下方的水舱、油舱都可能破裂进水,将严重影响船舶安全。而”雪龙”作为一艘破冰船,船艏甲板是全船最坚固的“盾牌”。驾驶员在极短的反应时间内果断操作,以船艏正面“对抗”冰山,最大限度减少了船舶可能受损的程度,同时在触碰发生前全速倒车,为船舶紧急制动、退出危险区域赢得了主动。
触碰发生3分钟后,考察队启动了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清点并了解人员情况,确认所有在船105人均状况良好,人员无受伤情况。
“雪龙”号倒车退至浮冰区,随即开展安全检查。经查,船舶动力设备、主辅机及轴系、通讯及导航设备运行良好;压载水舱、油舱情况正常;仅船艏甲板区域冰雪堆积,并压覆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经估算,冰雪堆积约400立方米,重量约250吨。
48小时恢复航行
如果将“雪龙”船比作一辆汽车,此次触碰冰山类似车辆追尾,受损的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则相当于汽车前部保险杠。现在,“保险杠”被完全压在了积雪与碎冰之下。
触碰发生半小时后,考察队组织人员开展铲冰除雪作业。作业人员分为4组,每组8人~9人,24小时轮番上阵。
队员兵分两路,一组人手持冰镐、铁锹从船舷两侧开始“愚公移山”。冰山表面震落的冰雪经多年累加,致密坚硬。挥镐敲冰就像开山一般,冰镐时常只能在冰面留下一道白痕。队员们需徒手搬运好不容易凿下的冰块,并将碎冰一点点抱到船舷抛之入海。
另一组人迅速启用船艏两台未受损吊车,开始挪运大块冰体。几名队员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系扣安全绳,爬上了“小山”顶端,先用冰镐挖出沟槽,分离出块状碎冰,再用吊绳捆住冰块,起吊后将其移向船舷外侧,冰块凭自重脱落入海。很快,又有队员打开高压消防水枪,快速清除残雪,防止甲板湿滑产生安全隐患。
此番作业如是反复,历经两个昼夜,船艏积雪基本清除,船舶前桅及周边防浪板“重见天日”。
铲冰除雪的同时,考察队密切关注着船舶状态,每小时检查一次关键设备和部位,包括主机等动力设备、通讯导航以及船底各舱室有无渗水等情况。初步确认船舶状态安全之后,考察队又出动空中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双管齐下查勘船艏区域水上部分及艉部水下舵机区域,经查皆无受损。
考察队现场评估后认定,“雪龙”船舶状况正常,可排除发生危及人员、船体安全的险情。北京时间1月21日11时许,“雪龙”恢复航行,驶向安全水域。
“雪龙”驶向长城站
“雪龙”触碰冰山后,考察队的情况牵动着国人的心。自然资源部迅速响应,遵循“人的安全是第一位”原则,全面部署指导船舶自检,制订多种应急预案,确保应对措施及时、有效。
1月22日,根据应急工作方案,考察队乘“雪龙”船从阿蒙森海当前位置驶往长城站,航渡期间已恢复开展走航观测。“雪龙”抵达长城站后,国内将安排船舶专家小组登船,给船舶全面“体检”,为考察队保驾护航。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辑:郑雅楠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公示,我社两件作品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