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雍茶话
ChongYong‘s Talk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城市工作关键环节。近几年社区建设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12月25日下午,聚焦以“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为主题的主题沙龙活动在崇雍客厅举办。本次沙龙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愿景集团、天府社创中心开展了社区建设经验分享活动,探讨了通过社区空间建设、服务供给、社区治理与运营等多元方式实现社区环境品质的提升,从而为人民建设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好社区。
会议场景
致开篇语
陈振羽在开篇中指出,社区是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是建设人民幸福家园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社区建设工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此次沙龙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围绕“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一题,在完整社区建设、社区更新、社区服务、社区数智平台等方面,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好房子、好社区”等社区层面相关政策更好的落地,如何进一步做好社区品质提升、可持续运用、有温度的服务等有意义的社区建设议题。
陈振羽最后指出,作为规划设计人员,尽管体会到目前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希望通过这次的沙龙活动能够在更好地做好基层社区建设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一些答案。
专题分享
《存量更新时期完整社区建设实施路径探索》
报告开篇指出:从最早的居住区到完整社区,从“住有所居”到“房住不炒”,中国经历了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到存量提质更新阶段,居住区和社区的概念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完整社区是我国进入城镇化下半场,从增量建设时期转入城市存量更新时期社区建设方法转型的重要探索。
结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完整社区”系列工作的推动,围绕存量更新时期社区建设实施路径,分享了从社区体检评估、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设施补短板、小微空间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开展的实践项目经验和不同的社区建设模式。并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首先,接天线——构建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强调顶层设计,突破以往社区“重建设、轻管理、难更新”的局限,为完整社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二,聚地气——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路径。形成多方参与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更新。
第三,有人情——聚焦居民需求提升服务水平。通过社区体检精准把握不同人群需求,明确建设方向,提高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社区的建设将持续聚焦居民需求,通过多方协同治理,不断优化社区空间和服务,促进社会融合和资源共享。未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建设成为有温度、可持续的“好社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不同禀赋的社区多元化的更新路径》
社区更新在全国各地持续推动,催生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范例。结合愿景集团近年来的社区更新项目,黄哲霏认为尽管这些社区更新项目在的环境美化与业态升级方面展现出相似性,但其背后的操盘人的身份与能力的不同,决定着项目的投资回报逻辑与运营逻辑的不同,进而对项目的可持续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报告提出了三种路径。
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路径。政府的管理与服务需要纵深优化,并且持之以恒。既要擅长在在体制内有效争取各类资源,又要精通市场化运营之道,洞悉民众所需,才能确保社区的更新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二是,市场化推动的路径。这需要操盘人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以及专注能力,秉持长期主义的态度,精心策划并运营好每一个项目。他们需灵活运用商业逻辑解决社区运营的现金流问题,同时也要保持耐心,静待长期深耕后带来的社区红利。
三是,专业技术驱动的路径。这强调设计师要有开放包容和主动破圈的能力。他们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手段,而是主动向社区商业运营、社群运营、内容运营等多个维度延伸,以专业能力为纽带,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报告最后提出,作为社区建设智库中的一员,深入了解每个社区背后的资源禀赋以及所链接的操盘人的特点也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提出可落地、可实施的建议。
《让社区成为家的延伸
——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社区服务生态》
报告开篇指出,美好社区是为满足“人”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过去,社区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重物轻人”“重投轻营”以及“重建轻管”的问题。如今,为提升社区品质,应当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为使用者打造满足其需求的高品质社区。报告首先从城市发展转型阶段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入手,通过“三个面向”,即“需求”“空间”“运营”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有温度的社区服务,切实将社区空间建设成为市民空间,以此重塑生活价值并维护空间正义。
首先是要系统摸清使用者真实需求,充分考虑人口结构、行为特征、空间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以实现社区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服务内容的精准供给、服务结果的精准评估。其次是要探索空间潜力挖掘路径,关注增值收益价值捕捉,通过运营前置等方式,更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社区“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机制。最后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型,建立受益者共同决策的机制,通过场景的有机集成,在有限资金和可持续运营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使用者需求,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报告强调,社区建设应回归“以人为本”理念,让社区成为家的延伸,实现社区服务的精准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空间正义与生活价值重塑,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与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住房研究工作多源数治(智)平台1.0
