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视频,让遗产“活”起来


4月18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一天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倡导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遗产保护理念,提升公众对世界遗产现实价值的认知。而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体也开始成为传播和科普世界遗产的载体。在今年的这一天,腾讯就以视频的形式分别上线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和“了不起的中国世遗”两大活动,邀请文化名家、高校学者、文博爱好者等不同领域的文博从业者参与其中,一起用视频让遗产“活”起来。


文化名家的“新讲堂”


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永定门……这些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地名,对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来说,有着不一样的名字——“北京中轴线”。


这条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凝聚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过去和现在:它既包含了煌煌帝都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建筑群,也有饱含当代北京人生活记忆的四合院等生活空间。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吕舟在各个场合向人们述说北京中轴线之于这座城市的深刻意义。


最近,吕舟忙着通过视频向青年一代讲述自己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最新想法。从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秩序,一直延伸到当代北京的生活体验,中轴线在吕舟的讲解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关于中国文化的生动长卷,描绘着北京城里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印记。


“世界遗产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讲好遗产的故事,要让它们和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连接。”吕舟说,“传播手段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手段去呈现遗产的多元面向,这让人们更加乐于接受遗产。”


正因如此,吕舟参与录制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这是腾讯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打造的公益项目,自2021年9月1日启动以来,持续邀请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等名人名家给孩子们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为青少年定制健康优质的网络内容。今年的418古迹遗址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线世界遗产特辑,特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5位文化名家给孩子们讲述大运河、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中轴线、故宫等,了解课本里没有的历史,走近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怎样造一座能移动的敦煌?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条线?在故宫“搭积木”是种怎样的体验?腾讯给5位文化大师提供了一个与他们熟悉的场合截然不同的全新“讲堂”,以视频的形式讲述这些有趣的主题,不止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新奇的吸引力,对父母和更广泛的公众而言,也是兼具高浓度知识含量和高强度趣味性的科普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吕舟特别认可视频作为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新媒介的独特价值。在他看来,一篇学术文章可能有几十上百个人看,一篇大众科普文章可能有一两万人看,但一条“爆款”视频的受众则能够达到上百万人。“技术让传播发生了量级上的变化。”吕舟说。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公共考古”的“新地点”


这不是吕舟一个人的感受,作为良渚古城申遗亲历者的复旦考古学教授高蒙河也越来越感觉到:“考古不再是冷门的象牙塔,新媒体时代的双向交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数十年致力于良渚过程的研究和保护,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对这片数千年前的人类文明遗存可谓“情之所钟”。“号称‘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是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象征,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高蒙河说。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八十多年。高蒙河的老师、学生,几代人都把大量时间投入良渚的保护发掘中——随着2019年良渚古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蒙河觉得,“这是全世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认可。”


“此前,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明长度常常存在不信任。所谓的‘夏商周’三代,五千年文明史并没有被认可,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商代开始计算,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中华文明史只有三千多年的长度。”高蒙河介绍,“而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被接受为世界遗产,则说明世界开始逐步接受中国文明的长度。”


正因如此,高蒙河想把良渚古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多年前,他就给各类媒体撰写科普文章,如今,他入驻腾讯视频成为“知识推荐官”,使用视频这样一种新手段,来呈现和数千年前对话的考古学知识。在今年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腾讯视频知识频道也上线了“了不起的中国世遗”专题征稿活动,聚焦中国56处世界遗产,邀请多位高校学者、文博爱好者、从业者等作为“知识推荐官”从不同的视角以视频形式解读中国的世界遗产。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在高蒙河的专业里,有一个专业说法叫“公共考古”,意即通过各类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成绩,让更多人爱上考古这样一项和遥远的历史打交道的学科。作为“公共考古”多年来的践行者和推动者,高蒙河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推动考古面向大众传播。


“视频不仅仅带来更大的传播量,也让考古知识的传播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者和大众有了一个双向沟通的渠道,考古学越来越大众化,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才能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高蒙河说。


像高蒙河这样关注知识大众化的学者不在少数,复旦生态学教授赵斌也是其中一位。赵斌可以说是一位专业的视频生产者,规律性地利用课余时间策划脚本、拍摄视频、回复网友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全球主题是“遗产与气候”,因此赵斌也参与了腾讯视频“了不起的中国世遗”活动,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角度揭秘了为什么神农架会是珍稀动物的“伊甸园”。


云游世遗的“新入口”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宝热”、“博物馆热”越发常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自2020年以来,国内各大博物馆为应对疫情,积极推出各类线上展映手段,让人们能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即可浏览馆藏国宝,利用网络的力量传播和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趋势与潮流。


腾讯视频“知识推荐官”巍巍就是在2020年开始成为一名视频创作者,发布和文博有关的视频。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此前就经常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讲解工作,借助于视频平台,他的讲解为更多人所关注和熟知。2021年,福州举办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当时我做了一个介绍申遗城市泉州的视频在腾讯视频发布,没想到一晚上就有二十几万的播放量,非常吃惊,也非常开心。”巍巍说。


“线上视频和线下讲解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线上视频更像是一个入口,带领大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大家更加亲近博物馆、亲近文物、亲近历史,通过这些视频,让大家发现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巍巍说。


视频的火爆也不断反哺着他的兴趣——因为影响力不断提升,巍巍开始成了福州当地的文化圈“网红”。去年518博物馆日,巍巍受邀深入福州市博物馆的库房,通过视频的形式为更多人讲解和展示一批文物。“此前不敢想象,我可以亲手碰到这些珍贵的藏品。”巍巍感慨。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同样作为腾讯视频“知识推荐官”,画小二感到创作视频既是荣幸也是一种良性的“压力”。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绘画爱好者,他进入视频创作领域属于偶然。但是,和观众之间越来越深入的互动成了鞭策他继续坚持的动力,“做视频的时候,观众常常会提出视频中的各种问题。这也是不断纠正自身认识的过程。”画小二说,“每隔几期视频,我都会做一个之前视频的勘误,纠正一些之前的错误,很感谢观众对我的帮助和提高。”


如今越来越多像巍巍和画小二一样的普通人投入知识类视频创作当中,这次“了不起的中国世遗”活动就有上百位“知识推荐官”参与。通过视频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科普和传播已然成为新时代的趋势,这一趋势无论对从业者,还是公众而言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是一种值得点赞的行为,能够为更多的文博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向公众传递、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也为公众走近世界遗产打开一扇更便捷、亲切的入口。

 

扫描图片二维码收看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是腾讯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青少年打造的公益项目,自2021年9月1日启动以来,持续邀请科学家、艺术家、时代楷模等名人名家给孩子们讲科学故事、谈艺术文化、分享成长经历,为青少年定制健康优质的网络内容。


今年的418古迹遗址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线世界遗产特辑,特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5位文化名家给孩子们讲述大运河、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中轴线、故宫等世界遗产。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推荐 |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世界遗产特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