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怀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周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章支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侗族首领之一李天保在绥宁上堡营建王府宫殿——金銮殿,登基称王,自立中央,定年号“建元武烈”,李天保自称“武烈王”,建立了中国湘、黔、桂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效仿国家建制的古代“王国”,这便是“上堡古国”的由来。
上堡侗寨鸟瞰
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传统聚居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近千年来侗族人民对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良性使用模式的突出例证。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山区传统农业文明的宝贵遗产。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这些侗族村寨已经是为数不多的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孤岛”。
上堡古国碑
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冠有“古国”之称的湖南绥宁县的上堡侗寨,因其少数民族起义的王国历史,人地和谐的空间环境,纯朴祥和的山居生活,在侗寨中更是具代表性。
村寨外围山林环抱
古国由来
在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可见“上堡武烈王故城”。明朝天顺年间(1456—1464),湘、黔、桂交界的侗、苗、瑶少数民族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侗族首领之一李天保在绥宁上堡营建王府宫殿——金銮殿,登基称王,自立中央,定年号“建元武烈”,李天保自称“武烈王”,建立了中国湘、黔、桂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效仿国家建制的古代“王国”,这便是“上堡古国”的由来。之后又有蒲寅山、杨盛太、粟贤宇等在此组织领导的一次次侗、苗、瑶农民起义。上堡侗寨目前保存着完整的哨堡、烽火台等军事防卫设施,武烈王府金銮殿遗址、王城辕门旗杆石桩、碑刻,以及清朝纪念镇压起义军的官兵的忠勇祠遗址等遗址遗迹,都是这段斗争历史的见证。
金銮殿遗址
旗杆石
人地和谐
上堡村寨规模不大,仅近百户人家,却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杰出范例。从村寨的选址、格局、建筑、草木,到民风习俗、宗教及风水观念,处处映射出上堡世世代代朴素的人地和谐的思想和因借自然、因势利导的智慧。
上堡侗寨位于绥宁县城东南56公里处,坐落在海拔1793米的乌鸡山体中部,处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样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优越的生态环境。村寨周边是大片农田,外围则山林环抱,尤其后部山脉起伏跌宕,绵延而不断,为村寨的“龙脉”。村寨有“坐龙椅”之说,村民认为后山应多蓄古树青竹,作为风水林,以镇凶邪。村内侗族楼屋就山体迭层台地而建造,围绕自山顶蜿蜒而下的龙潭溪而聚集,整体格局错落有致又井然有序。湘、黔、桂的侗寨大都与周边山水田林相依相映,上堡侗寨所不同的是村落内部的绿化同样丰富,房屋被绿树遮掩,房前屋后多有菜地相隔,人居与自然浑然一体,似山野中生长而出。村寨内顺地势高差形成卵石或片石砌筑的层层堡坎,老石壁上生出厚厚的苔藓,使村寨更显古朴自然。
布满青苔的叠石堡坎
上堡人对这片土地的“敬”,反映在村寨的每个角落,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堡侗寨款约的第一条便是“寨内树木不得砍伐,砍伐树木一株须补栽十株。娶亲生子做寿者,要栽种树木一棵。”(附:上堡侗寨款约)。村落周边树林里曾散布有近百块清代护林碑,刻有保护风水、严禁砍伐树木的条文。街巷转角或院墙下散布有多处砖石垒搭的小型土地庙,总是有刚刚祭拜过的痕迹。建新房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是“上梁”,对梁木的采集砍伐则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梁木必须是砍的而不能是锯的,据说是因为砍比锯更有利于树木的再生长,砍剩的树桩越长则表示这家人建成房屋以后越吉祥;要求选择周围较多小树木簇拥的大树作为梁木,认为这样可以使居住在房屋中的家族兴盛繁荣,这些象征性的观念习俗之形成,应当也缘于树林的再生与修复要求。面对自然的丰富赐予,上堡人怀着敬畏感恩的心,谨慎而节制地索取,以为后世留存和传续,这正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的最朴素呈现和完美诠释。
《上堡侗寨款约》
一、寨内树木不得砍伐,砍伐树木一株须补栽十株。娶亲生子做寿者,要栽种树木一棵。
二、不得打架斗殴、押宝抽大烟、偷盗财物,违者罚打更半年。男女间伤风败俗者,驱赶出寨,终身(生)不得上萨坛。
三、私人住房一天一小扫,一场一大扫。破坏寨子干净者,扫寨子一个月。
