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70岁老住户和新锐设计师共享幽静院落,80多年的老宅里开起95后追捧的文艺咖啡馆……南京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最近成了“网红”,尚未正式开街,已是人气渐热。当然,小西湖成“网红”可不仅靠颜值,而是这里留住烟火气的老城保护新路径!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小西湖片区的民居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60余年的岁月洗礼,这里成了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老旧棚户区。2015年相关部门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决定探索全新思路,不搞大拆大建,秉持“注重历史保护,留住城市记忆”的理念。这其中,改造者最看重的是“人”在改造中的地位。因为,老居民和老建筑、老街区一样,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传承。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正在“孕育”中的全新的小西湖片区,虽然颜值焕然一新,但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未曾改变,老城南原住民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得到了保留——首先在维持建筑原有结构和样貌的基础上,利用钢网对危房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加固;同时为整个片区设置地下综合管廊,所有的给排水、电、网络、煤气全部通过管廊接入居民家中。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小西湖片区810户在籍原住民,近一半选择了留下。堆草巷31号院落,张德恕和陈鸿荣两家选择了留下。院落后半部分将改造成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东南大学专家别出心裁设计出“共生院落”,让老人居住和年轻人工作同处一个屋檐下,做好邻居。在腾迁的空屋中,街区则引入咖啡馆、24小时书店等新业态,增强了整个街区的活力。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春节将至,街区出新接近尾声,很多老住户陆续准备搬回来了,满怀欢喜地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着准备。(陆威)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来源:新华日报

审核:陶乐

审稿:杨丁丁

发布人:潘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老街微改造,带着“烟火气”重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