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生态优先是国土空间规划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在2017年,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明确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定位。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宿迁市结合自身特色,从绿色、魅力、品质、韧性等多个维度,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索,为高质量完成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一、宿迁的生态特色与问题挑战

   

(一)宿迁生态空间的基本概况与核心特征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广阔,河网密布,境内生态资源丰富,享有“江苏绿心、华东绿肺”的美誉。全市域国土开发强度为15%,全省最低,形成了“七田一水半分林”资源格局,奠定了两大核心特征。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1 宿迁生态空间分布图


✍ 一是河湖交相辉映塑造了“水韵名城”特色。市域陆地水域面积达到1112.5平方公里,占比13%,头枕骆马,脚偎洪泽,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是全国唯一“两湖两河”地理标识的地级市。


✍ 二是生态环境奠定了“国字头”绿色品牌优势。洋河酒和双沟酒历史悠久,宿迁也被授予“中国白酒之都”称号。沭阳县借助南北气候交汇过渡带优势,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花木之乡”。泗阳县是中国杨树覆盖率最高、中国意杨产业最发达的县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杨树之乡”。


(二)宿迁生态建设面临挑战



在“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目标下,宿迁市严格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实施两湖生态修复、城市黑臭水治理、两河景观提升等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公众对生态环境总评价满意度稳步提升。但面向高标准生态建设,还面临生态体系不够健全、生态资源转化不高、生态特色塑造不足、生态韧性还需提高等问题和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空间构建


(一)目标指标达共识,引领全市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围绕江苏省确定的“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定位,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高颜值的江苏生态大公园,美丽江苏的宿迁样板。2025年,江苏生态大公园格局基本形成。2035年,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全域生态大公园城市,实现生态格局系统建设、两湖两河风景彰显、水美公园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安全韧性稳固保障。


推进生态大公园建设可评估,聚焦绿色基底、生态韧性、环境品质、低碳发展、服务水平等系统性要求,构建“五个部分、二十四项指数”体系框架,通过逐层拆解与阐述形成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绿色基底部分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进行全域管控,稳固生态基底。生态韧性部分关注生态性能,让公园城市不仅好看,也具有生态功能。环境品质部分关注污染治理,确保一个健康的环境。低碳发展部分致力于减少城市碳排,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水平部分关注服务人民,以人为本建设公园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2 生态大公园建设指标体系


(二)全域全要素共建,构建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



强化底线管控,锚固生态安全格局。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农业安全底线、城市安全底线,作为国土空间资源不可逾越的刚性红线。


 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锚固“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的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促进跨区域生态保护,围绕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生态带和骆马湖、洪泽湖等区域,重点协调跨区生态红线、生态管控区,确保生态红线的完整性、联通性。其次通过退圩还湿等生态修复措施,推进水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修复,高质量落实江苏省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建设要求。开展特色生态要素保护,建设以湿地、花木、杨树、林果等为特色的五片生态地区。推进市域跨区生态治理,保障八条清水廊道沿线污染防控与河滨屏障林带建设。做好生态治理示范节点建设,规划14个湿地公园、5个森林公园,以及多个农业公园试点。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3 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三)功能与风景共融,打响“一带两湖”生态品牌



“一带两湖”区域既有宿迁最美的自然风景,又分布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城镇、村庄。借助生态大公园建设,着重对这一块“好料子”雕琢,建设功能与风景共荣的生态大公园品牌区,推动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探索自然、观赏美景、户外运动、认知历史文化的新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


✍ 一是强化链接,依托最美风景道构建“一带两湖”整体发展抓手。充分利用现状路和已规划路,打通“骆马湖-城区-大运河/古黄河-泗阳-洪泽湖-泗洪”的风景联系。道路形式充分考虑滨水景观价值和慢行空间的设置。同时以风景道为依托,策划举办国际、国内运动赛事,将品牌体育活动从骆马湖扩展到一带两湖。


✍ 二是化零为整,推进“一带两湖”景群建设。衔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整合“一带两湖”零散的风景、文化资源要素,整体打造“两镇、十八景、二十四村”的魅力景群。以洋河酒香慢城和皂河龙运城两个文化特色小城镇为核心,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等十八个特色标识性景点,丰富旅游休闲功能;识别沿线具有优越区位、景观或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个村庄,打造美丽田园乡村旅游示范。重点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稻田、果蔬、花木、鱼塘四大类特色农业景观,通过“农业+风景”、“农业+体验”,建设一系列融合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美食品尝、观光娱乐、农事体验的农业公园。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4 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四)河湖与城市共生,营造水美公园城市