四、管好自家牲畜,牲畜损坏庄稼的,主人秋收后赔偿稻谷。
五、金銮殿、忠勇祠、鼓楼、拴马树、萨坛、门楼、护林碑等古物,不得乱画乱刻,不得随意烧火,不得乱堆杂物。凡损毁古物者要负责修复。
六、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柴草不得入户,睡觉前须熄灭明火。造成房屋失火殃及他人的“火头”要用一头牛、一头猪、十只鸡请全寨人吃饭。
七、拜萨大会、寨老会各户均需参加,缺会一次缴白米两升、香油一斤。
八、以上款约希寨民共同遵守。
孩童们会充当信使,跑出村口很远去张望,看到客人的影子,便呼喊着撒腿就跑,随后远远的村落方向便会传来欢快而有力的芦笙曲,村里盛装的芦笙队已排在寨门口守候多时。
纯朴生活
惊心动魄的义军“王国”斗争史,只留下沧桑的遗址印迹,现在上堡人的生活则是充满隐逸闲散、安静祥和的山居氛围。
纯朴祥和的日常生活
村寨入口是村民聚集活动的主要场所,村内议事、典礼,甚至接待来客大都在这里进行。村民闲来也喜欢围坐在寨门下,或攀谈聊天,或下棋、打牌、打麻将,惬意自在。上堡的寨门兼有鼓楼功能,底层顶部悬挂着上堡侗寨的款约。寨门一侧是风雨桥,旁边一颗高大的青钱柳是村里的风水树,树下垒砌有圆形的萨坛,边上有小土地庙。也就是说,侗寨的特征性要素均已如此简单自然地集中于此。
风雨桥、土地庙、青钱柳及树下萨坛
祭萨是侗族人民祖先崇拜的一种仪式,是最重要的宗教和民俗活动。简单纯朴的上堡人,他们的萨坛就是这个围绕老青钱柳的用石头砌成的圆台,村民祭萨时上红的红布就直接挂在树干上。
侗族是个和善好客的民族,有客自远方来,是村里的大事,甚至也是村里的节日。孩童们会充当信使,跑出村口很远去张望,看到客人的影子,便呼喊着撒腿就跑,随后远远的村落方向便会传来欢快而有力的芦笙曲,村里盛装的芦笙队已排在寨门口守候多时。代表欢迎和祝福的拦门酒是通过寨门进入村内必不可少的,更有以糯米、茶叶和多种辛香调料熬煮的油茶款待。村民们淳朴而热情,对客人的询问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允许大家随意出入家门,翻看各式物件,并端茶倒水递送瓜果。当客人们离开时,芦笙队会送出村来,直至完全相望不见才会停下脚步。
在鼓楼寨门侗族大歌迎宾
侗寨的日常生活
无为而治
2012年11月上堡侗寨与其他19个湖南、贵州、广西的侗族村寨一起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绥宁县人民政府成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并聘请规划专家,对村寨的遗产保护和建设发展进行统一管理。
绿树掩映的房屋
上堡侗寨是上堡人民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更是文化和自然之间、人和环境之间深刻的、长期的、相互依存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反映人类杰出智慧的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对于这样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专家的态度和方式也是谨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保护方法,强调人居型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通过其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层积,而这种文化层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也即是说,人的诉求本身便被包含于人居型遗产的价值中。这为在村民诉求与遗产保护间寻求平衡提供了逻辑的基础和依据。规划专家以“村民做主,最少干预”的思想,帮助上堡侗寨逐步完善设施、改善生活。
最先实施的项目是新建一座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特征性公共建筑和特定传统仪式、活动的场所,往往是侗寨空间布局和公共活动的中心。上堡曾经有一座独立的鼓楼,现已不存在,村内目前除了村口,不再有其他集中的活动场地,因此村民们迫切希望重新建一座鼓楼。考虑到鼓楼的象征精神作用和对加强侗寨格局特征的作用,规划师根据村民意愿,并听取了村里地理先生(当地对风水先生的称呼,是侗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通常兼有寨佬地位)的意见,与当地工匠一起,在村落东侧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九层高的密檐八角攒尖顶鼓楼。
根据规划,鼓楼周边还将建戏台、村民活动中心以及休息长廊,形成村内的公共活动中心;另外还将实施村落道路整修、龙潭溪景观整治、房屋修缮与新建等项目。这些项目,尤其是涉及村民房屋修缮、新建或厨卫设施增设的,都将由规划师、申遗办及本地匠师依据村民的意愿,共同协商,逐步实施。
上堡侗寨与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活生产方式今天依然在传承发展之中。在全球“可持续生态文明”理念和文化复兴思潮的背景下,上堡侗寨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范本,越来越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青山绿树相伴的侗寨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人类居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