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肖达:重大疫情后的居住社区规划思考

城市集聚了多样化的生活与生产, 一直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空间载体。但 是当我们身处重大疫情防控期之中,对城市的需求层次退守到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 的时候,居住社区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严防死守”的城市管理背景下,所谓城市功能的“标配”以及社区场所空间的防御功能广泛出现在规划师的讨论中。但需要警惕的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个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传统和理念,我们在检讨城市应急响应能力的同时,要防止特殊时期追求效率的城市管制思维惯性,对空间规划策略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追求整齐划一的城市不是一个好的城市,不能因为管理覆盖的难度而放弃部分 城市功能,那会使城市丧失其独特性和文化性。


1.1 尊重不同生活方式在城市中存在的可能,是保证城市发展活力的基础。首先是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承认他们在居住社区中的权益,创造条件让租住户参与社区管理;其次如街巷里的烟纸店、小型生鲜集市、花鸟市场等不那么“高大上” 的场所,既是承载传统技艺和记忆的空间载体,也承担了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更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 噎废食”而对这些场所采取手术清除式的改造。

1.2 “标准化”的生活不符合人的需求, 而城市本身便是对多样性包容的产物。城市有能力在应对外界影响因素中实现自我更新,这一能力依赖于城市功能转换的潜力,可以在居住社区层面规划城市应急功能储备空间,实现公共服务功能的应急转化,据此提升城市“免疫力”。


1.3 春节假期后大部分从业者采用居家复工,SOHO 被更多人所习惯,房地产企业也意识到了小型商业、联合办公、手工作坊融入居住社区的机会,通过规划完善向社区延伸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居住社区有可能呈现进一步的产居融合。



城市的温度要在城市毛细血管中感受, 城市街区需要精细化的社会治理。


2.1 在经历过新冠疫情期的高强度管控后, 特别要避免封闭小区成为常态化,要强调开放性、流动性和共享性的街区建设。城市的网格化管理需要有更多创新,服务开放街区。 

2.2 要避免单一居住功能的高度集聚,人 口基数大,外地租户多,通勤范围广的“睡城”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治理难题,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大型“居住新城” 的建设。 

2.3 重视社区公共设施与环境景观的再设计与复合利用,能够为人群活动与交往所需的特色空间,提供更加多样性的场所。例如公共区域的分时可变使用,以及社区内街道空间的半公共化改造,沿街物业的住改商研究等等。



后疫情时期应急设施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日常化利用。


3.1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引发了周边高档商品房社区的邻避效应。因为它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一年,在疫情结束后,其传染病医院的功能大概率不会保留。但是如何对疫情防控期应急设置的临时设施做后续利用,既能保证资源节约,又通过功能提升引导社区居民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激发地区活力需要提前思考。是否可能依托原有高标准的远程诊疗设施和高保障的市政基础设施,利用毗邻中法生态城的国际资源优势,强化基地本身的生态示范属性,改造为医疗教育康养生态综合体。


3.2 网格化治理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行政组织经验较多,但是对在疫情防控期发挥了极大作用的业委会、社区志愿者等组织,如何在后续社区治理和公共参与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仍缺乏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如何组织业主和实际居住者共同参与社区组织管理,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3.3 因防疫管理建立的人员数据库,其中涉及大量个人隐私,如何纳入网格化管理进行后续利用,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治 理,同时又能有效保障公民隐私,也应提前推出相关政策。


作者信息

肖达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城市规划博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肖达:重大疫情后的居住社区规划思考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