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在行动
2017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街区整理。通过系统设计与整治修补,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如今,街区更新“绣”出城市新气象,一个充满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宜居舒适的西城正在稳步推进中……
秋风徐徐 阳光明媚
走在西城的大街小巷,有种悠然自得的惬意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宜居、舒适

2017年
西城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街区整理
通过系统设计与整治修补
改善人居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三年来
一个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
城市更加有温度的新西城
展现在我们面前
⬇⬇⬇
建筑讲历史
守得住历史记忆,记得住乡情乡愁
今年8月份,西城区各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一起参观了福州新馆,感受历史。

福州新馆
2019年12月,随着《禁烟英雄林则徐》主题展的开幕,西城区级文保单位林则徐故居福州新馆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北京又增添了一处依托历史遗迹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走进来的文化空间。

《禁烟英雄林则徐》主题展
福州新馆位于西城区骡马市大街51号,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林则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员筹资购置的同乡会馆,也是林则徐在京任职7年(1813-1820)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

福州新馆内景
同很多文物一样,福州新馆后来成为大杂院,居住着几十户居民。2019年福州新馆启动修缮,修缮后作为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使用。

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之一,西城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辖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遗存数量大、种类多、特色鲜明,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之一,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更是北京之最。

《禁烟英雄林则徐》主题展
福州新馆的腾退与活化利用也只是西城区老城保护与复兴的一个缩影。

福州新馆
2019年底,西城区启动了责任规划师制度,借助专业力量,留住老砖、老瓦、老物件、老风貌、老韵味。
街区可漫步
用加减法算出“胡同慢行系统”
2018年,椿树街道对西琉璃厂街区内10余条街巷开展了集中整治,完成了10余条胡同沿街“零”违法建设和“零”机动车停放。在此基础上,街道责任规划师建议建设“胡同慢行系统”。

椿树街道“胡同慢行系统”
于是,围绕以安徽会馆为中心打造的西琉璃厂文保区,椿树街道建成了西城区首个“胡同慢行系统”。

胡同整洁有序,舒适宜居
该“胡同慢行系统”连接起琉璃巷、铁鸟胡同、兴胜胡同、后孙公园胡同和万源夹道等7条胡同,全长约1公里,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柳巷

铁鸟胡同
李奶奶
以前在这胡同里,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安全。
说起家门口的胡同,住在后孙公园胡同的李奶奶深有感触,慢行系统建成之前,胡同里的机动车来来往往,孩子们一不小心就容易磕了、碰了。

胡同环境有了提升

街坊邻居们在胡同里闲坐唠家常
自从胡同慢行系统建成之后,孩子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多了,还能在胡同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老年人也可以和老街坊们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种种花草、唠唠家常,街坊四邻别提多高兴了。
城市有温度
“岸边”居民与水的和谐共生
什刹海,这片区域与水相伴而生,住在“岸边”的居民也在探索着与水的和谐共生。

什刹海水域
西海、后海与前海并称为什刹海,是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古老水域。相比于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因为商家少、游人少,景色更为清幽。


西海景色清幽,美不胜收
打小就生活在鸦儿胡同的马阿姨说:“由于游客太多,以前附近的居民晚上遛弯不太喜欢去前海和后海,但是西海有3处堵点,无法环湖一周行走,再加上湖岸周边没有整修,也不适合老人遛弯。”

西海的迎春花开了
什刹海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团队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周边常住居民反映缺少一个漂亮安静的休闲公共空间,于是,经过前期考察走访,责任规划师团队选定了西海这片区域。

西海湿地公园
在建设中,结合休闲空间和环湖步道建设,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三方面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围绕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进行呼应和外延,将原有什刹海入水闸口进行恢复性展示,并将历代描述什刹海湿地的诗文及老舍先生笔下的积水潭予以表现。

郭守敬纪念馆
打通环湖步道,疏通3处堵点,拆除违章建筑,新建敞轩及绿水亭,增设两座浮桥,同时新建7处总计1000平方米的环湖观景栈道。


环湖步道
结合改造恢复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约20000平方米的水生种植区,新增500平方米野鸭岛和2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恢复湿地生态;对3.5公顷环湖绿地补种树木,丰富景观,提升品质。

草木成趣,野鸭嬉戏,生态环境提升
如今
街区更新“绣”出城市新气象
一个充满
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宜居舒适的西城正在稳步推进中
内容来源:北京西城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建国以来的北京水源建设——修建水库和引水渠
北京地名 | 金鱼胡同的世纪风雨
故宫600年苏轼大展终于亮相:一起走近“千古风流人物”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在行动 | 街区更新“绣”出城市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