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金丝猴被喻为“大自然的精灵”,其主要分布区所在的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保护滇金丝猴不仅仅是惠及这一个物种,更是保护了三江并流地区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栖的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对维护地区间物种与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滇金丝猴 赵锷/摄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供图
保护滇金丝猴为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可借鉴经验
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近40年来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调查时的1500余只增长到目前的3000多只。


滇金丝猴 陈妍/摄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供图
为此,滇金丝猴保护确立了如下目标:建立政府、企业、当地社区、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多方参与的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下称“全境网络”),实现滇金丝猴全境范围种群健康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为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尺度保护修复及多方参与机制构建提供可借鉴经验。
科学指导滇金丝猴保护,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转化途径
推动标准化的生物多样性巡护管理及调查监测。
对滇金丝猴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巡护管理和调查监测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是系统了解保护现状、威胁以及评估保护成效的基础,但长期以来全境范围内的各个保护管理机构采用的巡护监测方法各异,无法对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全境网络建立后,由北京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机构牵头,先后制定了《全境滇金丝猴调查监测方案》《全境滇金丝猴栖息地同域物种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定制开发了巡护监测在线数据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以期实现巡护监测数据的无纸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收集存储与分析。
支持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模式填补保护空缺。
全境范围内尽管已经建立了5个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但仍有部分栖息地在保护地外或者由于猴群数量增加活动范围溢出保护地边界。全境网络成员机构多方引入资源,先后在德钦巴美、丽江老君山、德钦那仁、维西米腰等保护空缺地带,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模式。
2019年,全境网络通过合作,在云南省分布最北端的保护空缺——巴美猴群栖息地,建立起65平方公里的“德钦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保护地建立后,紧邻猴群栖息地的8个村民小组签订“社区参与巡护协议”,轮流上山巡护,巡护任务包括清理垃圾、记录野生动物痕迹及影像、排除钢丝扣等人为干扰,同时还布下71台红外相机,建立了网格化的监测体系。

滇金丝猴 赵锷/摄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供图
位于丽江老君山片区的滇金丝猴栖息地,在多家社会组织的共同支持下,实行“一群猴子+一片森林+一方百姓+一支队伍”的策略,以滇金丝猴为伞护种对老君山核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开展日常巡护和长期连续监测。2021年3月,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老君山保护地正式上线蚂蚁森林,其中滇金丝猴核心栖息地约50平方公里。
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北部的吾牙普牙种群和南部的米腰种群,随着数量增长经常溢出保护区边界到周边社区附近活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野性中国、维西滇金丝猴保护协会等全境网络成员机构在小额项目资助下,推动了“那仁-萨勇社区保护地”村民志愿巡护机制的建立,在米腰村支持社区开展日常巡护。
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

发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友好社区项目首先以丽江老君山片区的利苴村为切入点,帮助社区建立合作社,打造老君山滇金丝猴保护主题品牌“MISIFI弥司子”,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自然教育活动,并协助对接外部市场。同时在腾讯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利苴村建成了“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教育中心”,以滇金丝猴主题的自然教育为主线,开展各种形式的自然教育和生态导览活动,为社区带来增收,并拓展老君山社区保护地的资金来源,逐步实现保护工作的“自我造血”。
在利苴村经验基础上,未来全境网络计划将滇金丝猴友好社区理念推广到全境范围,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和保护内涵,进行更多元化的品牌及产品创造,为自然保护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转化途径贡献力量。
打造“滇金丝猴3000+”保护品牌,推动多方参与。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滇金丝猴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升全境网络的社会影响力,为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吸引更多潜在资源并建立起可持续的保护机制,全境网络建立起“滇金丝猴3000+”的保护品牌,并依托在云南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下设立的专项基金等多个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品牌传播、公众参与及筹款活动。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平台有效保护了滇金丝猴核心栖息地
全境网络以小额赠款形式,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优先行动计划的框架下,先后投入资金110余万元,共支持9家在地的基层保护区、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组织,针对重点保护空缺区域实施了14个项目,聚焦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式巡护和监测、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工作。此外, 自2015年以来在滇金丝猴分布范围的南部片区共实施11000多亩廊道修复造林, 种植云杉、 华山松、 冷杉等本土树种113万棵,在蚂蚁森林平台上获得了347万网友的在线认领, 全生命周期预计可吸收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德钦巴美和老君山两个蚂蚁保护地共吸引了9200多万网友在线认领,未来十年预计可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吸收约27.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数百名当地社区村民通过参与社区巡护、滇金丝猴友好产业发展以及栖息地廊道修复等工作,从滇金丝猴保护中直接受益。仅2020年栖息地廊道修复就创造了6000 多个用工量, 给村民带来超过150万元的直接工资收入。
(作者:靳彤 廖灏泓 王美 杨华 作者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i自然全媒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 聚焦滇金丝猴全境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