——工作场景及未来畅想》
黄睿结合自身在大数据中心的工作,围绕社区品质提升,介绍在数智平台构建中的思考与展望。报告开篇提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重要论述旨在通过数据要素资源价值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借助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为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为了更好地构建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促进数据应用的共享和推广,同时强化对城市住房及社区的有效治理,本研究基于1个数据基础优势、2个真实需求以及2个日常工作反思,提出构建《住房研究工作多源数治(智)平台》。该平台初步整合了社区相关历史与现状数据,覆盖人群画像、空间画像和活力画像三大板块,提供社区生活圈内的居住人群、建筑规模、配套设施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分析特定社区的特征,为城市治理提供精细化研究成果。
未来,该平台将扩展至6级4类4板块的基本框架,将研究尺度进一步细化到生活圈及小区边界,形成市-区-街道-社区/村-生活圈-小区6级研究范围,关联人口、土地、房屋、社会经济等要素,聚焦全口径住房、保障房、居住区、城中村四大板块问题。针对从不同尺度、不同住房产品和不同关键问题,提供数据分析结果,以支撑城市治理的决策。后续将进一步探讨数智平台的体系构建完善和工作应用推广路径,以不断提升平台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住房与社区建设。
圆桌讨论
圆桌会议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主任工程师游鸿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院长陈振羽、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王崇烈、天府社创中心运营负责人解晶、愿景集团副总裁、总设计师江曼等业内专家进行圆桌对话。进一步围绕“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主题进行热烈深入交流。
王崇烈指出,当前进入存量发展与城市运营阶段,传统以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规划方式,在社区营造或城市运营中逐渐显现出局限性。未来的规划设计需注重场景化和精细化,以应对不同年龄、不同场景和多元需求的挑战。探索适应新时代的规划技术方法,聚焦于居民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将是规划的重要方向。
如何建设有温度又可持续的社区?王崇烈认为,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它是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和有温度社区的关键。一些社区通过团结的居民氛围增强了凝聚力,甚至间接影响了房价。规划应该与社区治理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社区居民、物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与治理当中,让社区变得更有温度,从而形成基于真实需求的规划模式。其次是经济的可行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撑。未来规划需平衡社区维护成本与服务品质,确保居民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买单。通过量化社区凝聚力、物业服务品质等隐性和显性价值,确保经济可行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行。
解晶从经营天府社创中心的视角,首先探讨了最好的社区是什么样子?这个话题也是天府社创中心在经营两年多的时间中一直都在思考的。一开始从期待社区要保安好、保洁好、停车位多、环境好等基础建设,转变成为在社区中所有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关注、被处理、被资源投放等一个个动态的场景,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生态。
天府社创中心在大量的培育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最初的时候是以重复采购为主,但今年的商业采购比重陆续增加,因此我们投放在社区的项目,如增加停车位,提升社区安保等以看见结果为导向的显性需求,逐渐转变为形成共识的项目。如今社区的产品比较集中于信息治理、从机制上解决物业问题,以及例如“串门计划”等,把年轻人带进社区成为社区合伙人。
基于天府社创中心与地产开发的合作中发现,解晶认为这两年多的变化是通过商业做公益。过去是通过捐助的方式去做公益,如儿童友好、宠物友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趋向于做场景的方向,但是从去年全国推广的项目中可以看到,大量做社区生态的商业涌现,如善淘慈善商店、社区食堂等。对于公益的认识已经从单纯“捐点钱”到“我要下场”,把公益融入到产品中,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做公益。这种趋势在解晶看来是极佳的调整。
江曼首先提到,设计是为最终使用者服务。设计角色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设计转变为一种架构师的思维方式,以全局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演变成新的商业模式。建筑师负责制实际上是架构师负责制。架构师更偏向于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在城市更新中,除了建设还有保护、治理、运营、公益等多种维度,因此更加需要架构师思维,而不是技术方案思维。
江曼还分享了愿景集团成立之初的一些项目实践经验。第一阶段是请具有社会组织能力的人住在社区中。在愿景集团成立之初,物业进驻社区,聘请名为“边边女侠”的社工来做社会治理和社会调查。由“边边女侠”搬到社区中,成为业主,作为一个种子原点带领愿景物业的同事,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中成立了包饺子、买玩具等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第二阶段是请项目成员住在社区中。在深圳市元芬村更新改造项目中,所有愿景的同事住在社区中,成为了社区的一份子,他们站在使用者同时也是运营者的角度对社区进行了更好的建设。这些以躬身入局的地方创生方式作为一种社区建设经验是十分有价值的。
沙龙总结
本次沙龙探讨了在提质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建设“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展开热烈讨论。从近年来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建设好社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共同发力优化社区建设的品质,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基层治理,并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最终让社区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崇雍客厅&地址

活动策划、组织、报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老城街区更新的精明实施”(崇雍茶话第2期)主题沙龙纪实
“南北对话: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街道工委书记讲更新”(崇雍茶话第1期)主题沙龙纪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可持续、有温度的好社区”(崇雍茶话第3期)主题沙龙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