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部署推动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渤海生态环境治理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在攻坚战期间,自然资源部组织环渤海的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实施了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对滨海湿地、岸线岸滩进行综合整治修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渤海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整治修复滨海湿地9212公顷、岸线132公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为总结推广渤海生态修复实践经验,我们从60余个渤海生态修复项目中遴选了8个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案例,开设《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本期介绍“天津永定新河口左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滨海湿地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滨海湿地属于典型的河口湿地,是咸淡水交汇、陆海邻接的交错区,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承载了行洪等重要水利安全的功能。永定新河口左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面积138公顷,改善了区域水动力环境,对恢复潮间带生物、滨海湿地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修复后的滨海湿地为迁徙鸟类提供了栖息和觅食场所。


项目周边区域的围填海施工建设导致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存在一定的淤积,尤其在海滨高速两侧淤积较为严重,海滨高速位置产生的凸角,对河口的水动力产生影响,并影响河口行洪安全。淤积区域影响了湿地水交换过程,使上部河口湿地淤积、湿地补水不足,湿地植被逐渐退化。

阻水直角消除。修复工程模拟河口自然形态,将区域的直线及阻水直角岸线削直变弯,通过自然水动力环境,恢复自然形态,解决该区域的局部阻水问题。
▲阻水直角消除工程(修复前)
带状滩涂梳理。修复区域西南部中央大道东侧现状为南北向带状滩涂,与入海水流方向垂直,阻碍了入海水流。项目对现状横向阻水的带状滩涂进行梳理,开挖后改造为顺水流向的纵向带状滩涂,并在原地进行植被复育,打造生态湿地。
▲带状滩涂梳理
临堤滩涂改造。修复区域北部现状海堤南侧滩涂高低起伏,滩涂较高处生长有碱蓬等盐生植物,但长势较差,低洼处无植物生长。项目对该区域临堤滩涂进行改造,利用预制仿木桩做防护,将滩涂分出层次,育植分层次滨海植物群落。

项目实施对改善区域水动力环境,恢复潮间带生物、滨海湿地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修复后的滨海湿地吸引了迁徙鸟类栖息。带状滩涂梳理使湿地的水交换能力增强,水交换速率由修复前的几乎无法交换,转变为3天左右可完成湿地80%的水体交换;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由0.13提升至1.13;植被种类和数量由15科30种增加到24科51种;观测到的鸟类也从修复前的1953只增加到修复后的3094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为遗鸥和黑嘴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种,分别为大杓鹬、白腰杓鹬和红隼。国家珍稀保护鸟类的发现,反映出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项目建成后,市民于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滨海步道上可远眺候鸟飞舞、近赏湿地风光,打造出一个亲海观海的公共活动空间,对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和提升滨海生态景观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赵 蕾
初 审:杜潇诣
审 核:程秀娟
审 签:汤小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⑥ | 天津永定新河口左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