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潘裕娟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 )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脚点在社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绝不是一场运动,也不仅是局限在某一社区开展。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关键是尽快通过试点实践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达成共识后,依托体制机制保障其全面推广、共同行动,使之走向持续性、常态化和规范化。以下结合珠海市金湾区的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参考。

第一,要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美国查尔斯·扎斯特罗教授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提出,社会系统(生存环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可将其分为微观系统(个人、中观系统(家庭、群体等和宏观系统(社区、公共机构、文化等。个人微观系统受到家庭、群体、组织、机构和社区等中观、宏观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根据该理论,儿童个体行为、个人成长,无疑受到其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影响,也和它们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金湾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建设之初,我们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做了顶层设计,明确工作对象既要聚焦儿童,又要联动家庭、社区、学校和政府部门,工作内容既要聚焦空间友好,也要兼顾制度、服务和文化友好,规划本身必须具有系统思维,强调规划统筹、试点先行、持续实施。从年度建设评估结果看(84%的居民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表示满意或很满意),顶层设计取得了较大成效。

第二,要围绕从试点到推广、从共识到共行的宗旨设计工作内容、目标和形式。作为规划师,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儿童友好社区(试点规划,应达到以下效果:即使后期规划师处于辅助地位或者退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仍能在当地继续开展,且有更多社区、政府部门、企业主动投身其中,也就是实现从试点到推广、从达成共识到全社会共同行动。我们在金湾实践中,为促进达成共识,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培训、宣传、公众参与活动,植入儿童友好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社区儿童友好推进工作的人才;二是通过编制建设规划(五年及年度实施计划,做好全区儿童友好规划统筹,构建“一张蓝图”;三是链接资源,尽快在试点社区做出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推动共同行动方面,也是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地培训、宣传和举办公众参与活动,加深居民认识、提升技能、保持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热度;二是做实技术保障,通过出台建设导则,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规范化、持续性推广;三是制定并实施一套上下结合、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保障该项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第三,要始终倾听儿童声音,探索儿童参与社区事务的有效机制。儿童参与,要避免形式参与、无效参与。在实践中,我们致力探索儿童参与的有效机制,总结为三阶段七步骤:第一阶段,通过宣传培训、成立儿童议事会、举办“发现社区”现场调研和意见征集活动等三步骤,倾听儿童声音;以儿童意见为主,叠加家长、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和规划师视角并多次讨论,最终确定规划项目库及近期重点项目。第二阶段,通过召开室内讨论会、组织现场设计会等两步骤工作,让儿童参与项目方案设计。第三阶段,引导儿童在项目建设中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参与彩绘、摆放物件等,以及项目建成后参与实施评估,并将其意见作为下年度工作优化的参考依据。通过上述做法,儿童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如金山公园的儿童友好主题改造满意度达86%,利用小区用房建设的少年儿童阅览室满意度更是高达89%。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余炜楷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工程师 )

近年来,广州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儿童人口及其活动特征,了解儿童活动及其空间需求,进而构建了面向儿童友好城市的设施与空间体系,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保障。

一,广州市儿童人口及其活动特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0~14岁儿童人口为25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87%,与国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相比,广州市的儿童人口数量和比例都较高。2010年到2020年广州市儿童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其中,增量比较大的是外围城区,包括番禺区、白云区等;老城区如越秀区、荔湾区空间有限,儿童数量增幅较小。儿童占区域常住人口比例,外围城区的比例高,中心城区相对较小。

广州市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大都适宜户外活动。通过对儿童人群的访谈和观察,发现儿童多于春季、秋季、冬季开展户外活动,且受日常作息规律(工作日、休息日的影响明显:工作日儿童活动区域集中在学校及家的周边,休息日休闲游憩空间成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

伴随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儿童人口的规模及各年龄段儿童的结构比例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应对其进行常态化评估,对由此带来的对相关空间和设施需求的增加要有所应对。除了关注空间,还要关注儿童成长需要的软硬件环境,以及空间和其他系统的相适配。

二,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

在宏观战略层面,广州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为广州市相关工作提供了宏观的引导,在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应专项规划中也有一些相应的宏观引导。在中观制度层面,近年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导则》,构建了多层级、多要素的空间体系,目的是为未来的儿童空间安排先做一些预留。在微观实施层面,持续推动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建设,组织了规划沙龙、童绘羊城、街头访谈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解析儿童对城市空间的真实需求和愿景。在调查中,公园品质提升、街道更加有趣、滨水空间自然和趣味化等成为儿童关注的高频词汇。为完善儿童户外游憩和公共服务空间,广州市建立了包括1个市级儿童公园和12个区级儿童公园的儿童公园体系,在“双减”背景下对加大户外活动空间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出台了全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全覆盖。

三,对未来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第一,精准化配置儿童设施规模与类型。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配置模式,缺乏对儿童人口及其需求的考虑。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要按照儿童人口数量及新生人口增长情况,适当增加设施及空间数量,精准匹配不同地区儿童服务设施需求。细分儿童年龄结构,针对性优化存在短板的儿童年龄段所需的设施及空间,尤其要优先保障低龄儿童空间环境需求,推动全年龄段儿童友好。

第二,圈层化布局儿童设施及空间。构建三级儿童友好生活圈:依托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构建30分钟公交可达的全域儿童友好生活圈,重点为儿童提供大型、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依托街道及居住区,以中小学、妇儿之家、通学路径等空间为主要建设抓手,构建街道级15分钟步行可达的街区儿童友好生活圈;依托居住社区,服务半径200~300米,构建社区级5分钟步行可达的儿童友好生活圈,重点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及环境,完善儿童游憩场地及配套。

第三,差异化区分城乡空间密度。根据城市建成环境强度和密度,采取不同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方式:在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可以建设立体式、室内化的儿童服务、游憩空间;在低密度的外围城区,侧重于建设开敞的户外游憩空间,从而高效利用城市空间为儿童服务。

第四,特色化利用城乡空间环境。充分发挥城乡空间不同环境特质,激发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以及历史街区、传统商圈、风貌建筑等文化要素活力,为儿童研学、游憩等活动提供空间载体。突出山边、水边、林间等场所的自然教育功能,在“双减”背景下为儿童打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本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1期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Open Access】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