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1

  何谓“以图存鉴”

中国规划素来葆有强烈的历史精神,强调“世虽远而居相近”,重视古迹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弘扬。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许多人居图绘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接续意识,注重反映不同尺度下的古迹遗韵及其格局秩序,标识一地之历史文化精神所在,展现前人遗迹与现世人居环境的交互融合,累代形成了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古要迹图”“旧迹图”“胜迹图”“古迹图”等,亦鲜明体现在一些疆域图、舆地图、八景图的图绘表达中,皆深具启发。

从表达内容来看,此类图绘普遍具有选择性描述的特点:一方面力求详尽记录古迹的名称、分布、形态、风貌等信息,一方面又暗含特定的图绘要素遴选标准和价值取向,对不同古迹作以差异化表达;特别是对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胜迹,往往突出刻画,以凸显一地之文化空间格局意象和价值追求。其具有多层次的空间表达尺度,且往往颇具格局性特征:有的“以天下为度”,勾勒地理大势和文明标识;有的着眼区域,彰显地域山川形胜和人文胜迹;有的立足城市,集中展现当地古迹的分布形势及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有的聚焦古迹,生动刻画古迹遗韵与场所意境。不同尺度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古迹图交相辉映,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生生不息的“心声行迹”。这为认识和传承弘扬城乡历史文脉提供了珍贵素材,也提醒后世营城者应重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妥善协调城乡建设与周边古迹环境的整体关系。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引自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


2

 “以图存鉴”的典型案例

基于流传至今的图绘研究和调查来看,不同时间、不同尺度绘制的历史图绘表达方式与内容也各具特色。如南宋时期的《墬理图》《舆地图》、明代的《乾坤万国全图 古今人物事迹》《古今形胜之图》《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等,均从天下视野描绘了广域范围内的山川形势和古今胜迹等内容,彰显了“中华山河之盛,古今人物之美”。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乾坤万国全图  古今人物事迹 (引自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

再如明代绘制的《九边图论》及清代的《黄河图》《运河全图》,则以流域、区域视野反映了城市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空间关系及格局秩序。又如北宋吕大防《长安图》《三宫图》,因其慕长安故城,依据长安旧图并经实地考证测绘,按比例详细记录唐代长安城全貌与胜景。《唐都城内坊里古要迹图》《金陵历代互见图》《京城内外首善全图》则从地区、城市层面详细记录了城市的历史信息。此外,还有一些如唐代《洛阳楼图》、五代时期《岳阳楼图》、清代《关中胜迹图》及一些城市八景中的历史胜迹图绘等,对古迹本体及周边环境营造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描绘。可以看出,上述图绘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绘制了区域内重要古迹遗存,表达了城市与历代古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反映了古人重视累代经营、崇尚城市历史文化接续,在图绘中体现了古今相会的胜迹图景和历史文化精神。本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九域守令图》《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城南名胜古迹图》等典型图绘,做以进一步阐释。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金陵历代互见图【引自明(1368-1644年)《金陵图咏图考雅游编》

《九域守令图》为北宋宣和三年的石刻地图,是我国最早以县为基层单位的国家地图。其中“九域”是指“承续大禹划天下为九州”之意,其绘制内容蕴含浓厚的人文历史特色,此图以绘画方式描绘了北宋疆域内重要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府州县城市空间位置,位置准确、内容丰富、通经明史。其以天下格局视野将象征华夏文明的五岳四渎、九州之域、故都旧迹等内容标示于图上,从天下尺度诠释了国家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意象,表达了一种对天下九州格局文化的追崇与历史承续。

南宋绍兴十二年石刻的《禹迹图》,是最早以计里画方进行绘制的地图,其依照《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山川形势,刻录了天下山水形胜和圣贤足迹,标识了禹贡山川名称、古今州郡名称、山水地名等内容,是古代重要的读史、读经地图。其将地理格局与圣贤胜迹融贯表达,蕴含“禹之迹,天下有之,禹之德,海内戴之”的历史文化价值追求,体现了对圣贤遗迹宏阔的历史承续观与格局观。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禹迹图 【引自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石刻拓片 】

清嘉庆年间所绘《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图绘范围广阔,涉及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省边舆,基本涵盖了整个秦岭地区。图绘内容包含渭河、汉江、黑河、秦岭及各峪口等重要山川形胜,并记录了城市、村镇、关隘、道路、驿站等内容。尤为重要的是,此图立足区域视角,形象刻画了大雁塔、小雁塔,西岳华山、华岳庙、司马迁墓、汾阳王祠和“重整唐世”牌坊,以及勉县定军山、武侯祠、武侯墓等重要名胜古迹。这种在区域尺度上重点标识地域关键山水人文胜迹,凸显了区域层面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了保护古迹、传承历史人文精神的区域整体意识。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 (引自林天人主编 《河岳海疆———院藏古舆图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

《城南名胜古迹图》收录于元代《长安志图》,图中奉元城北临渭水、南屏秦岭,“八水绕长安”的山水空间格局清晰。图中详细记录了周、秦、汉、唐历代胜迹遗存,包括周至唐以来历代都城故址、宫殿遗址、坛庙遗迹、寺观圣地、王陵、名贤墓冢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古迹信息。此图表达了不同时期古迹地理形胜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呈现了整个城南地区历史古迹的整体格局。这些古迹标识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文化坐标,对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格局、延续地域文脉起到了重要支撑。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城南名胜古迹图 [引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长安志》]

山东菏泽《古迹之图》收录于清光绪十一年《重修菏泽县志》。此图记录了菏泽作为“辉留千古”之胜区,其历代名人胜迹遗存情况和城池变迁历史。图中标记了相传为上古时期华胥氏“履大迹生伏羲”的雷泽湖,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所遗存的舜井和舜庙,以及“孔门十哲”子夏祠、冉子仲弓祠、先贤庄子祠等重要人文胜迹。此外,图中还记载了该地区的历代故城遗址,如庆都灵台、葭密城,安陵城、煮枣城、离狐城等。这些地方胜迹和已经消失的故城遗迹在图中被详尽记录,可供后人直观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菏泽古迹之图 [引自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菏泽县志》]

四川双流《古迹图》收录于清嘉庆十九年《双流县志》。此图精要示意了城市的山水格局,描述了城市四周古迹的空间形态与环境特征,如纪念蜀先王蚕丛祠,孔子弟子商瞿讲学地、刘备籍田牧马地、宋代蜀地名贤辈出的丛桂坊等,此外图中还记录了结合自然景致与地理胜迹形成的龙池、甘泉里、九十九曲江、碾水江柳等胜迹。图绘中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往迹”是历代人居创造的历史结晶,不仅展现了双流城市千年的历史人文特色,是地区文化认同的空间基础,也为今天城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坐标。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双流县古迹图 [引自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双流县志》]

总之,纵观不同时期、不同尺度的历史图绘,古迹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蕴含了城市的人文精神追求。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图绘反映了人们对古迹保护的重视,强调了城市发展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即使一些古迹尚已不存,后人通过实地踏勘考证后进行了重绘,可以让后人对历史古迹一目了然,这种强烈的根脉意识和历史传承责任,深深印刻在城市规划建设者的内心,这些图绘所呈现的历史保护与传承精神对今天的城乡规划建设依然有重要启发和借鉴。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河内县古迹图 [引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内县志》]


主持:王树声

图文  

王  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信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杨梅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D11009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20ZD26)共同资助。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以图存鉴:一种崇尚历史文化传承的图绘模式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