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常常被“遗忘”的地方,容易产生违规侵占、无序使用等问题,成为城市“剩余空间”甚至是“灰色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利用好这些“剩余空间”,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发挥功能、焕发生机,更好满足市民对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近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西城区政府,选取天宁寺桥下空间作为试点编制概念方案,并探索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原则、路径和模式。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01

现状天宁寺桥下空间封闭、利用低效


天宁寺桥位于西城区二环路上西便门和广安门之间,既是二环路立交桥,又是跨西护城河桥。桥区周边历史文化、工业文化丰富,西南侧为北京古老寺院之一的天宁寺,桥区内天宁寺老桥为上世纪60年代城区跨越护城河通往西郊地区的重要通道。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1

与周边缺乏联通


现状桥下空间封闭、入口少。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与周边步道、滨水空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周边标志场所缺乏衔接,不连通,场地内部步行道不连续,断点较多。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2

行人过街不便


桥区周边交通标识系统不完善,行人过街不便。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3

微环境诊断


利用智能监测传感器对桥下空间的微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得到噪音、异味、粉尘、温度、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并以此对改造后活动适宜性进行评估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4

适宜性评估


结合桥下空间的尺度条件、周边用地、邻近需求、交通可达性、微环境等因素,对桥下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估,划分为4个区域。选择适宜性较高的区域进行提升利用。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02

创新方式:桥下灰色空间再激活


1

公众参与


通过对周边15分钟生活圈内的35个社区居民开展问卷和走访调研,扎实开展历史文化挖掘,综合实地调研及大数据采集分析等多种手段汇总周边居民需求,优化方案布局。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周边小区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43.4%及以上。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通过调查分析,周边居民对桥下空间的活动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绿化景观、运动健身和文化休闲等方面。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2

专业融合


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概念方案由规划、交通、建筑、策划、景观及大数据等多专业融合团队协作完成。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3

部门协作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多次会同市交通委、西城区政府、相关街道、社区和属地责任规划师等对天宁寺桥桥下空间利用改造思路进行研讨,不断优化方案。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03

“回收空间”促进城市更新


在融合周边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按照“安全、通达、开放、经济”的设计原则,通过打通桥下空间与滨水绿道的交通断点、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增加桥区交通安全性,最大程度开放与提升公共空间,同时考虑成本控制,力争将分割城市生活的“桥下灰色空间”打造成“公共活力空间”。


1

连接社区,三网融合


新建通道打通步行断点,对周边一些重要文化节点天宁寺、天宁一号创意园、学校及居住区进行慢行连接,保证天宁寺桥周边居民能够安全高效的到达桥下空间,做到水、路、绿“三网融合”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2

公益优先,灵活多用


根据桥下空间的现状特点及周边社区情况,形成文化创意区、滨水休闲区和运动活力区,构建各具特色的桥下空间。


运动活力区,打造不受天气影响的多样综合运动区;


滨水区休闲区,利用桥下空间建设滨水驿站,提供阅读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强两岸滨水的慢行连接,打造护城河上的重要滨水文化休闲节点;


文化创意区打造文化休闲空间,新建通道连接北部地块、滨河公园及天宁寺。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3

激活空间,点亮桥下


充分保证桥下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缝合被桥区割裂的街区空间,植入多元功能,形成桥下空间的视线关注点,同时保证充足的灯光照明,设置噪声和污染监测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将原本封闭、昏暗的空间,激活为适宜各类人群的公共活力空间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04

试点先行,逐步完善


通过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逐步形成全市桥下空间提升利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措施,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组织编制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设计导则,逐步完善桥下空间设计的技术标准体系。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澳大利亚墨尔本Caulfield至Dandenong轨道站点改造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紧扣市民“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持续跟踪桥下空间提升利用项目实施成效,总结经验,探索桥下空间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本内容由综合交通规划管理处、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沿着铁轨与河流的方向,开启一场横跨老北京的旅途

我是规划师丨转角遇见幸福

2021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揭晓!名单拿好,去打卡!


您与京城,一之隔!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天宁寺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探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