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陈毅以非凡的胆识三进泰州城,成功建立苏中苏北地方统一战线。1940年10月,粟裕指挥威震中外的黄桥决战,奠定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及苏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基础,跻身中共创建的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更是在泰州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结缘,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被誉为我党统战工作的“泰州经验”。
如今,在三进泰州谈判成功80周年、黄桥决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为纪念两位革命家,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为陈毅粟裕雕像(1993年由原中央美术学院时宜教授设计塑造)建造一处纪念广场,以供市民游人观瞻怀望。
选址
雕塑由于自身强烈的纪念性,其选址便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选址在方便市民观瞻的同时,还可激活城市空间,逐步形成城市记忆。陈毅粟裕雕塑原位于泰州汽车客运西站前广场,其环境尺度过大,对比之下雕塑体量较小,两者并不协调。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陈毅粟裕雕塑进行搬迁,营建更加宜人的的纪念空间和广场环境。
在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和江苏省规划院各方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纪念广场项目最终选址于海陵区东进东路与鼓楼北路交叉口,原坡子街绿地东北角,场地面积约680㎡。其考虑有三:第一,空间尺度适宜,有利于雕塑本身的展示和凸显,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尺度,拉进雕塑与市民的距离;第二,此处紧邻东进东路,呼应了陈毅粟裕东进作战的事迹,场所精神相符合,意义重大,也利于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瞻;第三,场地中原有植被丰茂,具有很好的景观环境本底,可以很好地衬托出作为主景雕塑。
纪念广场设计范围
纪念广场改造前
设计
在慎重选址的基础上,本次设计从环境融合、细节推敲和文化融入三大方面切入,强调红色文化、凸显雕塑效果、烘托纪念氛围。
01
环境融合
场地南侧现状植被植物茂密,拥有极好的绿色本底,为更好地因借环境,设计采用前开后合的空间组织方式,将场地北侧作为主要硬质开放空间,并将雕塑布置在视觉焦点和空间重心位置,现状香樟则作为雕塑背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优质的自然本底,突出雕塑的展示效果。软硬质边缘设计为自由的曲线,以更为柔和与动感的手法,形成场地特有的形式美感。
方案空间结构图
02
细节推敲
为获得最佳的景观视觉效果,方案设计对各方面细节进行了反复地推敲比选。在基座设计方面,基座平面采用五边形的形式,上下宽中间窄,使基座视觉上相对轻盈简约,并对基座高度进行推敲,将行人瞻仰雕塑时的视觉仰角控制在20-30度之间,保证游人观瞻舒适。在铺装方面,设计采用条形毛石错缝拼接,形成强烈的动态效果。在材质方面,基座和地面整体采用灰白色调,烘托深色雕塑本身,基座干挂石材采用荔枝面形式,强化了细节感受。最后,设计同样考虑了夜景效果,通过基座射灯、台阶地灯、背景照树灯等多种灯光形式,对广场夜景进行烘托和亮化。
雕塑瞻仰视角推敲
03
文化融入
红色文化的融入是重中之重,本次设计同样综合采用了多种手法层层烘托:其一,数字隐喻,雕塑基座之下设置三层圆形台阶,呼应三进泰州的历史事迹,基座顶部距离广场地坪1939mm,暗示了陈毅于1939年初次进入泰州城的时间;其二,种植设计,在原有香樟下补充种植造型五针松、红梅、早园竹,以松竹梅表达革命精神,同时灌木种植杜鹃(映山红),在春夏开花季在雕塑背部形成一条醒目的红色飘带,强化场所的红色氛围;其三,文字表达,基座朝北沿街一面则安装黑色花岗岩石板,其上刻字,由泰州文史专家提供文字内容,概述陈毅粟裕在泰州的革命功勋。
方案平面图
方案鸟瞰图
呈现
2020年9月30日,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陈毅粟裕纪念广场如期完工,呈现效果很好地实现了设计预期。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副市长徐克俭为雕塑揭幕。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戴庆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申俊才、副主任李良,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张爱华,海陵区领导孙群、刘剑波、刘燕、肖六林,文史专家陆镇余、黄炳煜,省规划院风景所所长么贵鹏,及各界群众代表参加揭幕仪式。
本次泰州市陈毅粟裕纪念广场景观工程设计细节精致,意义重大,通过城市现状绿地微更新和再利用的手法,重塑出全新的红色文化地标,传承了地方红色记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江苏省规划院风景所也将继续深耕景观空间更新、风景地标打造、文化景观传承等业务板块,为人们设计更加优质的城乡风景环境。
最终呈现效果
文 | 卢喆 风景与旅游规划设计所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泰州缘•战友情——陈毅粟裕纪念广场景观更新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