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主编絮语】规律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媒体立即作出解读称,中央提出“六个要”,既说明中央对于城市工作的重视,也是为“十三五”期间指导各地城市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的确,大家很习惯中央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视,“三农”始终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理由很简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等重大话题,因而,“无农不稳”始终是最基本的决策理念。虽然我们同时意识到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认识到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对于户籍等制度安排提出了改革的诉求,但是,在非农产业、城镇、市民等紧密相关的系列话题上,显然还缺乏深刻的认知,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

这种认知最基本的是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自从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50%的统计学门槛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实际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影响极其深远的变化。

从城镇化的国际规律来看,一般讲50%作为一种象征性标志,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城市社会。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门槛上,门槛内是五千多年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着农业生产;门外是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标志的城市文明。从GDP贡献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所占比重早已不是主体,更从2014年开始跌至个位数,仅为9.4%,当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产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城市发展是否应该进入决策的核心议题?面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看来仅仅强调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不够的,对于非农产业、城镇和市民的话题,需要集成的研究和思考,需要适应于城市社会的系统思路,尤其需要理论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对于城市工作的重视,是恰逢其时的政策调整,本身就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的。

另一方面,有关研究表明,50%还是另一个象征点。当城镇化水平位于30%至70%之间时,属于快速城镇化时期,这个区间又可细分为30%至50%和50%至70%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明显的增速,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增速逐步放缓。因此,在50%这个拐点之后,各种铺摊子、上规模、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做法,就应该极其谨慎,城镇化的数量增长,应该与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更好地结合起来。城市也许还会继续扩张,尤其是中小城市、后发地区的城镇,但从总体上讲,更重要的是强调存量土地与空间的充分利用,品质生活将成为重要象征。这也印证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响应了环境资源的挑战,为可持续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显而易见,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强调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及时的。我们需要适时地强化对于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研究与城市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要敢于直面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问题,善于应对多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以来、如何适应减速的挑战,怎样在城镇化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

在进入城市社会的中国,不仅无农不稳,城市问题处理得好不好,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复兴的重大话题,从这个角度说,无城更不稳。

(本刊执行主编  石楠)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