整合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要素,塑造滨湖环绿、玉带穿城、水城融合的城市风貌,构筑“一带两环、五楔三园”水美公园城市的蓝绿基底。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5 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结构规划图


✍ 一是强化生态渗透,框定组团化城市发展格局。将外围秀美生态空间与城市核心空间进行打通,建设东北向三台山绿楔、东向六塘河绿楔等五条绿楔,框定城市空间结构从蔓延式扩张向组团化发展转变。以五条绿楔建设城市通风水廊,打造一二级通风廊道系统,制定开发强度管控策略,改善城市风环境,减轻热岛现象。同步开展工业围城专项治理,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破解“工业围城”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图6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 二是活力提升,建设大运河-古黄河两河风光带。两河四岸建设人文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重塑公共空间,增加运动、文化艺术、休闲等公共功能节点,以步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三道构建连续的公共活动路径。两河地区通过魅力场景营造,建设2园5街区。建设大三角、两河片区两大公园,补充城市核心区大型公共绿地和生态斑块。建设运河印象、项王故里、文创工坊、产业创新绿街、水韵梦田园五个特色街区,促进生态、文化、创新、旅游等功能的相互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滨河功能带。


✍ 三是幸福宜居,完善城市公园布局。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优化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园布局。持续推进各类社区游园改造,对街角路旁闲置地块、城市废弃地再利用。


建设都市绿环和特色农业外环公园,塑造城市绿色项链。都市绿环环绕核心城区,整体建设郁郁葱葱的连续城市开放空间,配置一系列小型公共服务设施节点。特色农业外环,将高标准农田种在公园里,打造多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区。


(五)灾害与隐患共治,建设安全韧性之城



本次规划高度重视城市安全,聚焦防洪、抗震等“生命线”领域,构建安全韧性的保障体系,为城市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 一是严控安全底线,分级管控。基于抗震安全、防洪安全、地质安全多维分析,构建城市“一带、两区”安全底线,优化整体安全格局,一带指地震断裂带,主要防范地震地质灾害;两区指黄墩湖与洪泽湖蓄滞洪区,主要防范洪涝灾害。划定一级安全底线区(禁建区)778km²,包括地震断裂带单侧50m、黄墩湖与洪泽湖蓄滞洪区,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划定二级安全底线区(限建区)125km²,要求断裂带单侧进行“100-150-300-350m”四级避让限制性开发、古黄河与中运河中心城区段常时水线约100米内内不宜建设大型建筑和永久性建筑。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 二是构建流域统筹的防洪防涝体系。依托流域性防洪堤、区域性防洪堤和其他挡洪屏障构筑城市外围防洪圈,加固完善骆马湖、中运河、古黄河、八支渠、古山河堤防工程,减轻或防止地震次生风险。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200年一遇洪水流量校核。“人水和谐”为宗旨,巧借城市水系、蓝绿空间,构建自然水体海绵体系。通过老民便河等13条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清水湖等3片水面的自然恢复,形成城区一体化河湖调蓄空间。结合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新建项目,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发挥自然的渗、滞、蓄、净功能,源头削减降雨径流,缓解城区下游外排压力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三、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行动与实施机制

  

(一)统一思想,出台《关于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实施意见》



全市统一部署,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推动编制完成了《关于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实施意见》。


(二)规划先行,全系统健全规划传导体系



逐步开展《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全市建设生态大公园的纲领性文件。各县区、各部门围绕全域生态大公园建设,进行统筹谋划,编制相关实施规划或专项规划。制定建设标准,编制《江苏生态大公园规划建设导则》,系统性地指导宿迁全域公园城市体系构建中所涉及的各类要素的规划设计。


(三)部门合作,推动项目实施落地



建立起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实施项目库共同制定的实施传导机制,形成生态大公园建设“1317”战略,即发挥生态大公园规划蓝图引领作用,明确各部分牵头负责部门,建立10项系统规划支撑、10大工程对接、30项行动指导、70个重点项目落实的规划实施体系。


(四)社会参与,实现全民共同缔造



“生态大公园”规划建设还需发挥政府、专家、企业、社团组织、尤其市民等多方力量。宿迁陆续开展“绿色健身日—骑游生态大公园”、“生态大公园宜居新宿迁”摄影大赛等活动,将继续加强宣传科普,促进城市居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提高全社会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责任意识。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武汉生态空间规划与传导管控体系构建

乡村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链接路径探索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探讨

均衡发展:法国国土空间规划法制体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在看点这里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规划探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