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发送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2008
“第二十一篇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读书心得二则
本篇基于霍林(C.S. Holling)的生态学研究《复杂系统的奇异行为——来自生态学的教训》,尤其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即遍布半个北美的云杉苞虫系统,探讨了维持系统稳定的六大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以及破坏稳定性的关键环节,进而启发城乡规划的战略研究。
维持苞虫系统稳定的六大要素中,4个与苞虫的食物链有关(苞虫最爱吃香油树,杉树次之,桦树最次),剩余2个为外部因素即气候和天敌,主要影响苞虫的繁殖(天气干燥不易繁殖)和存活能力(天敌多则苞虫少)。(1)虫增多,树减少;树减少导致虫的食物减少,虫量下降;虫减少有助于树的休养生息,树量回升,如此循环;(2)气候和天敌是维持这种循环的关键要素,气候过于有利苞虫繁殖或苞虫天敌过少,可能导致苞虫过多把树吃光;气候过于阻碍苞虫繁殖或苞虫天敌过多,可能导致苞虫灭绝。因此总的来说,苞虫系统的稳定性是以上六种要素的动态平衡,以形成具有一定上、下限的“稳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领域”是在波动中实现的动态平衡。因此,管理和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扩大“稳定领域”的上限和下限,使之在应对稳定性的破坏力量时具有更大的“反弹力”(resilience,现多称“韧性”),即一个系统离开它“稳定领域”的抗拒力和它返回“稳定领域”的机会和能力[1]。理解该词的含义以及“认知程度”与“战略选择”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对特定生态系统“稳定领域”的要素特性和互动机制有全面认知时,正确的战略就是将系统放在“稳定领域”的正中心;(2)当只有部分认知时,应假设破坏性力量会缩小“稳定领域”,正确的战略是保持系统现状以维持现有平衡;(3)当认知很少或不可知时(如影响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等环境变化剧烈难以预测),正确的战略是着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种战略被精辟地描述为“在全知的世界里,应有万全之策(Fail-safe);在不全知或不能知的世界里,应作万一之计(Safe-fail)”[1]。
笔者认为,这种战略思维不仅对规划与管理生态系统大有裨益,对管理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也有一定的启发。尤其,从“城市人”理论的角度看,城市人理性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过程正是发生在一套有明确上下限和交汇点的人居规模系统之中[2]。例如从个人和住宅,到邻里、城市、都会,最后到全球不同人口规模的区域,就好比构成人居空间的不同局部及其形成的相应的局部“稳定领域”。只有不断去认知这些不同“稳定领域”的组成要素和互动关系,形成人与居住空间供需匹配上动态平衡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作出更理性的战略选择。
如何提高这种认知?“城市人”理论视角下对“典型人居”和“典型城市人”的辨认可以提供思路。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会形成不同的人居(生态、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方便、美观、舒适、安全程度的空间接触机会,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特定类别城市人的需求。此种状态下,此类城市人就是此类人居的典型城市人[2]。现实中,在不同人口规模的城乡系统中,会自然形成一些“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大致匹配的状态,可以看作一种局部的“稳定领域”。规划的工作,就是不断认识这些“稳定领域”。
以社区嵌入型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为例。当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可达性原则在不同老年人口规模的局部系统(如中心城、郊区、乡村)中实践应用时,会形成不同的“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匹配形成的局部的“稳定领域”。规划需要了解并挖掘这些不同“稳定领域”的特征,尤其是“典型城市人”对可达性满意度的上下限。值得注意的是,“典型城市人”包含了服务提供方(追求服务提供的空间接触机会)和服务需求方(追求服务满足的空间接触机会),因此可达性满意度将由双方的综合满意度来界定:如果设施过密,尽管服务需求方(老人)方便可达,但可能导致服务提供方之间竞争加剧、获客能力降低、持续运营困难;如果设施过疏,尽管服务提供方的竞争缓解,但可能由于可达性低,服务需求方(老人)使用服务的能力降低。识别并界定出不同“稳定领域”中供需双方可达性满意度的上下限,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和设施选址。
这些来自生态学的思想,尤其是与“城市人”理论的结合,将有助于启发“物质环境决定论”(技术理性)和“利益关系决定论”(平衡不同利益的价值理性),实现对平衡的思路和方法的探讨。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由于认识到西方规划理论的不足及其运用于中国实践存在的问题,梁先生于2000年提出理性化的规划理论应借鉴其他学科,如生态学。由此,他试图从林斯东和克莱夫·西蒙兹(H. A. Linstone & W. H. Clive Simmonds)合编的《未来学研究:新方向》(Futures Research: New Directions)一书中寻求生态学理论的启发。霍林(C.S. Holling)的《复杂系统的奇异行为——来自生态学的教训》一文为他写下此篇文提供了理论基础[1]。
“试错法”(即通过实验,不断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人类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也运用在规划工作中,但实际上,规划工作中一旦出现错误,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产生严重影响。梁先生尝试把生态学中“系统稳定”(System Stability)和霍林的“稳定领域”(Stability Region or Domain)两个概念引入规划理论中,探讨如何减小决策失误造成的消极影响。“稳定领域”强调的是系统的局部稳定性。一个系统一定要在它的“稳定领域”之内,或者是在这领域的牵引力能达到的范围之内,才可以找到稳定[1]。
霍林的研究选择了北美的云杉苞虫(Spruce Budworm)来探究相关系统是如何实现稳定的。霍林发现,决定苞虫系统稳定性的有六大因素:云杉苞虫、云杉、桦树、香油树、气候和天敌。自然状态下,苞虫系统处于“稳定领域”,也就是苞虫与其天敌在数量上保持均势。这个均势存在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之内,整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但如果人类活动打破了均势,使得“稳定领域”超出了上限或下限,就会导致动态平衡被打破。
“稳定领域”有什么启示?或许可以帮我们作出正确的策略或决定。假如我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完全了解,那么系统最安全的位置是“稳定领域”的中心;假如我们对社会或环境只有部分认识,应该假定“稳定领域”只会缩小不会扩大,以维持系统的平衡状态;假如我们对环境一无所知,我们只能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尽量把决策失败的损失降到最低[1]。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