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京城文化漫步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胡同一词出于元大都,历明清至今。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条胡同?民间俚语有云:“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

但若究溯至元大都,可考的胡同只有砖塔胡同一条,故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北京胡同之根”。


近日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砖塔胡同入选其中。


七百多岁的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它的名人故事特别多。

让我们一起走进砖塔胡同,看看这条北京“胡同之根中记载的名人故事……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砖塔胡同赫赫有名的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前元时期,北京城址的中心在“蓟丘”,也就是今白云观附近,砖塔胡同系“郊之北野”。


元李好古所著杂剧《张生煮海》有云:“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西四至阜成门的街道,一度曾被叫做“羊市大街”。


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因而得名。这是北京市区唯一一座古砖塔,青砖古塔重檐层层叠叠,仿佛一位满腹故事的老人。有一种说法,万松老人塔很有可能是西刘村寺和尚的墓地,类似于嵩山少林寺的塔林。世事沧桑,只有万松老人塔保留了下来。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1166年-1246年),自称万松野老。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入宫说法,赐锦绮大僧衣,奉旨留中都弘扬佛法,主持报恩寺。蒙古军攻克中都,万松行秀奉旨主持万寿寺,为皇室祈福。晚年退居从容庵,著书立说,弘各宗所长,避各宗所短,成为一代宗师。他是金元之际颇有政治背景的高僧、大德,寿逾八旬,在各阶层中影响巨大。


万松行秀站在佛家的立场上对孔孟之说进行了深刻探讨,提出了“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之说,对“出世”“入世”进行协调。万松老人因人而异,对未仕者言“空”,对已仕者谈“有”,合而论之则是“离有空而执其中,各得其安,各行其道”。


耶律楚材是万松行秀的弟子,对其甚恭甚诚,“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师生甚契。“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之道由“传”到“承”,由“学”到“用”。


耶律楚材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的八世孙,金章宗时在朝廷为官。蒙古铁骑攻克中都,成吉思汗闻楚材之名对他说:“辽金世仇,我与你报仇雪恨了。”楚材对其曰:“我的父辈已仕金,怎敢与君为仇?”此答甚要甚高,言外之意:“金且不仇,当然可以效忠于元了。”于是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中书令(宰相)。


蒙古军初入中原,一些极端分子认为“汉人无用,不如杀之,以使草木丰茂,有利畜牧”。耶律楚材阻止了这件事,力劝窝阔台说:“时下乏经费,对中原收取地税、商税略计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粟四十余万石……”并上奏设置税吏。


次年,窝阔台回到云中,十路课税使已将金、帛、粟呈列给朝廷。成吉思汗大喜,对楚材说:“像你这样的贤人,南国有多少?”楚材对曰:“臣才干不足,比臣强得多的人有很多。”成吉思汗有所悟,令楚材主政燕京。当时城中非常混乱,光天化日之下车拉马载抢劫民间财物,耶律楚材诛杀了16人,燕京才得以安定下来。


楚材病逝后,葬于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忽必烈令建祠以示尊崇。祠今犹存,可供后人凭吊。


耶律楚材能诗善文,有《湛然居士文集》传世,其中有许多关于西域风情的描述,是后世难得一见的史料。万松行秀为此文集作序,评价甚高。师生之间,处世、治世理念“一也”。


一代才女顾太清


砖塔胡同因塔而得名,在元代影响很大。19世纪以来,顾太清、鲁迅、张恨水、邵力子、齐燕铭……诸多名人,先后卜居。


顾太清是满洲镶蓝旗西林觉罗氏人,幼名春,故有“西林春”之称。西林春三四岁起即由祖母教字,十一岁时父母双亡流落江南,由姑父和姑母抚养。其天资聪颖,出口成章,所作诗词新颖精巧,在江南闽秀文坛中堪称魁首,系谢道韫、李清照之侪。道光初年,西林春入荣郡王府担任格格所的教席。府主奕绘是宗室中的才子,与西林春一见如故,后二人结成伉俪。奕绘室名雅号“太素”,西林春遂称顾太清。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婚后夫妻二人经常并马出游,遍访京西名胜。顾太清喜读《红楼梦》,后续写了《红楼影梦》,光绪二年由隆福寺聚珍堂刊行,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


奕绘病逝后顾太清被逐出荣府,与其子女迁居砖塔胡同,在古塔之侧生活了19年。《天府阁集》中许多佳作就成于这一时期。咸丰七年(1857年)顾太清之孙袭镇国公,重掌荣府,顾太清以太福晋之尊,在东四大佛寺的荣府颐养天年。


鲁迅与张恨水


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于是携妻子朱安迁居砖塔胡同61号。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大门朝北,东西房各两间,北房三间。三间北房总共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朱安居西室,东室是周老太太来看儿子时的居所。鲁迅居中堂,书房、饭厅、客厅、卧室“四合一”,堂中置八仙桌一张,吃饭、会客、写作“均承之”。


件如此,鲁迅还是笔耕不辍,在砖塔胡同居住的九个多月中,校勘了《嵇康集》,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创作了《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


在这九个多月中,周老太太来过十余次,共住了一百六十多天,实可谓母子情深。为了对母亲尽孝,鲁迅购置了宫门口三条的小四合院,也就是今日的鲁迅故居,于1924年5月喜迁新居。


小说是鲁迅的强项,但周老太太看不懂鲁迅的小说,却对张恨水的小说非常喜欢。周、张二位大文人,又都和砖塔胡同有缘。


张恨水著作等身,《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东北四连长》……这些小说反映的内容甚广,均注入了时代印迹,发出了时代声音。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在《新民报》担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后在砖塔胡同购买了一所小四合院,门牌43号。院子有北房三间,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间是卧室,东间是书房,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有丁香、榆叶梅、翠竹、柳树、枣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1967年春,张恨水在这个小院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享年72岁。


邵力子先生有“和平老人”之谓,在国共两党的多次谈判中都是积极赞助者或直接参与者。邵力子1949年定居北平,入住了砖塔胡同63号。这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宅院,门外有国槐四棵,院内有合欢树、银杏树、海棠树各两棵,游廊与厅堂连通,有房二十多间。邵力子在砖塔胡同居住了五年。


1927年,叶恭绰等社会名流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了整修,使其成为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也就是文化沙龙,1950年由市文管会接管,现由正阳书局使用,作为公共阅读场所,免费开放,有“砖读空间”之称。“斯文在兹”不虚也。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部分内容有删改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古树名木图鉴!探秘四万多株古树名木中的“代表”

北大有座燕南园——名士居处,百年风雅

东华门、什刹海、天桥……今年,这些片区将综合治理——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胡同之根”,记载着不少名人故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