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可持续智能城镇化”2022年春季学期第七讲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Big data and spati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alysis


“可持续智能城镇化”2022年春季学期第四讲暨第282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于2022年4月7日晚顺利开讲。本次研讨课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干靓副教授主持,主讲人杨东援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的精彩报告。


杨东援教授本次报告围绕空间组织与交通网络之间的表观问题、内涵问题以及操作意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并对从“用地安排”到“空间建构“、城市/城市群空间联系结构分析和国土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同三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


讲座伊始,杨东援教授对多学科对城市/城市群空间进行再认识后总结到,空间并非土地拼合而成,而是具有某种生命的活动主体;接着,根据交通的发展历程提出其承担的三个功能,即连接、重组和转型,其中转型是我们为实现“双碳“目标将要步入的阶段,也要求交通应实现从围绕”车“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长按观看视频,或访问网站

http://wupen.org/lectures/210?source=share


从“用地安排”到“空间建构“



杨教授指出,交通规划从曾经的需求入手发展到对空间关系的分析,城市空间活动建构的基本逻辑,即按照空间中的关系、行为、活动、网络的四步骤进行分析,其中网络可作为控制系统的变量。首先,杨教授根据不同尺度的实际案例阐述交通与用地之间的联系。以上海奉贤新城的枢纽站点与周边用地关系为例,指出CAZ地区的枢纽性质选择与功能之间的互动联系,即是利用换成客流的溢出效应,还是站城联动创造交流活动集聚,若要兼顾二者,枢纽性质应为换乘枢纽;从职住平衡的角度,应考虑中心城区的交通承载力再进行轨道的扩容;杨教授又以厦门为例讨论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体系。接着,杨教授从时间维度对交通与用地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并指出交通规划受上位规划影响,存在空间布局与外部交通网络衔接性差的问题。


    因此,新阶段存在着新问题亟待解决,具体的工程设计又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框架提出新要求,杨教授如是说。从交通角度来看,新任务和新理念也分别对应着在“双碳“背景下对区域体系的影响和从”车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型,而这一系列的转变都要求将政策组合成一个整体。另外,交通应将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新的评价角度,即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由此提出,顶层设计中的新决策分析模型应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规划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跨界协同治理。基于以上,需要建立一种从概念到框架,再到基本网络的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方法。


城市/城市群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杨东援教授指出,现在的城市/城市群空间联系多基于移动通信数据的个体活动特征来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其中,以栅格为最基本空间单元的移动通信信令数据应用领域较多,但移动通信信令数据并不包括出行目的等信息,因此需要根据空间活动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模式划分问题。接着将个体的活动模式反映到空间结构上,即个体日常的空间活动理解空间联系的模块化结构,这种层级结构,同样引导规划师考虑空间活动组织与公共资源配置。从而在城市群空间中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又以出行引力模型进行引力强度的测度,得到出行数量,同时结合衰减系数测度交通范围,进而确定城市/城市群空间结构。


国土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同



杨教授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综合交通体系必须融合、协同,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冲突,应加强制度安排与交流协作。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应考虑规划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及在深度、空间、时间多维度上的控制过程,决策分析语境与讨论方式的转变决定了二者能够进行沟通的基础。另外,在规划领域中,其协同治理模式应结合科层式与政策网络,从纵向管理组织的传导和从横向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进行考虑。并且对于重大战略问题,宜形成平台化的研究协作,在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支持下,研判重大战略问题。最后,采用基于证据的群决策方法归纳开放式讨论的意见。

最后,杨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四个基本观点:1.国土空间规划并非单纯的用地安排,可持续的空间建构具有重要意义;2.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所创造的技术条件,将大数据资源转化为决策能力,进而提升规划行动效果;3.在顶层设计中需要建立一种“空间中的关系-空间中的行为-空间中的活动-空间中的网络“的决策支持沟通语境;4.应处理好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顶层设计中的”1代替N“与规划编制和传导过程中的”1+N“,建立规划协同治理的机制。


提问与讨论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讲座最后杨东援教授还就五大新城的中运量、临港新区和市区的交通关系、上海新城与新城时间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是什么、是否需要市郊铁路连接新城等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与前两次在线讲座课程一样,本次课程也采用了腾讯会议室讲堂和WUPENicity视频号直播的双通道方式,共吸引超1万名多位校内外听众,收获点赞超1.1万个,再次创造本系列课程的听众记录。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课程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长按观看视频,或访问网站

http://wupen.org/lectures/210?source=share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文章来源:WUPENiCity


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相关研究

“遥感大数据+AI算法”赋能空间监测分析与城市体检研究

乡村规划中移动定位大数据应用研究进展、困难和展望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源人口大数据模型研究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在看点这里
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大数据与空间联系结构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