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缘起
2006年,笔者参与西递新村规划前期调研时,参观了宏村、西递等村落,场景历历在目,那些建筑相对密集、街巷水系清晰、空间格局完整的徽州古村落让我印象深刻。在逐渐认识、熟悉徽州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宣传,还是谈资,防盗都成为徽州古村落重要的信息支点,高大厚实的马头墙更是成为徽州古村落防盗“广为人知”的显著标志。
掀开徽州古村落的面纱,可以发现:由于地理迁徙形成的居安思危意识、人口结构造成的弱势群体为主、历史动乱引起的外扰内患、商业经济决定的守成法则等因素的影响,徽州古村落对防盗防匪等犯罪预防问题十分重视。那么,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建筑显在标志外,犯罪预防是否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古村落规划布局,犯罪预防与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从学科交叉的角度也许可以追究其中的答案。
2
探索点
徽州古村落空间内涵丰富,从犯罪预防角度研究徽州古村落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探索点,如区域地理、空间结构、安全机制、环境印象。本文是众多探索点中的一个,即从犯罪预防的角度探寻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的共有特征,还希冀从例外视角总结徽州古村落的独特结构形式和规划价值。
3
内容概要
3.1 空间秩序
3.2 交通组织与空间阻尼
在徽州古村落交通组织中,增大空间阻尼主要是通过控制可达性和可视性两个方面来增大犯罪行为难度。
3.3 建筑布局
二是联系通达和匀质监视。大型民居单个宅第之间以通道、走廊、门洞相互联系,还设有连廊、便门和暗门,以环道划分分区和单元,利于界定空间和自然匀质监视。
4
主要结论
空间是各种聚落事件的发生平台和媒介,事件演变在三维层面上体现为独立空间之间的位置和关系,并形成空间结构:空间秩序、交通组织和建筑布局。徽州古村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系统,研究发生于空间系统下的犯罪行为,必须考虑到空间之间的位置和关系。
从空间结构与犯罪预防的关系看,徽州古村落在空间秩序上表现出位置和组织强化、导向和形式弱化的特征,在交通组织上表现出路网阻尼和通道阻尼增大的特征,在建筑布局上表现出网络复杂化和布局有机化、联系通达和均质监视的特征。
5
研究思考
徽州古村落作为传统人居环境的重要代表,在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形式背后,有着犯罪预防等安全考量,这种考量是古代人民在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下的智慧结晶。
二是重视传统人居环境的系统性研究。人居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完整的系统。因此,其保护和研究都要重视其系统性。首先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即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策略,将其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纵横、交叉研究。其次是融合科学前沿的技术方法。可以将实地勘察、文献爬梳、模型比较等传统方法与3S、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撰稿:王益
原文介绍
《从犯罪预防看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刊于《城市规划》2020年第12期P87-94页
王 益,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副教授。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活动资助项目成果。
【原文下载】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点击文尾“阅读原文” 或 识别二维码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从犯罪预防看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