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是满足儿童接触自然需求
自由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
我国各类城市公园总量超过2万个
0-12岁人口约2.21亿人
上述两个数字的背后
是两亿多儿童对城市公园巨量的出行需求
儿童日常出行通常以家庭为单位
城市公园的出行环境是否友好
直接影响家庭出行体验与出行意愿
本文以大连市为例
通过对案例公园的实地调查与问卷访问
对城市公园出行环境质量与儿童家庭出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 案例公园区位
研究人员选择大连市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公园和星海公园进行案例实证研究。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206份(劳动公园104份,星海公园102份),通过对206个儿童家庭的出行画像,可以从中了解城市公园出行环境质量与儿童家庭出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场所名称 |
所在区 |
面积 |
主要分区 |
劳动公园 |
中山区 |
72公顷 |
花卉区、动物区、游乐场、建筑区 |
星海公园 |
沙河口区 |
15公顷 |
活动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区、海水浴场 |

△ 劳动公园网络评价高频词

△ 星海公园网络评价高频词

案例城市公园出行环境评价
1.1 案例公园私家车出行环境
案例公园车行可达性整体较好,30分钟可达范围覆盖了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和甘井子区大部分地区。

△ 劳动公园车行可达时间分布

△ 星海公园车行可达时间分布
劳动公园南北东三面均由主干道路围合,星海公园因滨海原因只有北面同主干道路相接,两个公园内部均有较为完备的步行系统。

△ 劳动公园周边道路与住区分布情况

△ 星海公园周边道路与住区分布情况
对公园周边500m范围内各级道路进行计算显示,劳动公园周边各级道路长度占比相对均衡,各级路网衔接性较为合理。星海公园周边以城市支路为主,占比65.62%,且支路多与主干路直接相连。
案例公园周边500m各级道路情况 |
||||
道路 等级 |
劳动公园 |
星海公园 |
||
长度(m) |
所占比 |
长度(m) |
所占比 |
|
主干路 |
8488.69 |
24.53% |
3170.16 |
13.25% |
次干路 |
8546.91 |
24.70% |
2526.9 |
10.56% |
支路 |
13197.99 |
38.14% |
15702.8 |
65.62% |
步行路 |
4347.09 |
12.64% |
2529.65 |
10.57% |
对案例公园停车场统计显示。劳动公园共5个出入口,停车位总计将近800个。星海公园共4个出入口,停车位共计约280个。
案例公园停车场分布情况统计 |

1.2 案例公园公交出行环境
劳动公园地处市中心,周边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众多,直达范围覆盖了中山区、西岗和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大部分建成区,公交站点与公园入口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星海公园周边公交站点和线路相对较少,直达范围主要在以沙河口区为中心,向甘井子区和中山区方向少量延伸,站点距离公园入口较近,可迅速完成“到站-入园”的过程转换。
案例公园周边500m范围公交站点统计 |
||||
距离 区间 |
劳动公园 |
星海公园 |
||
站点数(个) |
线路数(条) |
站点数(个) |
线路数(条) |
|
100m内 |
4 |
24 |
3 |
30 |
100-300m |
2 |
16 |
1 |
10 |
300-500m |
2 |
43 |
— |
— |

△ 劳动公园公交可达时间范围与直达公交线路分布

△ 星海公园公交可达时间范围与直达公交线路分布
1.3 案例公园步行环境
星海公园周边街道步行道较窄,部分公交站牌等设施挤占了步行空间,且因地形原因,周边居民小区呈扇形分布,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受限。劳动公园周边街道步行系统相对完善,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相比星海公园更广,所覆盖的居住小区也更多。此外两个公园周边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的设施侵占步行空间现象。

△ 劳动公园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

△ 星海公园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
劳动公园入口一、二、三临近主干路,车流量较大,其中入口三处设有入口广场,游客密集程度最高;入口四因路段临山,出行家庭的数量相应较少;入口五与住区路网相连接,从该入口进入的儿童家庭以周边居民为主。

△ 劳动公园入口位置与现场照片
星海公园入口一面对丁字路口,交通情况复杂,行人与车辆秩序混乱;入口二处广场开阔,但是没有过街设施,使用率较低;入口三位于小区内部,环境杂乱;入口四与圣亚海洋世界相邻,附近游客众多。

△ 星海公园入口位置与现场照片

城市公园儿童家庭出行特征
2.1 家庭出行方式与出行时耗分析
对受访家庭出行方式与出行时耗分析显示,劳动公园儿童家庭出行方式以私家车出行、公交车出行和步行为主,地铁/轻轨和出租车出行占比较小。星海公园儿童家庭出行方式以公交车出行、步行为主,私家车出行次之,出租车和地铁/轻轨出行占比较小。受访家庭到两个公园的出行时耗占比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30分钟区间。

△ 儿童家庭公园出行方式

△ 儿童家庭公园出行时耗
分析可知,选择步行的儿童家庭大部分出行耗时在10分钟内;10-30分钟是家庭出行量最大的时耗区间,以私家车和公交车出行为主,步行占比有所下降;当出行时耗大于30分钟,家庭出行量显著降低,并以公共交通为主。

△ 出行时耗与出行方式关系

城市公园儿童家庭
出行环境满意度
依据受访家庭问卷打分数据,在出行方式和出行时耗分析基础上总结公园出行环境多维度评价内容的满意度,并以“好中差”三级评价进行分类判断。
3.1 私家车/出租车出行满意度分析
劳动公园受访家庭对出行便捷性、安全性和交通拥堵情况评价较好,星海公园周边以城市支路为主,交通拥堵情况较为严重,并导致多数儿童家庭对出行便捷性和安全性体验一般。受访家庭选择私家车或出租车出行的主要原因是出行方便、安全性高。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家庭对停车体验表达了不满,问题包括车位数量、停车位置、收费管理等内容,因此提高停车体验是私家车出行环境优化的重点内容。
私家车/出租车出行环境满意度情况 |

3.2 公交/地铁/轻轨/出行满意度分析
受访家庭的公共交通出行整体满意度随出行时耗的增加而降低,出行时耗在20分钟以上的家庭从便捷性、安全性、交通到公交站点评价满意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问题主要集中于公交站点设置距离远,候车区域人多拥挤,远距离出行家庭没有直达公交,换乘需绕行等方面。改善公交站点站距和线路布局、降低出行换乘率将会是公交出行环境优化的重点内容。
公交/轻轨/地铁出行环境满意度情况 |

3.3 步行出行满意度分析
步行出行的交通拥堵情况和过街方便性整体评价不佳,过街车流量大、红绿灯等候时间长是导致步行环境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此外私家车、公交站牌、路灯等设施占道也影响了行人正常通行体验。步行环境优化应结合车行、公交环境优化措施,从改善过街安全性、扩展步行空间和对步行障碍清理等重点内容入手。
步行出行环境满意度情况 |


城市公园出行环境优化策略
4.1 私家车出行停车环境优化
–园区建立实时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采用智能停车管理方案,向自驾出行的家庭实时展示停车位信息,并引导私家车出行家庭分流至其他入口停车场。
–建立立体停车场:结合城市公园周边已有的停车场,以及附近商场、酒店、商业街区建设立体停车场。
–做好停车路段的规划:在与主干、次干路衔接的路段划定合适数量的路边停车位,分时段适当开放周边住区内部道路停车位。
–转变园区管理方式:提高停车场工作人员管理规范性和专业性,建立投诉反馈问责机制。加强对车辆乱停乱放的治理。
4.2 公共交通出行站点环境优化
–调整公交站点位置:针对城市公园周边公交站点距离入口较远的情况,可酌情调整附近站点位置,或者增设连接主要家庭来源区域的公交站点。
–调整公交车停靠点间距:对公园周边人流量较大的公交线路集中停靠点,通过对车辆停靠距离进行合理的分散,以疏散拥挤人群,提高候车及上下车体验。
–提高公交换乘效率:通过适当延长直达公交运营线路、调整换乘公交停靠站点位置,加强直达公交与其他公交线路的衔接联系,从而提高远距离出行家庭的可达性和换乘效率。
4.3 步行出行街道环境优化
–增加过街设施:在周边道路等级较高或人车通行混乱的公园入口处,修建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安全岛等设施。
–整治停车乱象:城市管理部门与园区管理方应联合对私家车占道情况进行规范引导,可以结合私家车出行环境优化建议,划分停车专用区域,清理步行路上的占道车,还路于人。
–解决设施侵占空间问题:针对人行空间狭小的路段上公交站牌、花坛等设施阻碍行人正常通行的情况,应由相关部门进行站牌等道路设施的调整挪移,可以结合公交出行环境优化措施一同进行。
– 美化步行空间环境:沿路增加儿童友好标识,沿街设施、交通标线等内容可与儿童友好的图案元素以及当地特色相结合,从而增强感官刺激,打造丰富有趣、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步行空间。

结语
城市公园出行环境质量是影响儿童家庭出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造成儿童家庭对公园出行环境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出行结束—进入公园”的阶段。针对私家车出行过程中停车困难等问题,公交出行站点距离远、公共交线路少、换乘多等问题,步行过街安全性不佳和步行空间被侵占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出行环境优化策略,以期对提高城市公园的儿童出行友好性产生积极影响。
王文鹏,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七所规划师
刘涟涟,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肖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七所规划师
编辑、排版 | 连炜婷
校对 | 何瑜
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收录论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伴我童行 | 儿童家庭到达城市公园的出行环境调查与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